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41|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锻炼创造性交流的神经机制】---2021.06.09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1 0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3 11:40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 锻炼创造性交流的神经机制

2021-06-09
新-童妈0504B九
大申学校在高二第二学期一开始就一轮复习了?还是最近刚开始?
 大申学习上的事情,申爸交还给他自己,申爸不管。他的事儿,申爸都只知道个大概,童妈既然专门问他们一轮复习的进度,申爸就不好拍脑袋随便说了,得问问他结果,前天忘了问了,昨天晚上问清楚了:他们没有全校统一的进度,各科自行把握。物理语文和英语,还在讲新课,估计得暑假的小学期(现在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再开始一轮复习了。历史从这学期一开始就进入一轮了;数学和生物是期中考完试才开始一轮的。

京-乐儿妈1105男四
这种感觉当年我也有过,就是对数学这科,复习到后面感觉尽在掌握,各个知识点没有不会的,看到题目就很清晰是考的哪个知识点,怎样解特别清晰,考前最后一两个月就不做题了,觉得没啥可做的了,当时就想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反正给我啥题都能做上,只要不出考试范围。结果我高考数学满分,老师都很惊喜,只有我自己知道那种感觉,就是满分很正常,因为都尽在掌握。
乐儿妈再回忆回忆,多说说当年的细节。学霸妈妈们的切身回忆,对于别的妈妈获得正确的认识,帮助自己的娃搞好学习,帮助大大滴....还有别的妈妈有乐儿妈当年的感觉吗?都来说说哈。整理组的妈妈,把所有群里这类的发言,都整理到一个专题里面去哈。

嗯....接着昨天说哈。对于高中阶段的大孩子而言,他的成长主题到底是什么?孩子的前额叶,在这个时期,开始加速发育。并且达到阈值.....达到阈值的平均时间,应该发生在高中一年级....跟大脑中其他部位同样,当前额叶发育时,由其中的神经回路参与的心理活动,将获得生理奖励......这是长期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哈。每个人都有这种天然红利......孩子会自发地趋近这样的活动。那么,典型的活动,有哪些呢?最典型的常见活动是说话。说话是一类的活动的统称,就具体而言,前额叶的参与,与说话的内容有关系。如果是日常用语随便聊,唠嗑,这对前额叶没啥关系。完全不需要前额叶的参与,就行;但是,如果说的内容本身具有创新性质,那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当然要打“说话”的主意,但是,有个困难横在眼前:真正的创新,你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在孩子那里,它是六脉神剑,想来的时候不来,不要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它是无法进行控制的。你无法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深入地交流,孩子只能偶尔就这个主题冒出些深刻的观点。要就某个主题,时间能够连片地进行深入交流,恐怕得等到十七周岁,高三的时候,才有可能。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具体哪个时点能让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问题在于说,如果高一阈值了,那么前额叶开始发育,要远远早于这个时间。

神经系统是逐渐发育的。它只要一开始发育,它就会起作用,只不过,作用效果比较微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的效果才会更明显,持续的时间更久,更稳定。这是普遍性的常识。我们要抓的,不是“能稳定进行深入交流”的这个时点,达到这个时点,有一个过程,我们抓这个过程开始的那个点。“能稳定进行深入交流”的时点还没到,具体什么时候,申爸只能猜,说是在高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能稳定深入交流”也是如此。孩子开启“能稳定深入交流”这个进程的时间,是在初二。所以呢,我们要抓的,是初二这个点。初二的时候,你是不能去跟孩子进行什么“创造性”的交流的,但是,妈妈可以开始锻炼孩子进行创造性交流的神经机制了。假设时空会分叉的话,一个初二开始锻炼的孩子,跟平庸时空里的孩子,“能稳定深入交流”的年龄,完全不一样。甚至有这种可能:在高一的时候,就可以了;而平庸空间里的孩子,非得等到高三不可......甚至,终生不可得。这个也就是说,教育,目的明确的教育,开始起决定性的作用。初二还是初几没关系。可问题不在时间上,问题在于说:手段呢?你拿什么去影响看不到摸不着的思维过程?尤其是,你要影响的,还是一个新的脑区的新功能?脑区刚开始发育,它的表现还很微弱?从2018年的7月,大申刚过完14周岁的生日开始,申爸就在专心致志地寻找。这是个很诡异的状态哈:具体找什么,申爸也不知道。申爸只是知道,等找到了,就知道了。申爸就是不错眼珠地盯着大申的一点一滴的成长,找!一找就是三年,申爸都快放弃了,以为没有了,没想到,忽然之间,就找到了。等找到了,申爸才明白自己要找什么:是手段。

你要解决问题,光想没用;想得再圆,你没手段,没法实操,没法通过实践获得成果。对这个手段的要求极高:它必须简单,简单到任何一个妈妈,只要识字,初中能毕业,就能操作;它必须有针对性,你不管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你要一开始,孩子的神经系统,马上就能够启动,对发育中的前额叶的锻炼,也就随之开始;它的易得性要好,谁想开始,随时开始,想要就要;它的稳定性要强,不管多大年龄......包括成年人......都有效。对年龄稳定,跟伴听那个效果一样;因为年龄稳定性强,故此,母子可以就这项活动,进行无障碍交流——同样的活动给了我们同样的感受么。我们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手段的获得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两个高度相关的事项,在双盲状态下,相互摸了很久,才在不经意的一次发现中,撞到了一起。

很久以前,在孩子们伴听刚开始的时候,申爸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让伴听的效率更高。这里申爸不是指具体的操作,而是指给什么资料。从常识出发,这个事情可以这样看:我们给孩子的资料,孩子的小脑瓜,必须以某种方式,存储在神经网络里边。他以什么方式存,我们不管,但可以肯定,保存不同内容的神经网络,会有一个“地理上”的分布。它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保存在同一个几何点上,对吧?既然要分开,就会有远近。从宏观的角度看,内容都是保存在大脑某个脑区的某个叶的某个部位,那部位的几何尺寸,我们并不关注;但是,大脑在将来使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它就不能不考虑地理距离了:从紧挨着的回路中跟从远在对角线那一端,老远距离的神经回路中提取信息,对大脑来讲,它完全不能用同一种生理机制去处理。这是常识啊:申爸找可艾妈就容易,因为都在北京,相距只有几千米远;可是跟哈妈见一面,就困难,因为隔着好几千千米,哈妈在合肥呢。理论上来讲呢,在当时,这样的一种考量,能够得到的结论,基本上够当时用了:你让孩子的大脑,把资料都集中存储到一起就好了。这意味着,你妈妈要按主题给资料,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一个主题给资料.......这是当时的思考,眼前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遗留下来了思考的另一半:距离遥远的那些神经回路,要把它们连接起来,怎么办?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申爸悬而未决的问题,多如牛毛,这一个,看起来也没啥特殊的。没啥特殊,这问题就扔那儿不管了。等申爸再想到这个问题,意识到它的价值的时候,事情已经解决了。本来,要是早点沿着这条思路往前走,要少走很多弯路:事实上,前额叶就是针对这个“遥远”问题,大脑进化出来的解决方案。

人之初,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时候,孩子是带着一个半成品的头脑,来到人世的。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半成品都已经准备好了,比如说,吮吸,抓握等都能。但是,人所有的高级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开始。这些能力,孩子要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在生活环境里,慢慢建构起来。孩子的思维,从感知外部的世界开始。从微观上看,不同孩子,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拿神经网络存储起来的储藏地,都是不一样的。脑区相同,但具体地址不一样。储藏地是随机的。这种随机性,就造成了一个结果:世界上没有两个想法完全一样的人。这也造成了教育上的一个难题: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统一起来的难题——这个难题,我们靠课件的轮转来解决。这个等小作坊开了,我们再详细说。

孩子在前额叶发育起来之前,小头脑只能对比较近的神经回路进行处理;远了,因为他还没有生理机制,就无能为力了。前额叶一开始发育,这个机制就处于形成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锻炼前额叶,让它能够灵活地把任何两个神经网络,想连就连起来。这个想法,在去年最热的时候,八月份吧,申爸就明确想到了。也就在那个时候,申爸一开始建立起来的“每日一题”,开始解体。“每日一题”其实就存在了不到两个月,等申爸窥到更要紧的事情,就把这个机制给扔了。这个机制的最大成果,是申爸慢慢地固化出了一套时间分配机制,每个工作日,从大申那里砍来一个小时,休息日砍三个小时过来用。并且这个时间,优先级最高:即便是明天期中考试,今天晚上仍然一个小时,毫不动摇。跟他的学校学习,脱离了。从这个学期开始,跟高考,也彻底脱离了。这个固定时间,不直接为高考服务。其实呢,就是申爸把学习一股脑丢还给大申,申爸彻底不管。对于大申的教育,全靠每天这几个小时来完成。就大申那边的而言呢,跟申爸一起,是很愉悦的一件事情;并且,就他自己的目标——高考而言,他明确地意识到,每天的“几小时”,对他的目标助益极大.....尽管他也说不清楚,具体的帮助在哪里。全方位的均匀的无处不在的助力,你就搞不清到底在哪个地方在推么。这是这个.....
话说,最迟在去年十月份,十一小长假的时候,申爸就开始着手寻找具体的手段了。这也不容易,找得申爸越找越糊涂:每个措施,都像,又都不像。弄到最后,才弄明白:原来,所谓的“遥远距离的连接”机制,它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申爸没进行区分,搅在一块儿弄,就搞糊涂了。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就建构好的两块神经网络,处于对角线两端,在前额叶的撮合下,连到一块儿了对吧?这是一种情况;连到一块儿之后呢,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联合过,只一次携手“同亮”——同时亮哈,会让人产生某种全新的体验。全新的感受。这感受呢,它也得存起来,就像所有其他的感受一样存起来。存起来之后,基于这个感受的新神经回路,又可以去跟别的神经回路连了......这是另一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包含有“同亮”时的感受,这是共同的成分,但是,神经生理机制,却完全不一样。把这两个区分开之后,我们立刻就能看出来:后一个过程,包含着我们一般称作“概括”“综合”的高级思维过程。而前者,却默默无闻,很少为人所留意。还记得语文特级教师们的感受吗?他们有的人,坚决地一口咬定:语文可以锻炼思维!他们感受到的点,就是这里。它也是一般人们所谈的那个“素质”的一个支柱。存起来之后,存有这个新感受的新的神经回路,又可以去跟别的神经回路连了......这场教育探索的马拉松,终于要跑到终点了。就差一哆嗦:能调动前额叶去进行任意连接的手段是什么?黑暗中,双盲摸索的另外一支,留待明早再说罢。回头呢,申爸再发今天的课件哈。

课件一:《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pdf (217.68 KB, 下载次数: 3)
课件二:《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 朱文叔》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 朱文叔.pdf (357.13 KB, 下载次数: 3)
连载的课件,今天是第一部分: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pdf (612.99 KB, 下载次数: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0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3 11:41 编辑

妈妈们看课件的反馈:
浙-文妈0906女六
昨天的课件都看了,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我居然还有好奇心,能一篇一篇地看完,看完还会有哇原来这个事情的流变是这样的,感觉很有收获!
事情越追源溯流就越接近本质。

豫-豆苗妈0712男七1508男大
中午看了果果妈发的高考语文卷,里面的阅读材料像极了申爸这段日子给的课件。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连题都读不下去,还怎么答题呀!高考语文试卷的解析中提到很多次“考察概括或分析能力”,这个能力怎么培养,有老师会告诉学生多看、多想,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一个,多说。记得申爸早课里有说,大孩子的教育就是亲子关系的重塑。这个重塑一定是包含亲子交流的吧?从小学进入到初中,不只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妈妈和儿子的交流方式也在转变。小学是妈妈说,儿子听;初中要让儿子愿意说,愿意多说,妈妈只管听。刚开始说的不多,每天说就能说多了。就像妈妈每天看课件,第一天说不了几句,天天说,越说越多,说到最后就停不下来了。说到底,语文本身就是考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嘛。

沪-康妈0801B男七
选了阿西莫夫的一些文章看,看了《赤道》后才真正理解了经线,纬线的由来。所有的课件看了一半。这种小文章还是蛮喜欢看的。但是看不多,看多了就觉得不想看了,虽然也知道他是好文章。这是不是学习能力不足的表现呢。
看这种文章,就是感觉要全身贯注地看,否则就会字认识,一句话不知什么意思。

鄂-漆仔妈1005B五1610B中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
这篇文章,看得相当地顺畅。因为最近和孩子一起看纪录片《中国通史》,正好讲宋代,讲了宋统一之前的“五代十国”,讲了“北宋和南宋”、讲了“辽”“金”这两个政权等等。文中出现的历史背景知识,比较清晰,无阻碍,作者一“点拨”,就看得比较过瘾。
由此想到一句话,“语文可以通过一篇文章/著作把读者头脑中各种零碎的知识串联到一起”,这也许就是语文锻炼思维的作用吧。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
这篇文章也非常好懂。作者开篇就提出了怎么去掌握“丰富的词汇”,分为三个步骤:遇到新词要弄懂,每个词及其衍生词要琢磨它们共同与不同的地方;要经常使用。然后以“深”和“浅”举例,怎么才叫彻底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作用。
我在想,申爸最近发的这些课件,都是在“点拨”,让头脑中各种零碎的知识串到一起,透过树木看到“林”,这种整体感会让孩子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但是,这种感觉怎么和日常学习联系到一起,并且让它发挥作用呢?
《咬文嚼字》:
这篇文章有意思,连新华字典都质疑了,说这个“作用”各个版本的字典都解释得不好。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学语文确实得“咬文嚼字”啊。真的,时不时地去琢磨这些字,用这些字,应该会感受到乐趣吧。作者出的那首诗,空着的一个字,粗粗一看,还真是想不到答案。这个语文题就跟数学里的思考题一样,也很考验我们“神经回路”,如果没有对应的神经回路,一片茫然,真的是难啊。

鄂-旺仔妈妈1003B五
昨天晚上顺着看完了昨天的课件,到现在才来反馈,就想看看自己昨天看的那种感受还在不在,看来还在。也不知道现在能不能说得清楚。昨天看到最后一篇……《结语》的时候,里面说其实我们平常更需要的是学会消极的修辞手法。消极的修辞就是需要能够把一件事用流畅清晰明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我一看到这个意思,忽然间就觉得昨天发的所有课件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写的,非常标准的范例。每一篇看起来都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清晰明白而流畅的在表达在介绍主题。

皖-萱妈1103女四1806男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赵树理衣着朴素,想起了袁隆平一生也是衣着朴素,楼下退休的老教授夫妇也是生活简朴,嫌超市菜贵,经常一块钱坐公交车到农村去买菜。赵树理之所以敢穿狐皮大衣,是心中坦荡,他觉得与农民中间穿着的差别不是问题,心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距离。小时候过年和爸爸一起去舅爷家拜年,饭桌上他和他的表兄弟们会不停的划拳,那个时候只是觉得他们就像孩子们玩剪刀石头布一样,长大了慢慢懂得那是一种也可以称得上的文化,现在饭桌上已经很少有人划拳了,也许是生活节奏的变化,不过年轻人也很少懂得如何划拳。赵树理既是接地气的作家,又是真正有底气的作家。
《修髯飘飘》重点讲了闻先生,原来闻先生留胡子也是有讲究的,从文中可以感受到闻先生是个事事讲究的大家,正是这样的讲究使他成为一个无掺杂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看了几位教诗词的大家对于好的诗词没有过多的言语讲解,只是通过吟诵传达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美。原来吟诵才是古诗词欣赏的正确打开方式。为了明志或者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有留胡子或类似行为的学者真的是不多了。

苏-恒妈0818B六
《咬文嚼字》看的时候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看大家讲一个字怎么嚼,感觉这个字在头脑里就活了,同亮起一片。很想多看些嚼字的描述。嗯,翻字典是一个途径。想起我刚说普通话一个学期后,有一阵特别着迷翻字典,但那时只是翻字的发音,对字义没有接触;前些年申爸带义工妈妈们做教案,我参与进去后就很上瘾拆字;现在听教案三的音频,听字义也喜欢听。这些经历跟今天看这篇咬文嚼字时的同亮都有关联吧。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看咬文嚼字里提到这篇时就想着上哪去找出来看看,没想到申爸给的课件就是,太棒啦!这篇文章讲得浅显易懂,全篇看下来接受度很高,想着如果自己还是一个未成年学生,听老师上着这样的课,那多美滋滋呀。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文章是题目的时代背景,能很流畅地看完,对那个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得更清晰了。看到最后才想起来,王安石呢?哦,这才是开头,期待看下文。

苏-果妈1008G五
《咬文嚼字》一看名字我知道,申爸前段时间刚说过的书,一看作者,知道,申爸说过的……有点期待地看下去,感情我这词汇积累都来自于申爸。嚼字,让我想到吃饭,细嚼慢咽一个道理,慢慢品尝食物味道,对于字也要细细地慢慢地嚼,加深对字的理解;看了申爸早课后,现在对文章中人名比较敏感,这次捕捉到朱文叔,虽说不知道,我想下次申爸如果发关于朱文叔的文章,可能会有兴趣看看呢。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哈哈,刚在吕叔湘先生《咬文嚼字》里认识朱文叔,感慨下次会看他的相关文章,第二篇就是吕先生提到在《语文学习》创刊号里的这篇《深与浅》……语言、思想这些词汇,虽然常挂口头,却不知道背后的实际意思,读来也不觉得乏味,快速浏览一遍,想到孩子看拆字教案三的时候,每天看几个字,她也不觉得乏味,看得还挺投入。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一看标题,自己熟悉的,估计是讲故事的?带着想法看下去,并不是讲王安石故事的,而是讲朝代的,从唐五代十国到宋,串起来了,了解到我不知道这些关联。
看完这三篇,更加觉得词汇重要,有了自己熟悉认知的词汇,对于文章接受度就会好很多。

粤-智妈0909女五1608男中
6.8《科技名词探源》的系列课件:其实每天都有点开看申爸发的课件。但是很可惜,之前的课件真是实在不能坚持看完,所以没办法反馈。6月8号的系列课件发现很多很短,估计就没有畏难情绪。而且发现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把系列课件看完,虽然当中的希腊文和拉丁文都不认识,不会读。我觉得是可能是蹭听了《阿西莫夫科学指南》几遍,所以内心还不排斥他的作品。看看各个词源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希望后面能慢慢静下心把申爸发的课件都能看完。

粤-田妈0709G七
《永在的温情》
最近被写作问题困扰,所以我会更多地关注写作技巧。我发现越是大家写人物,无论是写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是写很小的事情。
鲁迅先生在郑振铎的心中,意味着可爱的真挚、热情的鼓励、亲切的友谊。为了表现这几点,作者选取了抄目录、赠藏书这两件极小的事情来着笔。
写到先生对于审美的敏锐感觉,喜爱中国传统之美,还有行事之果决,则叙述了筹备《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事件。
写作技巧中还有一点,就是点题,永在的温情,于“我”是怎样永在的温情,于他的一切朋友,又是怎样永在的温情。
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鲁迅先生最讨厌的人“会批评,但不工作;会讥嘲,但不动手;会傲慢自夸,但永远拿不出东西来”。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我们要引以为戒。

桂-迅雷爸0710男七
就是孙正义式联想。我依稀记得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说这个孙正义每天都随机地从字典中挑出3个词,然后就这3个词去产生关联和联想,看能想到什么创意或主意或什么,每天都练这个,玩这个......这个相当于是申爸说的第一种情况;申爸说的第二种情况,新回路去勾连别的老回路,又形成新回路再去勾连......很早的时候,大家都在关注孩子的伴听,即关注“输入”的时候,我就特别关注“输出”,因为我觉得孩子还得有一类输入,就是把他自己的“输出”作为“输入”,这一类的输入,就是他得自己给自己创造“输入”......他得每天形成一些什么新想法,然后就录下来或写下来即记录下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看之前自己的这些想法......孩子所有的新想法的基础,都是奠基于他伴听和阅读类输入,和他自己之前形成的想法这另一类输入,混合形成新想法,新想法如果能被记录(毕竟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嘛),那么又构成了一个新的输入......如此螺旋上升,这个就类似于申爸说的那个第二类。

苏-阳仔妈0909B五
21.6.9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 》
深、浅,多寻常的两个字,作者却可以多个方面来解释他们的意思,只能感叹作者掌握的面太广了。
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掌握丰富的词汇,掌握很难。
词汇由单字组成,字的读音,书写,释义(本义,延伸义),延伸到字的演变,结合情境的用法,做到嚼字,吃透,会运用,才叫真正的掌握。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看,根本没有做到“掌握”这点。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中,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再高超的学习技巧在“词穷”面前,等同于“巧妇无米之炊”,语文成绩无法提升也在于此吧(个人观点)。课内的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听、说、读、写、背、默,应该运用,熟练地运用。

粤-帆妈0803男七
1)阿西莫夫科技词汇系列:没有和孩子天书过阿西莫夫,只是他伴听《最新科学指南》时跟着蹭听过,惊喜地发现读这些毫无困难。感想:相较于文科,科技术语的使用是那么准确。如对于智力受损的不同情况,相对应的词是完全不同的,体现出英文的精确性。想起我们说鞋子,而英文会有好多个词来表达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鞋,让人头晕,这也是他们思维缜密的表现。对词源的了解会帮助对词语及其背后的文化的理解。英语的很多词源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习中能多了解那些前缀所代表的涵义,最直接的作用是拓展对单词的学习。X射线既是名词的来源,也是科学小发现故事,很有趣。很多对自己来说是冷知识的内容,如《癌》里拉丁文的cancer是螃蟹,大学这个词的拉丁文构成有“共同转弯”的意思,《北极》中把中西文化对应起来,很涨知识,看得也有趣味;工程师源于拉丁文机巧的、天才的,一下子就能对词的理解更加深化了。
2)《选词的标准》、《怎样造句》:这两篇放在一起看比较好,一如我们常说的字斟句酌。字斟句酌时总有个标准,那就是符合普遍适用、明白清楚、准确贴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表达的生动形象。
3)《修辞的两种手法》:接着上面的选词造句,做到表达准确后,会遇到表达生动的问题,《修辞的两种手法》给出了非常多的详尽例子和修辞手法来实现这个目的。有的手法是常见的,有的手法却也是见过而不知道正式名称的,比如用寓言故事来表达道理是讽喻,把想象的场景描绘出来是示现;却也感觉有些含混,需要再辨析一下。

黑-顺妈0807女七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 》: 哎呀呀,真是太有学问了,平时常用的显而易见的词汇归纳起来比较,深意居然这么多,啥都怕研究啊。
《咬文嚼字》嚼一个“垫”字,分析起来真是有趣,可以让不平的平,不稳的稳,让东西别受潮,别受伤,没钱时还能垫一垫,看来垫有补充保护、提供帮助的意思。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非常仔细地看了一遍,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宋朝的历史好奇,作者从时代、地域、经济发展几个方面介绍宋朝的来龙去脉、历史成就,全面过瘾。另一方面也受到金庸武侠小说的背景影响,对南宋这段历史更加关注。期待后面的续集。

鲁-宝妈1102男四
《咬文嚼字》看后觉得中文真是释义太多啦,没有一定的生活环境熏陶真不知道“垫”有那么多的意思。看这样的课件,觉得还挺好看的,起码自己能看懂。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 》感觉讲的挺易懂的,看起来也不觉得枯燥,平时感觉挺明白的两个字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讲法。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以前不知道五代十国跟唐朝宋朝有什么关系,本来对这些历史是模糊不清的,看到课件的介绍就感觉想要看下去,想知道更多关于宋朝的历史,跟学历史书是不一样的感觉,要不是呆在花果山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些教科书以外的知识。

粤-恩蓁妈0708B1508G七
《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叶先生和钱先生作为教过作者的老师,明显更偏爱和敬佩后者的治学、为人,与杨为同学、平辈,既欣赏他也不妄自菲薄。
《这一些忧郁的碎屑 黄永玉》起头读得气氛沉闷,有点读不下去,直到从文表叔学鸟叫那段,恍恍惚惚像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旧时光,瞬间像是感受到作者沉浸在点点滴滴回忆里,已然忘记从文表叔已去这事,最后那句“他爱过,歌唱过的那几天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流动的情感…”这些个情感似也在自己体内荡气回肠。
《咬文嚼字》原先读咬文嚼字杂志就觉得怪有意思,吕先生这篇从诗谜以及几个字举例,引发读者发散性思维,忍不住从日常里面用字去推敲琢磨字的用意和源流,现在工作中写东西也会几个词来回斟酌哪个更合适和更能表达意思。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看后才意识到“深”能从空间角度表纵向(深海、深井)表横向(深宫、屋子深),也能从时间角度表示(资历深、深秋)。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不得不感叹学科都是相同的,论述宋朝情况竟然还从气象学物候学谈起,被作者这么一提竟然觉得,是哦没注意到宋朝真的很多物资文明财富(四大发明)精神文明财富(经济学广告学)。

鲁-唐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昨天的课件都读完了,先学会消极修辞,准确简洁的表达。阿西莫夫的几篇,边看边想,他怎么知道那么多呢?每种语言追根溯源的,怎么做到的。

鄂-王子妈0911男五
《咬文嚼字》看这篇文章马上就会联想到贾岛的推敲,再看关于垫字的解读很有意思。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这个读起来感觉和前段录音组录的说文解字很类似,不同的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解读。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刚看标题时以为内容可能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是讲关于宋朝的历史,这个很有意思。
一口气读下来,觉得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回过头来要说有哪些又觉得不记得了,于是又看了一遍。

鄂-虫妈1007女五
《咬文嚼字》是吕叔湘的一篇文字,从字面意思去思考咬文嚼字的意思,再通过古人对字的推敲,一个个合适的字画龙点睛般成就了千古名句,也让作者留芳后世。最后用垫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区别,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汉字的释义。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一文列举了深浅这一对反义词,用在不同语境下词义的延伸和拓展。因为母语,好多东西不会深入细想,而读完才晓得对词汇可以站在音节和词性的及它的延伸词义去探讨归纳总结。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是一篇史学论文,王安石是宋著名政治家,褒贬各异,文章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站在王生活的时代,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描述,为后面对王安石的实施政治措施让读者有个清晰的认识。但这种专业性太强的文章,我习惯性的一目十行,等后续。

辽-kiukiu妈1408男一
6.9课件反馈:《咬文嚼字》、《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说的都是我们汉语词义的,词义的形成和使用都离不开现实的语言生活,因为语言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工具。很多多义词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引申出来的。咬文嚼字需要对词语使用很敏感,尤其是近义词之类的辨析。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敏感度,那么联系到孩子的语文学习,就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孩子对汉语词汇运用的敏感度?比如一句话里,用这个词和那个词总体上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还是用这个最好最合适的问题,语文试卷里应该有很多这类的问题吧。反过来讲,课文老师经常会问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个词没用那个词,好在哪里?这类问题应该都关涉孩子对汉语词义的理解甚至说是细致地感悟。词语的准确使用当然还会影响写作文的语言表达,用这个词准确还是用那个词准确恰当?写作文时,孩子遣词造句的时候应该有这个思考过程。总之,无论输入还是输出,都离不开这种锻炼。
怎样培养孩子汉语的语感问题。

苏-文一妈1301男二1608男中
《咬文嚼字》
讲嚼字,两方面:一个是字的选择使用上,一个是字的意思上,紧接着举了垫做例子,文字平易,引着你一路读下去。
《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朱文叔》
词汇的学习及掌握要知意思,能区分,会使用。然后用深和浅为例,完美演绎了词汇学习的这三个方面,也是看到停不下来的节奏。
《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一)》
这个也好看,但是我困了,看到宋朝经济那段了,先睡去。

鲁-程戈妈0703女八
课件感想:语言是门学问,尤其是汉字,不仅要了解其本义、引申义等,还得放在语境中去体会说话人的用意。说的人与听的人旗鼓相当才可以,否则容易产生误会。这又让我联想到修辞,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想要说话高超,咬文嚼字与修辞的功夫都得不在话下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0:24 , Processed in 0.0941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