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5-30 09:34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大脑操控大脑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2021-05-24
沪-眉豆妈0706女八
而且我也捉不太住自己在看课件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想法,其实仔细想来,想法还是挺多的,但都支离破碎,根本没办法把它们都组织起来,成句成段的感觉。 哈哈,豆儿说得很实在。别的妈妈,都是怎样的感觉?
其实吧,妈妈们要能想象得到,人呢,在一开始,是无法一边读,一边把产生的感觉抓到手里,并且表达出来的。这是大脑后来才发展出来的能力。这个能力呢,它的核心,就在于说,大脑的一个部分,去控制另外一部分....要灵巧地去控制,努力做到“一边...一边”地做事情。它的产生,肯定有个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中,一个人奠定了他一生中,大脑操控大脑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一辈子,他的“思维水平”的高低。这是我们整个的教育的重点中的一个重点。
目前呢,有关于此,申爸能说些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有一些事情:这个敏感期非常重要;说话,是在这个敏感期,训练大脑去操控大脑的最佳手段。当然,说什么很重要;“西方的教育”,它的优点,其实就是抓到了这个敏感期,并且,就是用说的方式,训练出了学生们超强的大脑。说西方的“高等教育”好,其实,它就好在这个地方;中国的初等教育广受诟病的原因,也在这个地方。本来用说来锻炼大脑,最有效,因为应试不需要“说”,沉默的刷题替代了有效的方式,致使最后的教育成果大打折扣。决定因素不是学生成年后,能说不能说,而是在敏感期,他们靠说,让孩子的大脑建构起了一种有用的能力。
但是,申爸还有好多说不准的事情在:这个敏感期,到底在什么年龄?它的标志,是什么?它这个敏感期有着非常奇怪的特性,跟我们以前遇到的敏感期,都不一样。以前的敏感期,有一个共同的年龄特征。考虑性别差异,再加上点微小的个体差异,敏感期的年龄,大致就可以确定下来。但是,这个敏感期,在这个方面,却非常奇怪...
种种迹象似乎暗示着,它的到来,有一个最低的年龄底线不假,但是,它的到来,跟环境,有极大的关系。这么说的意思是,它是训练出来的!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只要训练到位,它能提前;那另一方面,如果训练缺位,它有可能没有。大脑对自身的操控,是靠人为的有目的训练形成的;在纯粹的自然的成长环境中,一个人能够靠偶然因素,撞大运,撞到大脑的灵活自控,非常难。我们整个的教育,其实,在根子上,就是围绕着实现这种训练来组织的。
大脑对自身的这种操控,其结果,在个体主观上的感受,就是所说的“自我”。它是“自我”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这种操控会让一个人产生幻觉,以为会有所谓的“自由意志”之类的东西。
这个吧,说起来很玄...因为我们对它了解实在不多;但做起来,却很容易。我们暑假小作坊,着手来做哈。
浙-彤宝妈1008女五
既不优美,也不有趣。很平淡。这样的文章放在现在,是不是要被批评为流水账。 这是真实的感觉哈。有些文章,看上去真的不喜欢。
黑-顺妈0807女七
喜欢回忆沈从文的文章。沈从文的风骨,待人接物的亲和、耐心,对家乡和祖国文化的热爱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 但是,有些妈妈却喜欢。不喜欢是确实的,喜欢也是确实的。为什么?差别在哪里?为什么妈妈们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
接着看课件哈,妈妈们继续说感受。
胡适先生二三事.pdf
(563.89 KB, 下载次数: 9)
基础与专攻——跟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pdf
(371.79 KB, 下载次数: 7)
最后,连载的第二部分。
第2部分.pdf
(1.12 MB, 下载次数: 7)
汕-登妈1111女三
关于说话,我也很好奇到底是在什么年龄?何种方式?
前阵子我一直想问,娃这学期换学校,上了有一个月左右,她说现在语文课老师有让同学上讲台讲故事,她最踊跃参加(老师也给我证实了这事),上台讲得很开心,后来又说她讲的同学听到直狂笑拍掌,老师在别班还跑过来看,说别的同学讲的人家要睡觉。说她没被叫到很痛苦,人家是被叫到很痛苦。
我问她讲的啥,她说就是意大利童话呀,然后故意加夸张表情和动作,可我听她复述,觉得也还好,甚至有些尴尬,什么谁的名字叫神经病之类,这样老师也没意见吗?很困惑,老师到底要什么。
豫-骆妈0605男九1307女二
骆二三年级时学校每天上课前也有安排上台讲故事,好像是内容自定,一学期才能轮两次,但是遇到不愿上台的同学,可以由别的愿意讲的同学代替。骆巴巴地等这些机会。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由老师命题来讲,就不积极了。
某个领域的积累,也许到了一定程度,就有了表达的意愿。如果有听众有互动就有激励,没有的话就“憋”回去了。
沪-眉豆妈0706女八
陆宗达这篇对我来说,是最好看的一篇课件了,不管是他说治学的态度、方法,还是研究学问过程中的细节,我都爱看。其中说他是怎么跟从黄侃学习《说文》的,那一段看得我汗淋淋的,自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眉豆,不管是做事做人,还是研究学问方面,实在是太散漫太放松了。
汕-登妈1111女三
我们是每星期一都有一节,原来没人上来,她就基本每次都有,就是讲她看的童话之类然后自己乱编。
沪-眉豆妈0706女八
@汕-登妈1111女三 @豫-骆妈0605男九1307女二 好像很多作家都有小时候给小伙伴们随性讲故事或者干脆编故事讲的经历。
粤-帆妈0803男七
陆宗达翻烂几本《说文》,在他是做学问的平常功夫,是基础,在我读来却是遥不可及之举。细细想这又是笨功夫,是硬功夫。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这样的硬功夫需要下。从最基础的工作一点一滴做起,不可省却的艰苦的基本功,是任何精深广博工作的基础。还有对汉字音、形、义的分析,也是花果山教案的精髓。教案用好了,孩子掌握汉字也就差不离了。
连载部分看得好心酸,小小的孩子就要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卖各种东西,卖报让人想起卖报歌。风里来雨里去,饱尝人世艰辛。而五十多年后还记得卖冰核儿的调调很好听。学戏挨打的场景,在新凤霞笔下也看过。对为何挨打还能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分析。全篇明明是各种吃苦,却没有对生活的埋怨和对他人的指责,没有绝望,只是踏实本分、努力地生活。
沪-苏妈1208男三0108女大二
几篇文章都看完了。第二部分很感人,那时穷人真的是苦,但是字里行间没有苦,反而是充满希望和感激。喜欢这种文章。《基础和专攻》如果以前是看不下去的,跟李老师学了点汉字思维后觉得挺有趣,特别佩服作者的做学问的方法,大道至简,基本功都得这么磨出来。写胡适先生的挺有趣,每个人回忆录的角度不同,各有各的看点。
浙-卡妈0810女六
《胡适先生二三事》看完感觉有写了七八件事,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夫人的拿手好菜,记住了炒蛋炒饭,下次要试试。另外,胡适先生特别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于中医等一些事情可以包容,对于律诗和平剧的看法则几十年都不变。看文章时特别想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看到最后这篇文章终于说了作者。
《基础与专攻》一开始就说的文字训诂学,我心里是打怵的,怕自己看不下去。但是这篇文章还是一字一句地读完了。感触最深的两点,一是任何在各自领域的大家,都是在基础工作中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印证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联想到申爸之前一再强调的双基问题,也是出于同一个道理。二是辩证地学习和看待问题。琐碎艰苦的基本功和创造性的发明之间的关系,基础扎实了厚实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升华,写得真好。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看到沈文从的生活的一面,但没有《这一些忧郁的碎屑》让我产生兴趣。
《胡适先生二三事》不知道是内容的问题还是写作问题,还是自己今天不在状态,也是看着都飘着走,最后没有看完,反而想再看《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黑-顺妈0807女七
《基础与专攻》果然是不论做学问还是学技术都是要从基础做起,不怕繁琐枯燥。只有打下坚实广博的基础,才有资格做专攻、质疑和发展。另外,经典就是经典,是文化的源头。
《胡适先生二三事》写胡适生动有趣,胡适先生平易近人、食人间烟火的琐事令人欢喜,他做学问的严谨执着又令人敬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很好的提醒。
《卖冰核儿和卖报》作者的童年真是遭了不少罪,可是字里行间没有丝毫抱怨,既然要活,就有什么做什么。回想我的童年,简直幸福得上了天,除了学习就是玩,无忧无虑,可是到了四十多岁,学习能力和沉下心来钻研的精神还是不足。我们的孩子们是不是也需要吃一吃这样的苦呢?多一些历练和磨练,挨一些打和鞭策?
汕-登妈1111女三
几天的课件,除了治学,感觉有一个共性,就是本来某先生是研究什么的,但却开了个别的课,并且还讲得非常好,这不就是通才?也即花果山要培养的有创造力、行动力的人吗?
很好奇这些人怎么培养的,申爸是在探索这个培养的敏感期?通过这个连载能看出什么吗?这个跟陈小六有相似,也有不同。
冀-腾妈1209男二0210女大一
看完了课件,从给人打执事只打过一回,家里就不让去了,说太远,知道养父母还是爱孩子的,因为干了那么多事儿都是支持的。唯独这件还是能挣钱吃饱的差事。
豫-顺顺妈1507男
文章平淡如水,但是人物特点鲜明,看完第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就像是我们熟悉的一个老教授,博学,宽容,坚韧。文字虽普通,但有张力,看完后,心生向往,不像读很多流行小说,读完后,心里空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