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5|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申爸谈第二阅读敏感期】 ---2021.06.03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6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6 11:35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申爸谈第二阅读敏感期

021-06-03
鲁-立家妈0806男七
关于不能和不屑,我觉得我可以读完,不过写反馈的时候,就是不能的状态了。
其实呢,教育好孩子,挺简单的:让孩子将来脱离妈妈这种状态,就行了。

昨天说过,在眉豆妈采取行动,说些什么之前,只有几十个妈妈对于主题,讲过只言片语。我们好几千人呢!

申爸知道……当然,妈妈们也都知道……比起“读”来,“写”的障碍要更大。接收信息的意愿低,频谱窄;怯于输出信息,心里的感觉,找不着表达的方式,无法表达出来,无法参与交流。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代人的问题。每个麻麻呢,家里都有一个孩子。几十年后……假设说……由这些孩子组成的家长群,再组织今天这样的活动的话,就会发言踊跃,回馈如雨。要是这样,麻麻们的教育,就算做到家了。这是哪个科目的问题呢?当然是语文的问题。不怪语文的问题那么大,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正是如此的。

我们呢,要给孩子解决的首要问题呢,就是这个交流的问题:高效地接收信息,有效地进行表达,任何时候,都能够顺畅地交流。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孩子是初中,高中还是小学……当然了,妈妈们将来会发现,这个问题解决完了,孩子所有的教育问题,其实也就顺路解决完了。这是后话,咱们暂且不提。

更多的妈妈继续参与进来哈……从于是之的那篇课件起,一直到今天的,你对哪篇课件有话想说,就对哪篇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几句话,就说几句。不需要长篇大论,挑自己印象深的,有感觉,有一句说一句,有一个词,说一个词。不管是刷屏,一段,一句,几个词甚至一个词,都行。

鲁-果妈0504男10
我跟晨妈同样,能读完,不知道要怎么写。
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就直接写想说的话。文章都是这么写出来的。妈妈慢慢地踩这种感觉哈。

粤-涵妈0807女七
感觉今天的早课主要还是针对小学明显出现了“阅读敏感期症状”的孩子,才有可能会给后期带来的红利。我反思自己和孩子:印象中我上学期间没有啥阅读敏感期,阅读量也少。孩子上山比较晚,有一定量的阅读,但是也算是比较少的,这也是没有抓住小学阶段的阅读敏感期,那以后的阅读这块是不是无计可施了?
阅读这一块“无计可施”也没关系,因为人生不止是阅读。汉高祖成吉思汗这些,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主儿,缺少阅读这项技能,也不影响他们得天下:在孩子未来的道路上,甚至在当下,还有更多的技能,正当期。妈妈的眼睛不要往回看,要往前看。

咱们呢,花果山,是混龄的地方。申爸的讲法呢,要有个基本的对象,有个根基。申爸针对这个根基讲。其他的不是这个年龄的妈妈呢,要根据自己娃的具体情形,对基本年龄的讲话,进行取舍。申爸针对的对象,就是那批从五岁半开始,在花果山的孩子。必须要选个典型对象这个事儿呢,申爸讲另外一件事,妈妈们就明白了。

那时候,大申小。小学的时候,申爸就休息日组织大申同班孩子,集体活动。每次组织,时间定下来,公布之后,都会有妈妈打电话来说,申爸啊,我娃就星期六下午有课,您把活动改个时间,行不?申爸说,不行啊,好好妈!你想啊,咱们班42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课外班,对吧?一周就两天周末,四个时段可以上课外班的。那肯定的啊,周六上下午,周日上下午,四个时段中,每个时段,都有孩子要去上课。我把时间从周六上午,改周日上午了,十个孩子的时间合适了,那另外十个孩子的时间,就又不合适了……那妈妈换个角度,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这些个事情哈……

接着昨天的话头说。所有经历过阅读敏感期的孩儿妈,都知道在阅读敏感期,孩子的厉害。他真的是,读书跟吃书一样样的。你出去买个菜那么会儿功夫,他就读完好几本了。而那几本书,当初早的时候,母子指读的话,要读好几个月,才读得完。事实上,当孩子的阅读能力,指数增长到阅读敏感期之后,他一天的阅读量,抵得上以前一年的。那些吭哧瘪肚,努力了好多年,在阅读上成就感爆棚的母子,这么些年来读的书加起来,还赶不上一个十一小长假,孩子猫在自己的狗窝里读的书多。

以前呢,申爸统计过。大申在小学那个时候,在阅读敏感期,保守的估计,他的阅读量,也能到2.3亿字。这是个海量的数字。大申出了阅读敏感期,就不读了。不读就不读吧,反正都已经读了那么多了,申爸想。这个……孩子呢,真的就“不读了”,也就算了,拉倒了。申爸不用再提。可是,没想到,到了今天,大申又进入阅读敏感期了!只不过,今天读的内容,跟当年,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课件出来呢?不是为了小孩子,而是为了将来,到了高二的时候,这个新的阅读敏感期,做准备。这个阅读敏感期,跟小时候那个,有巨大的不同:那时候,有无限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甭管读什么,只要读,妈妈就高兴;现在不行。现在要高考,能留给孩子“读”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得挑孩子感兴趣,还有价值的书,来给孩子读。

而这个敏感期,跟当初小时候那个,申爸怀疑,有很大的不同……每个敏感期,都需要铺垫,预先准备,这是一样的。小时候那个的铺垫要求,比较低,它呢,只要你正常上学,就足够了,肯定能出现。如果不出现,是妈妈搞错了,逼着孩子每天读,把敏感期硬给顶回去了;现在这个,恐怕不是。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预先的一些引导。光靠学校,一般来讲,应该不行。这个第二阅读敏感期哈,它只要有,咱们抓住了,我们立的所有的短期教育目标,就都在里边了。当然包括高考。

妈妈想啊,大申都能拿着一本物理习题集,一页接一页地跟小说那样读了,申爸还担心他考不上北大么?从现在开始,再读一年,到明年这个时候,高考,语数英物历生,每门课读上两本,每本从头到尾,看到融会贯通的程度的话,那还愁考不上北大么?

现在,申爸终于找到了另外一条容易的路可以走……其实呢,本质上,这是另外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在这个角度上,对别的孩子是极度困难的上坡路,变成一路顺风的下坡路。申爸不管大申期中考试“考的怎么样”,也不管他的排名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是传统范式下的经典景色,你是没办法在上坡的时候超人的:紧十八盘,你怎么超越别人?路就一个人宽,上一个人的脚,跟下一个人的头一样高,你怎么弄?要彻底地从这个范式的竞争中解脱出来。

我干嘛非得爬上去?想个办法,直接飞上去就完了么。我们把困难的高中课业,高考要求,放进一本一本的书里,完了呢,让孩子进入到阅读敏感期,像白蚂蚁一样,把这些书吃掉就行了。第二阅读敏感期跟第一阅读敏感期,肯定是有差异的。我们目前,对两者的差异,所知甚少。对于这个事情的知识,想要它丰富起来,需要靠咱们未来暑假的小作坊,靠更多的孩子,更多的样本,更多妈妈的思考和参与,才能达到。

上坡它怎么能变成下坡呢?这是违反常识的啊……事实上,经历过白蚂蚁般吃书的第一阅读敏感期的妈妈,凭经验就知道,这是可能。你想啊,你们借助白蚁期,在完全的非英语环境下,引导孩子把Harry Potter那样的书,都吃完了,对吧?孩子把HP读完,妈妈才把所有的七大本书,摞在一块。那么厚一大摞英文的纸,孩子他怎么就读完了呢?这怎么可能呢?可这就是事实啊。

这个事实不过是一个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更宏大叙事的一个小细节罢了。如果我们看的到的是恢弘的整体,那么,这样微小的一个起伏,根本就不在话下;如果我们的眼界,仅仅局限于眼前,那哪怕只是一个土坎,只要它比你高,你就过不去。

大脑,在人的这个最重要的器官深处,发生的最宏大的叙事,都起源于指数增长。大脑是基于神经元的神经网络。网络,遵循的不是线性规律,而是非线性的指数增长规律:它开始的时候,非常缓慢。要正确的事情,打基础,不要着急。要确保大脑的指数增长,不要中断。一旦超过了阈值,它就开始爆发了。

就目前来讲,困难的地方在于说,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高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而正常发育的孩子,第二阅读敏感期的爆发期,正好踩在高考这个节点上……如果孩子的神经系统到了高二,还没有发展到阈值,你妈妈是等还是不等?

这就好比说,高考挪到小学四年级进行,考的内容,就考谁读得多,读得快。我们知道,只要引导孩子进入到阅读敏感期,就赢了。但问题是说,到了小学三年级了,孩子还每天蹲在沙发上,扳着小脚丫,那儿琢磨丁丁……你妈妈着急不着急?万一阅读敏感期不来呢……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奔着每天赚1210万去了的好……这么个事儿哈。

好了,今儿先说到这儿。回头申爸发课件哈,妈妈继续看课件,七嘴八舌说课件。

今天的俩课件,都比较长哈,麻麻们慢慢看。
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pdf (5.58 MB, 下载次数: 26)

第二个是连载课件的第一部分:
修辞是什么.pdf (302.53 KB, 下载次数: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6 11: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7 10:40 编辑

妈妈们看课件的感想

陕-豆妈0809女七
读《修辞是什么》,忽然想,这不就是大师讲课吗,申爸让大申读这些课件,就是把最好的老师请来教大申。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对,这回讲的老师还是咱们的老熟人——周振甫。

沪-格妈05女高一
早课申爸提到大申在阅读物理习题集,再次进入阅读敏感期。我觉得是不是因为具备了强悍的自学能力。以前培养的定向阅读,拓荒阅读的能力。同时口述心算也是可以认为是自学能力的培养。现在把物理习题集当定向阅读资料。具备了这种能力,无论是名师的学术文章,论文还是习题集,只要有目的性的介入,都可以进入状态。

京-涵妈04男高一
1、读《幼学纪事—于是之》有感:记得小时候最不喜欢写读后感,但为了交作业,不得不硬着头皮阅读,然后再往出挤感想。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开始读课件,一是担心自己读不下去;二是总想着先收藏着找个时间再慢慢读,在豆妈 “小作坊”的利诱下,学习得以启动。于是之一直知道这个人,但了解的不清楚,查了一下百度。可能由于文字带着北京腔,让我看着挺亲切,而且一直还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所以这篇看起来还挺有兴趣的。感受比较深的是,在于老学习过程中良师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个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卫先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兴趣,而且会让他感念一生。还有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靠着自己想学习的内驱力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那段学习法国诗歌和在厕所吃饭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于老的文字朴素而自然,娓娓道来,读起来挺舒服。
2、《我国古代车马》这种半文半白的文章看着吃力,而且我的形象思维欠佳,看着细致的描述很难完整的在头脑中对应出马车的轮廓和结构。就当常识了解一下吧。
3、《金岳霖先生》之前在读林徽因的文章时知道的金先生,不知道终生未娶是不是一直对林徽因有爱慕之情。看着这段文字脑海里的金先生是一个不太会生活,也不太讲究生活,但内心保有着一份童真,活在自己内心丰富的世界中,心无旁骛的做着自己钟爱的学问,真是莫大的幸福。想想在现如今喧嚣的世界很难找寻到内心的这份宁静,所以这种纯粹的学者也不多见了。另外,金先生的课堂比现在的大学课堂要活跃得多,师生互动也更充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胡博士》坊间对胡适之褒贬不一,文中对他都是正面评价。与金岳霖正相反,胡博士善交际,喜交友,待人和善,平易近人。要上课待客复信,学问也能做得好,什么原因呢?可能文学家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
5、《西南联大中文系》查了一下作者是汪曾祺,作者把每个教授刻画的很鲜活,能够抓住最鲜明的特点,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西南联大当年治学的不拘一格,尤其文学系的学风更是自由民主开放。教授这种随性的教学可以保护学生的天性,在自然的氛围下培养和发掘真正有天分的学子,不像现在的流水线式的院校教育打造出标准化的产品,成才率会有保证,但是想培养出大师就难了。
6、《回忆辜鸿铭先生》:作者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辜教授是一位敢怒敢言,特立独行,有着真性情和封建思想的文学家。

鄂-格格妈0812女六
课件读后感:今天读《修辞是什么》,上了那么多年学也没思考过修辞是什么?修辞手法到是考试必考内容。看完文章可以大致理解修辞的源由,这样修辞手法就没有那么难理解了。

闽-楚妈02女旁听
看了《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么多年的事,作者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娓娓道来,历历在目的感觉。真的很希望自家的孩子以后也能考上顶尖的高校,身边的同学都是杰出的,有大作为的人。
最震撼的是那张在叶先生家合影留念的照片,虽然里面说的大部分人名我都不认识,想来都是名人大家吧!在说到钱先生的那句话“……就觉得宁可读原文”,想起眉豆之前推荐的阿西莫夫的书,建议读原文的话来。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只可惜,瀚宝是没有办法走原版阅读的了。
《作者的知音》,看到夏衍翻译的《母亲》,为方便出版,把译者改为“沈光瑞”,忍不住到孔夫子旧书网里去搜,发现书的译者是“孙光瑞”,是不是作者记错了?

赣-涵妈06女九
看《光的征服者》,开始作者说古时候的人们围着一堆火,又当炉又当灯又当灶,我觉得不是挺划算么,怎么又说不划算呢。接着看才想到夏天怎么过呀,冬天就是挺划算。作者说以后会发明人造萤火虫,想想都觉得美好。在《序言》里作者说他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会对发下来的书里的封面图感兴趣,好奇人们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我想为什么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就没对什么好奇过呢?

京-可艾妈1410女
《修辞是什么》中说把方言转换为别人听得懂得普通话也是一种修辞,这个还真的跟以前对修辞的理解不一样,上学的时候就记得:比喻、拟人……原来一句话准确无误的表达,不引起歧义,且能传递说这句话的人的情感,就已经是这方面的修辞做的很好的了。
《事物的测定》最后那苏格兰的谁?突然断了,卡文迪许原来做了那么多,而在咱们一年的课本上提的很少。科学家们的故事和联系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又可以画一个大的网络图了,类似香港八卦杂志那种网络图。

鄂-虫妈1007女五
《修辞是什么》,总能用浅显而易懂的话逐步引导,从生活中有些人讲话生动易懂引入修辞,修辞手法多样,好的表达传递了文章的立场及情感,而不是盲目堆词藻,文不达意,这应该是学习语言的好工具书。
《事物的测定》是很长的文章,讲了若干个测量中的科学家的小故事,想到BBC记录片,一片片可当屏保的画面背后是大量的汗水,眼泪,有时甚至是生命,特别是牛顿,居然为了解眼球和头骨距,居然用针去刺眼,好惊悚,看到漫长的等待有时与成功就失之交臂,对这些科学家由衷的敬佩,是他们拓宽了认识世界的视角,若干代科学家的努力和执著让我们能生活在这个便捷的时代,看完后很敬佩这些科学家们。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事物的测定》:和昨天序言的感觉一样,像是听一个很轻松的故事会,故事里说了很多那种,让我觉得,啊,原来这个事儿是这样的。哦,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看到最后意犹未尽,很期待看下一篇。
模糊记得申爸有个早课说,高中孩子要按照成人的方法了一段。现在申爸让妈妈们读这些文章,妈妈们学历,阅读水平,经历各不相同,这些感受汇总起来,申爸是要看哪些课件能够引导高二的阅读敏感期吗?甚至是想看这个高中的阅读敏感期有没有普遍性,还是只有大申有?还是只要引导对了,每个花果山孩子都有?还是只要资料对了,每个孩子是不是花果山的孩子都会有,只是需要的资料不同。
我总是对古怪的人和事感兴趣,就特别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当一个人沉迷于一件事儿时,就特别可爱。

闽-小乖妈1205女三
今天两篇课件,我先看了《修辞是什么》,这个一看就和语文有关系,我比较感兴趣。看了一下果然是通俗修辞讲话,从一个以前我从未想到过的角度描述修辞。但是又让人觉得很有道理。确实修辞的作用就是让说话变得更精练好听,让文章变得更精彩漂亮。第二篇《事物的测定》通篇课件看下来就一个感受,我们现在稀松平常就能获得的数据原来在它刚要被发现的时候,过程是无比的艰辛。里面不管是事物测定的过程还是那些天才人物的描写都很精彩。

粤-淇妈0903男六1802女
我发现昨天的《序言》和今天的《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出自《万物简史》这本书。还有更好的版本吗?

川-xi妈1107女四麦子1507男
《修辞是什么》,一开始用了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什么是修辞,为什么要用修辞。后面呢是用了书面的例子来阐述同一个事。从不同的方面来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觉得很好看。

皖-哈妈1008女五-1601男中
读《修辞是什么》:这篇讲了修辞的几个要素,字词句段的恰当运用就是修辞。修辞不是一门只有专家教授才会用到的独门技术,它隐身在我们每一天的寻常生活里。只要你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就会用上修辞。但是作者也明确指出,修辞不是在说话或者写作里硬生安插几个生词,而是最终变成自己的话,通透的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说白了,这一切油然而生出来的恰当的修辞,其实还是靠大量的阅读碰撞、运化出来的。作为花果山的孩子而言,你脑中能涌现出一个想法,一个词,一句话,伴听、阅读是滋生的土壤。不出所料,这篇应该是倪海曙先生或者吕叔湘先生写的?无论谁写的,那个年代的大师,无论是哪个领域,他们都是语言的高手,倪先生有一本《杂个咙咚》,他对唐诗的白话改写,对拉封丹寓言的翻译,真是出神入化。同时,这篇《修辞是什么》的本身,就是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好的修辞。你们看哈,通篇明白、清晰、流畅,无论什么水平的妈妈,读下来,都是毫无阻滞感的。作者用的词,也都是寻常的用词,这里面的每一个词,我们在座的妈妈都能说出来,但是,能把这些词逻辑通顺,明白晓畅的组合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又想到申爸的早课,从某个角度而言,申爸也称得上是语言方面的大神,我们为何能废寝忘食阅读申爸的早课?还不是因为他用了非常多的“积极修辞手法”,让我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感么?他说的,就是我们想说的;他说的,是我们所不能说出来的。我印象中,有很多篇,简直是神文。
进而,我们说到孩子作文的写作。对于小学孩子而言(初中孩子暂时没有发言权):什么样的作文是一篇好作文?无非就是:尽量把一件事或物按照一定的逻辑描述具体,在具体基础上,尽可能选择恰当、生动的词句。什么是逻辑呢?比如:你以做橙皮糖为素材,写一篇习作。你该如何写呢?你得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吧?你如何把整个事件的逻辑感、画面感写出来?这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但是如要按照逻辑流畅、用词精准的标准,有多少人能达到?是很不容易的。再简单点,你描述打开冰箱关上冰箱的过程,这里面涉及很多动词的运用。为什么那些个精彩的文章,让我们读后拍案叫绝,是因为我们唯有感叹:哎呀,这写得,正是我苦苦思索想表达的啊,但是我却又不能表达出来。

湘可妈0801女七
今天读的《中国古代官制简述》,很有意思,那些电视剧里的,书上的词,马上都蹦出来对应,以前也看过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 当时对官制和税收弄得很清楚了,但是不久还是会忘记。

粤-荣妈0904女六
回忆朱自清的文章看完了,侯宝林的在零碎时间看了一小部分,看今天的《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修辞是什么》看完了。
看下来的这四五篇,都觉得这是一路花果山下来的孩子能和大申一样入迷的资料。在这些资料里,我看到了曾经给的资料对孩子现在读这些资料的一脉相承性,想到了申爸的帝释天的珠帘。《事物的测定》里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不停让我想到《最新科学指南》里阿西莫夫说的那个好奇心。所有看了的文章语言风格总让我想起花果山基础三百各种资料:科学画报,可怕的科学,凡尔纳,伊林,新知……这样的文章让人想看想读,不会管你读的是什么主题下的文章,而且乐在其中,你不觉得是阅读任务。如果孩子们一路读下来,积累下来,自然就会对多个领域感兴趣,学习以这样的方式点燃孩子的好奇心,建构知识体系,确实是指数增长,成绩考试那就如申爸说的不在话下。
最后这样的文章一直读,孩子们也会泡在这样的文章范式里:经典好懂简洁朴实风趣幽默,好像都是一个人给你讲故事娓娓道来,和我们曾经看到的那些文章对比,更容易看进去。你压根不觉得自己在读什么,就是听故事这件事从你点开文档就开始了。这样的文章读多了,孩子们也慢慢会对写这件事有点感觉。我们孩子写的课堂作文和这些文章,完全给人不同感受。

皖-哈妈1008女五-1601男中
申爸写的那篇国外的一个老太太,我觉得画面感非常好。当然,申爸文字,这样的不胜枚举。你们特别注意一下申爸的画面感的描写。看申爸的文字,跟看电影是一样的感受。他就是用积极的修辞手法。申爸的语言功底,可以说炉火纯青。

闽-小乖妈1205女三
和大申的互动场面也都是很有画面感,看得很乐呵。

沪-眉豆妈0706女八
申爸还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地方,跟那篇把我看晕了的物理题那样,他搞了无数个“口述例子”,其实他写教育,也是给妈妈们搞了无数个“例子”,宏观到家国天下,微观到神经元突触,用来阐述。

闽-小乖妈1205女三
是啊,很难理解的概念或者他的各种想法他都能给出很恰当的比方。所以就有那么多花果山黑话。

豫-乐妈0805男七1807女
确实,那几个口述例子,看起来那么自然顺畅,感觉很容易,让自己写真是写不出来。

浙-Lucyvcg 0705男1610女
今天挑选了《序言2》,因为我在想,只是一个序言,为什么还有2,大申爸也没有发过课件序言1,想着一篇序言,还能分1,2,写得那么长,很是好奇里面的内容,一打开,就被里面的幽默吸引了,读了2遍,感到很新鲜,还从来没从这个角度读到过描写我们人类自己的文字,这使得我想去买一本万物简史看看。

鲁-倩妈0902女六
《忆老舍》课件,觉得文人专门练习说相声,挺好玩。其它没觉得有什么。
《侯宝林回忆录》第一部分课件:打开文档,发现这篇文章我以前看过,肯定是在花果山看的。可是孔夫子搜了一下记录,没有买过。怎么回事?突然又想起昨天看的《胡博士》的作者张中行,在花果山也有他的书,《文言津逮》。回忆录里面说夯歌是他最早接触的艺术教育,冥衣铺糊的“烧活”在年幼的自己看来,觉得很是逼真、形象。换做是我,我只会觉得在生活的环境里它们本来就这么个样子,没有什么美不美、艺不艺术的。作者善于捕捉美。

豫-乐妈0805男七1807女
《事物的测量》咋一看题目,觉得好枯燥,仔细一看记录的是几百年前科学家们对于地球探索进行的各种设想及实地测量,如今看来非常重大的时间,描述却很简洁明了,大概交代事情来龙去脉。看到这个主题,自己大概可以判定孩子一定会喜欢这类主题,周末一并打印给他看。印象深刻的是牛顿的天才智商啊,稍微动动脑袋就是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啊。

鄂-旺仔妈1003男五
刚刚看完了今天的课件。都好。《修辞是什么》这篇有点手拿钥匙的感觉。原来知道门里头有东西,但是打不开门,也不想要去开门。看了《修辞是什么》就觉得,喔,原来门里头有好多好东西呀,特别希望把门打开去拿出来。
《事物的测定》很有意思,就觉得看得好玩。想一直看下去。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幼年记事》第二遍,觉得怎么能那么幸运,每一次都能遇见……写不下去,突然又想到申爸说的第一次给什么很重要,为什么想起这个,不知道我国古代的车马,还是看不进去。给萌萌读论语译注入迷,可是古代的车马不想看,看一眼就没有兴趣。

沪-康妈0801男七
《万物简史》一开始很吸引人,后面感觉翻译的前言不搭后语,所以看不下去。英文又看不了。《修辞是什么》看了后发现原来我们学的修辞手法是这么用于写作的啊。《事物的测定》刚开始看喜欢看,特别是对牛顿的事比较熟悉,看起来很顺畅。后面的几位科学家不了解。所以看起里就走马观花了。大体看起里他们都是有联系的。是篇好文章。但是后面不了解的科学家看起里确实费劲。

冀-嘉文妈0907男六
我在想大人看着一堆没有读完的课件都觉得开始困难,虽然读起来觉得很被吸引,也能找到兴趣点,但是开始还是难,孩子可能面对欠账更逃避吧?先解决我的问题,再想孩子的问题。

沪-苏妈1208男三0108女大二
看了今天的两篇,很喜欢测量这篇,虽然翻译水平还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但是内容很有趣。没想到一两百年前的科学家为了得到这些数据付出过如此艰辛的努力。修辞学那篇觉得意思不大,没觉得有啥新鲜内容。

闽-土妈1401女一0505高一
看了《光的征服者》,从最初太阳光开始到最后的荧光灯,就是一代又一代人一直往前走,一直替代者更新着。我想,孩子的成长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一路坑坑洼洼走着,慢慢长大了成人了相对完整了。
《修辞是什么》确实是通俗修辞讲话。修辞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修辞是为了把话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有力,懂得修辞也会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懂得修辞,在阅读方面能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在写作方面能考虑选择确切的词、句式及表达方式。学习修辞,不论对说话对阅读和写作,都很必要。修辞是很重要的。不读文章时,会以为作者会罗列修辞相关的知识,没想到是这样通俗易懂。

粤-七妈2012女
《事物的测定》,感觉像眉豆《花开有时》的第一稿。《修辞是什么》,就是很正统的早课。

粤-帆妈0803男七
反馈:关于早课:特别兴奋于看到申爸观察到有第二个阅读敏感期,大申2.3亿的阅读量简直太惊人了,忍不住膜拜一下。这要在山外,是会让人吓掉下巴的呀!而在花果山头部大猴大申这里,竟然就是一路开心读过来的现实。虽然之前一直知道大申阅读量很大很大,但这个数字还是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也尤其期待看到关于第二个阅读敏感期的点点滴滴,想知道在这个时期到来之前,妈妈和孩子应该做些什么。
课件1-《万物简史》第四章:对科学盲来说,完全不清楚科学史上最不愉快的一次实地考察是什么,非常适合来看今天的课件。所以,当布莱森点出是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时,我知道故事又要开始了。但是,读到这一段:“事情几乎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有时候还是令人瞠目的大问题。在基多,访客们不知怎的激怒了当地人,被手拿石头的暴民撵出了城。过不多久,由于跟某个女人产生误解,测量小组的一名医生被谋杀。组里的植物学家精神错乱。其他人或发热死去,或坠落丧命。考察队的第三号人物——一个名叫让•戈丁的男人——跟一位13岁的姑娘私奔,怎么也劝不回来。”我突然有点担心这里面所叙述的事实的真相。
好像是这样想的:这段话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很大,作者是不是都核实过,所说皆为可信?又想到,作为读者,是没有精力和学识去审核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的,只能先信任作者——由此想到,靠谱的作者(对科普书目来说,至少应该是具有科学方面的硬知识、具有专业背景)太重要,否则会误导读者。
跳过这种担心继续往下看故事。由哈雷的出现引出牛顿,说牛顿“注意力很不集中”让人笑了,教科书上的牛顿忘记吃饭,分明是作为专注科学研究的例子出现的。
再引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申爸提到过的书,上次是申爸讲高中物理时说到,这次结合课件才更清楚了这本书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周长的风潮带出了诺伍德的生平、皮卡尔的测试,然后又才回到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上,这一大圈绕得有点远。
继续看这次测量,将近10年时间得出了一个自己所不希望的结果(还不是第一个得出来的),也实在很打击人。这次试验在30年后,在马斯基林那里重启,中间又插入关于金星凌日的事件(沙佩、让蒂、梅森、狄克逊),赫顿发明等高线、米歇尔测量山的密度、古怪而腼腆的卡文迪许的系列成就,至此,地球的形状、大小、重量才好不容易得到测定,而我已经迷失在一大堆科学家的名字中。
考虑到这章以地球为例讲事物的测定本身就是科学史上延续时间长、需要突破的难点多的一个话题,也许本书的讲法已经算是简洁明了又风趣幽默了,比如“卡文迪许本身就是一部书”“一位名叫皮拉特尔•罗齐耶的化学家含了一口氢喷在明火上,以测试氢的可燃性,其结果是证明了氢确实是易爆物质,眉毛也不一定是人的脸上一个永久的特征”等英式幽默的话语随处可见。
课件2-《修辞是什么》:读完事物的测定之后来读修辞,这篇简直太可爱太可读了。首先语言明白如话,看开头部分讲方言和普通话,一下子就想到最近疫情下广州人民的种种淡定和幽默。比如核酸检测时医生严肃地问“你有没有理由死?”检测者紧张地回想、理直气壮地回答“没有”,然后医生写下“没有旅游史”。
课件2的内容简单易懂。许多人不一定懂得修辞、有意识地运用修辞而也能让语言很有感染力,说明修辞其实融入生活,是日用而不自知的一种知识。对语文学习来说,懂得了,有意识去用了,只会有更多的好处。就像有人天生方向感很强,完全不需要拿着地图才能分得清东南西北;而如果有了地图,则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所处地区乃至周边的状况。修辞对阅读和写作的作用,与之类似。运用好修辞,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恰当的词、句子和表达方式,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效,这是它的重要用处。这个完全赞成。对阅读来说,我们要能看得出哪些是“恰当”的词、句子和表达方式,能体会其恰当在何处;对写作来说,需要先考虑把意思表达清楚,然后再进一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得生动且有感染力。阅读和写作之所以需要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其原因也在这里。

粤-熙妈0711男七
《修辞是什么》没看之前以为是讲修辞手法,但实际文章通过很有趣的生活例子,来阐述什么是修辞;如何把话说清楚,不让人发生误会,不打折扣,还要把感情表达出来让人感觉到。看到这里,联想到如果我们和孩子沟通时能运用好修辞,应该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吧。后面文章举例说明修辞对阅读和写作的作用。全文通俗易懂,孩子琢磨好这篇,我想对写作应该会有些启发。

粤-田妈0709女七
《胡博士》
1、胡适情商真高!平易近人为人谦虚,爱家顾家尊重发妻;对朋友也很重情义,且格局大。“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只会智者识得轻与重”。写给周作人这两句,可以作为成年人友谊的典范。
2、第二个感触就是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让我联想到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异。我们本土的,有时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对本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可是也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

黑-顺妈0807女七
《序言》成功地吸引了的眼球,忍不住想了解后面会讲些什么。这种故事性的语言和代入感很受用。
《光的征服者》详细讲述了人们在发明灯泡时去掉燃烧热量的办法,一个灯泡的诞生历经如此曲折的研究过程,大大满足了我对灯泡的好奇。
《修辞是什么》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让人很容易理解修辞的重要性和方法,这也是作者的修辞。
《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把科学家们探寻地球、宇宙奥秘和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经历变成逸闻趣事,编织和过渡变换得自然流畅,令人目不暇接,酣畅淋漓,比单单讲科学发展史有趣多了。

冀-腾妈1209男二0210女大一
今天我读了《中国古代的“国号”》,写的真好,看后对历史各个朝代清楚多了。

鄂-漆仔妈1005男五1610男中
读后感《修辞是什么》:
记得申爸早课曾经提到过,我们的课本知识,是介绍一个个“是什么”,而很少有“为什么”,缺乏整体感。这篇文章,就会让我们从某个角度去看文章和我们的日常表达。行文通俗易懂,让人觉得,修辞也并不神秘,我们也可以去打磨这种能力。
我在想,这些文章,这个是不是和大申看马昕和石国鹏的网课,带来的感受一样啊。孩子感受到一种整体感,引发思考,会让他有动力去琢磨语文学习,让孩子上道。
读后感《事物的测定》:
10分钟快速浏览完了,因为里面的专业我都不懂,但“花絮”故事性还比较强。暂且命名为“物理的花絮”吧。什么样的孩子喜欢看这样的文章呢?学了两三年的物理知识,这是碎片积累,进入到高中阶段,前额叶发展成熟,应该会对此类“说清来源”的故事感兴趣,就像孙维刚老师讲数学发展史一样,这就像物理发展史。
但是呢,未必所有的高中生都有兴趣看。我感觉,应该有小学阶段大量听,大量看的积累,更容易对此类文章感兴趣。

闽-同妈0709男七
才补了一些作业,先发上来:《金岳霖先生》: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正是这朴素平直的语言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看《这一些忧郁的碎屑》,刚看了开头,就觉得不如《金岳霖先生》好看,因为两篇连着看的,对比感觉强烈,感觉《这一些忧郁的碎屑》有一点为了写作而写作的刻意的痕迹,不那么自然平实,再一看那么长的篇幅,就不是很想看了。
《回忆辜鸿铭先生》、《胡博士》:都是朴实的文字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永在的温情》文字比较优美,但不是那种炫技的华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让人读过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
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原来傅先生有这么多最,个性鲜明,身上集合了太多优秀的品质,真是稀有的天才!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描写,把傅先生的性格特点清晰地刻画了出来。
《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吴雨僧先生二三事》:每一位大师都好有性格,身怀绝技。北清大师级人物太多,确实是人才荟萃,一代大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然后不断传承,生生不息。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看完了,觉得挺好看的,但看完也就看完了,说不出啥来,唯一感觉就是赵树理原来是这样的啊。

浙-好好妈0509男九1503男大
昨天的课件是早上5点起床看的,《序言》序言看两页就被引进去了,连我这个十几年都没看书的妈都被引进去了,大宝肯定可以看得进去。
海燕:是不是想法很怪,但是当时就是这样想,太想老大能拿起书来看了。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对《修辞是什么》这篇没啥兴趣的妈妈,可以先去听听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哈哈哈。

川-牛妈0912男五
刚看了《修辞是什么》,联想还挺多。肯定能看下去,也有些想法,能拼凑写一点,但是让我口头表达就完了,工作里面最怕参加有领导的聚餐,聊着聊着天就聊死了。我有经历过2次阅读敏感期,小学看童话,民间故事,文学杂志;青春期偏文学,小说。但是很遗憾,阅读的经历即使在生活中也没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日常家庭聚会,不看书的孩子爸主导饭桌氛围,给孩子们讲个“拳打镇关西”,学个贯口相声,活灵活现,孩子们通常学完还在生活里调侃。我给侄儿推个牛听听,最后被嫂子冠了一个强加于人的头衔,不了了之,就是不会好好表达。看到修辞里面讲,有人不学修辞却能融会贯通到骨子里的能力,这是真有其事的。说到我自己,看申爸早课,在群里学习,在自己孩子身上执行得却不好,我想一方面欠缺育儿理论基础,不懂孩子心理,一厢情愿地猛冲猛打;另外,信息提取能力不好,就是俗话说反应慢,理解不好。

苏-嘟爸1304女二
《修辞是什么》,文章开始部分,举例、文字都很接地气,非常生活化和场景化,写出了修辞就是时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后续又详细解释了修辞,并逐级拔高,点出为什么要讲修辞和如何运用修辞。而这后半部分,我觉得因为作者的时代局限,文章内容对我个人来讲,吸引力少了那么一些。

粤-琬妈1112女三
《修辞是什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管是写作还是说话,我们要懂得用最恰当的语言或词语,尽可能地表达出我们的意思,要让对方听的明白,看的懂我们的文章。
《事物的测定》:告诉我们有些工作要经过很多的艰难困阻,经过很多次的验证,不同的方法才能完成。
《光的征服者》大致介绍了人类使用光的历程(火堆,电灯),并且详细介绍了人类利用各种材料制造不同类型的灯。
《序言》介绍了作者为何要写这本书的原因,并解释了为何这本书名叫《万物简史》。

鄂-丹妮妈1005女五
读《修辞是什么》:工作和生活中,会说话的人,有极大的优势,同样的事情,有人沟通起来,如沐春风,有人词不达意。比较有感触的是,文中说到,要把方言改成普通话,不然别人听不懂,其实现实生活中沟通也是一样,有的人不管对方想听什么,不考虑怎样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坚持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自说自话”;有的人,跨部门沟通时,咔咔飙专业术语,不管对方是否能够听懂;这些人,跟讲方言的人差不多,对方都听不懂。很赞同文章观点,逻辑清晰,行云流水,表达精准,善于表达,是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

浙-晨晨小小龙妈1610男1203女三
1.《修辞是什么》非常好读,感觉就是语文老师在给你讲怎么写作文,我们生活学习中离不开修辞,修辞非常重要,一定要用好修辞,什么是好的修辞,什么是不好的修辞。看了还想看,非常想知道后续讲的两种修辞手法。2.《事物的测定》这篇文章名字叫事物的测定,实际是讲地球的测定,难以想象科学家们早期在测量地球遇到了什么样的苦难,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文章中提到的测量方法原理都懂,所以看起来比较快。特别提到了牛顿的那本非常难的书《原理》,家里有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读,今天晚上拿出来读起来吧。

京-开妈1310男
让我想到一句之前一个小学生的诗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小到装不下一滴眼泪。
最高级的修辞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让人一下子能理解,脑海里自动对应上相应的画面,辞藻堆砌也可能会逻辑不通。
这篇也太长了,感觉和读《
阿西莫夫科学指南》差不多的感觉,好在有前期跟着娃伴听过,花了一早上可算看完了,和非凡的天才比起来,伟大的科学家奇异的信念和怪异的举动根本算不了什么,深深记住了这句话,也算有所收获。和富兰克林雷雨天去放风筝相比,下雨天要去淋雨也不算什么了,是不?

鲁-硕妈1001男五1503女大
第二个课件正好是这两天家里再听的,一边看脑子里一边回响声音,虽然我是蹭听,但是觉得亲切多了,我发现同样的内容比起看我更适应听,可能是听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看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想捕捉信息,想去记住点重点,但是精力又跟不上,看完了就觉得累。

苏-诚诚妈0910男五
《路灯点燃起来》,你现在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直这样的,小小的路灯给黑夜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安全感,而它也是一点一点改进而来的,有需求就有变化,我们需要多多的改善生活的发明,我们需要多多的生活发明家。
《修辞是什么》:修辞不是什么奥秘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修辞;选择恰当的词、恰当的句子,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明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修辞方法对说话、阅读、写作的必要性;
一口气把灯的发展历史这几篇看完!欲罢不能,然后没有记住啥,为无数前赴后继的科学工作者点赞。

沪-雯妈1406女一
昨天的刚看,今天无论如何要写出点感想来,大人不会输出就永远不能怪孩子不会输出。
看《光的征服者》,新的文章待会来打印出来看。
看《序言》:觉得这个文章好有趣,孩子听肯定喜欢,另外,懂得家长还可以做精读,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人类的进化是鱼类,爬行动物,再鸟类?)生过蛋,分叉的舌头咝咝作响,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100万种别的东西。
就是花果山强调的小娃先科普,再历史的路线吧,唉,老母亲好难啊,需要自己懂了才能应对娃的一连串,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妈妈?

浙-成妈1605男中
说起阅读敏感期,我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根本不要读书,到是初中不读书了后,在家里没人管了,无聊的自己去办了个借书证,把金庸的武侠系列基本看完了,一个月就把眼睛给看近视了。现在问我最惬意的事是什么:那就是旁边摆着爱吃的零食,舒服的姿势,看着喜欢看的书,有一段时间很迷诗词,打印了古书竖排格式,把一本宋词三百下册工工整整给抄完了。年龄段应该是14-18之间。

浙-小Q妈1508女大
申爸课件看了感觉脑袋一团浆糊,每次看到发课件就像小学时候的作业,区别是那时候不能逃课,现在可以逃课。早课都认真看,课件就无意识屏蔽。
《修辞是什么》:大概说一个普通女人穿上一件优雅高贵的衣服,画个淡妆,出去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事物的测定》:成人感觉在扯一只又臭又长的袜子,孩子应该比较喜欢这个内容。成人现在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成人看书很多都是功利化,工作中需要用到才去读相应书,因为生活所迫。孩子读书可能只是因为想知道就可以去读该内容有关的其他书籍,为了搞清楚这个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儿!

苏-文一妈1301男二1608男中
看课件谈感想《修辞是什么》确实挺通俗的,讲了修辞是什么,为什么修辞,为什么要修辞以及修辞重要性。通篇看下来无压力,本来觉得修辞就是写作用的,结果发现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
《事物的测定》讲的一次实地科学考察,有引出好多好多的科学家。说实话如果以前我可能看不下去,但是蹭娃的伴听《最新科学指南》,好多名字都很熟悉,比如喜帕恰斯、胡克啥的,里面提到的有些事估计指南里也有提过,所以也翻完了。哈哈,虽然让我口述讲了啥还是口述不出来。

粤-喵妈1612女学前
一看标题就对内容不感兴趣啊,要是发些感兴趣的内容还是会看的,成年人不像孩子是块海绵什么都吸。

辽-赫奕妈0906男六1605男学前
《事物的测定》我感觉超好看,很感兴趣的那种,之前看别的就觉得看过就过了;《修辞是什么》第一眼想到的是修辞手法,看了一点又打开推荐的侯先生的视频,发现我小时候看过,再看一次又有不一样的感受,关注了大部分细节。看完视频又回去继续看,觉得自己平时讲话用了不恰当的词语,或者不恰当的话有很多,过后反应过来又要跟人解释很久,对孩子讲话有时候也是,有一次对孩子无意说的话,惹哭了大的孩子,我才反省我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若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花果山就是我和孩子的翅膀。之前看《永在的温情》难过了好久,以至于当天的第三篇课件一直都没看。之后的几天也都是跳着看的。

粤-萱妈1312女一1904女
《修辞是什么》看到标题感觉很专业,但读起来还好,读完就觉得,没有修辞就没有普通话,大部分人都是在学普通话中学会了修辞,也学会了书面应用。
《事物的测定》勉强读完,名字太多了,那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都是怪人或者有怪癖,条件限制等因素,他们还是用他们的方式得出最重要的成果。
孩子们感兴趣的出发点在“好奇心”,那么大人也是吧?

鲁-程戈妈0703女八
《修辞是什么》课件感想:最近对说话语气,和孩子有了一点小纷争。不久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时,喜欢用反问语气。如“这个事难道……”“你不会……吗”孩子很是敏感,对此颇有不满。昨天晚上,问孩子找东西,孩子来了一句,“你没看见在……吗”听完耳朵很不舒服,真是有样学样啊。于是就句式和语气和孩子辩论了一番,最后决定互相提醒,尽量不用反问句。看了早上的课件,不得不叹服修辞真的是门学问,要时时修炼,才能减少争端,保证幸福指数啊。

深-Marry妈1103女四
《修辞是什么》课件感想:修辞更能让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精准,古人用几个字就表达出现在人几句话的意思,言简意赅。平时和孩子说话,特别是着急的时候往往带有指责的含义,让孩子听了不高兴,反过来顶撞大人的话也是一样,双方使用负面的修辞法,用得都很到位,所以给对方不好的感受。妈妈应该尽量把自己修炼得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孩子撒气。
《事物的测定》课件感想:刚开始看觉得文章长,但是读起来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很快就读完了,了解到早期科学研究的不易,现在人类就是站在这些伟大科学家的肩膀上继续研究探索的。在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时候一直好奇,那些数据怎么测出来的,而且有的数据是被不断修订的,看了这篇文章才了解到测量一个数据这么难,多亏人类好奇心强。

沪-阿诺妈1108男四
课件《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反馈我读完感觉是三部分,一个是汉字的发展,二是书法的发展,三是汉字特点,汉字特点最难读完,中间扫过了关于古文的那块。“反切”这个词感觉是读音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要不是这个文章,我怎么也不会把“反切”和汉字的读音放一块。另外吧,就觉得车同轨,书同文真是一个绝世的创举,要不中国怎么粘合到一起啊。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只要能认识汉字,基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书面沟通交流都没有问题。所以中国文化才能几千年不断吗?
课件《第四章事物的测定》反馈这文章中很多熟知的科学家的名字,高中物理中的定理啥的都是他们发明出来的。另外他们的实验都历经艰辛,有的丢了生命。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牛人怎么都那么通才,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多,并且都能作出成就。还有那个胡克,是不是就是胡克定律的那个人。最后外国的人名太难记了,太难记了。科学界怪人多,是不是因为性格比较怪,不与人交往,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研究上了。

赣-以深妈1504男大
《修辞是什么》: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用修辞!说普通话让别人听得懂是修辞,选择句子的语气和恰当的词去很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修辞(这大概就是课内常常用来研究的一些修辞手法)。读书的时候让我们判断又像比喻又像拟人的句子到底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这种题就让我伤透脑筋。书中也提到要修辞对写作有用,但要用到合适的场合,不可牵强,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会让人搞不懂你在说什么。这其实也可以运用大日常生活中,做啥事都不要太过,水满则溢,要的是刚刚好,这个度的把握还挺有学问,并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

陕-伊妈1306女二
《修辞是什么》课件:刚一看这个题目,还以为是针对“比喻拟人夸张……”等等修辞手法的进一步详细的解读(这是思想固化直观的第一感觉)。读了文章才知道,这是从生活中、从文学作品中、从说话的艺术中去阐述什么是“修辞”。如何用确切恰当的词句来恰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是必修课题啊。

闽-来妈1002男五
看了《修辞是什么》,来宝说觉得中国语言很精彩、很丰富、很多样,虽然没有连载完,但他说可以猜到后面写什么……明天的课件看完,再问问他,跟他猜的内容是否有一致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0:00 , Processed in 0.0817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