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6|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实践群:着手解决孩子道德形成的问题】---2021.03.26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6 10: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3-29 12:30 编辑

小学初中实践群:着手解决孩子道德形成的问题

2021-03-26
嗯……这个……好吧:你们妈妈想一想,假设说,你娃的学校学习成绩肯定不成问题了,那么,你接下来会抓什么呢?事实上,就申爸而言,申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抓重点。不管什么事,申爸就死死地抓牢最重要的东西,解决核心问题。只要核心问题解决了,其余的问题全都会迎刃而解。

确切地讲,申爸是打大申上五年级的下学期起,开始认真解决考试分儿的问题的。自打申爸在七年级暑假,跟大申陈述了一个暑假的口述心算,再开学,申爸明显感觉到,大申的学习成绩在进步。赶到了八年级下学期,申爸在心底来讲,对于他的学习成绩会持续提高,已经信心十足了。这等于说,申爸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找到了解决初中孩子学习的方案。很得意。

既然最主要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原来顾不上的次要问题,就变成主要的,对吧?当时,申爸认为什么是次要问题呢?对于中华文明,不止是浸润、知道,还要精通、彻底地接受、理解……怎么讲得准确呢?大致来说,要把中华文明化成孩子固有的精神世界的支柱部分。从战术上来讲呢,当时申爸面临的具体问题,就是道德形成问题。事实上,申爸一路来,都在解决问题。

首先呢,很重要的一点,申爸要来明确一下,申爸所说的道德,是指什么。“道德”是一个多义词,也是一个日常口语词汇。在口语中,一般简称“德”。跟所有具有这种性质的词汇一样,“道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令人迷惑的多义性。在申爸这里呢,道德的意思很明确,也很简单。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身边有各色人等,相互接触、互动。如果一个社会,要能有序地稳定存在,那它必须得有一套所有成员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有成文的,有不成文的,对不对?没有规则,互动的双方就没有任何默契,互动效率很低,甚至导致交流完全失败。

对于社会的规则,要认识它本身,以便遵守;这不够,还要从理念上理解,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规则,原因是什么。对社会规则及其背后的原理,认识、接受,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遵守,这就是申爸所说的“道德”的全部范畴。很明显,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在规则上就有很多差异;更不要讲,在其背后的理念上差异更大。很多是对立的。文明不同么,这很正常。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内陆国家,绝大部分人是涉及不到文明间的摩擦的。从生下来一直到去世,都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跟外界可以不接触。我们大么。但是,这个社会中,一部分人,尤其是顶层的一部分,是要跟外界有大量接触的。

这也反映到孩子的教育上。你比如说,江浙沪的妈妈,就特别重视孩子的英语。重视的原因,不止是高考要考,事实上,这些地区的发达,不止是在中国发达,在全球,它也是发达的。它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你说英语重不重要?现实生活中就很重要。相比较而言,黑辽吉,内陆省份的妈妈,就没那么热诚。因为除了“高考要考”之外,这些省份的人,一般看不到英语有什么现实的用处。网上一边倒的觉着英语没用,要求取消英语的呼声,拿到义乌去,义乌人一脸懵逼:啥情况?英语竟然没用?你更不要讲,这个层级里的很多人,会到其他国家去短期甚至长期地生活。

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母语道德的坚韧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申爸说的这是什么意思哈。得好好解释解释。申爸呢,打北大出来。那个地方就是个外国留学预备学校……在申爸读书那个年月,尤其如此。每个学生,似乎都在打着出国的主意。当然了,事实的结果是,留在国内的,比出国生活的,还是要多。但这并不影响,几乎每个人都想出国。留下来,只是没出去罢了。绝对没动过出国念头的人,不是很多。

很多年以前,申爸就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多出国的同学、朋友,整天价在国内的同学群里混。申爸的意思不是说,出国同学,不能够在大学同学群里发言。申爸的意思在这里:申爸有大学同学群、朋友群,也有高中同学群,甚至还有初中同学群!初中群比较不说话,但高中群非常热闹。申爸除了过年在里边发红包,基本上从不说话。只看不说。原因很简单,二三十年过去了,大家生活的环境、所关心的问题,都有非常大的差异,相互间没话题可聊。

但是,全都留在县城或者大学四年毕业后又回到老家工作的同学,那话可就多了!家长里短,这个求那个私张单子,那个再求那个上个小学之类的。一群人还喜欢拼多多……好热闹,烟火气十足。看得申爸感觉好温馨,好好。但仅此而已。申爸有申爸的圈子,每天写早课,在同学群里毫无顾忌地瞎说八道……
很热闹,烟火气十足。

有天,申爸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说,现在申爸的同学群,于那些已经离国二三十年的人来讲,是不是跟申爸对于高中群的情况一样?申爸高中群里不说话,他们为什么整天黏在同学群里,比国内同学都积极?你更不要讲,好多同学出去的国家,跟国内是有时差的!你下了班,吃过晚饭,打开群聊聊天,在他那边,他正好是早上刚醒的时光啊。这得多大的热情,见天早起看着群,跟你闲聊哇!好一个寂寞了得!当然不是所有的出国同学,都这样了。很不少的同学,也是抢红包的时候才出现。偶尔冒个泡,说自己哪天要降落南京了,跟当地同学约个饭局什么的。申爸不用家长里短地去打听,就凭微信表现,就能大致判断每个国外同学的生存状态。

国内不说话的,他总得交流对不对?他哪里交流?当然是跟他身边的人了。不在微信,而是在facebook或者tweet什么地方,甭管黑的白的,华人还是印度人,总之他自己的生活圈子,交流得兴高采烈。最基本的哈,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生活。这个你在普通人看来,极其平常,“毫不重要”的一件事情,在申爸看来,却极其重要。

申爸是深入中国之最的两大高校,深知里面的滋味如何的。这真是围城: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说外面好。你跟身边的社会,都融合不到一块儿去,得去极遥远的地方去满足基本的需要,那怎么说,都有问题。但是,问题在哪里?两个方面。其一呢,是在敏感期的社交接触问题。这个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没问题。你只要正常上学,就没问题。少数可能有问题。我们借大申的眼睛,看问题在哪儿。

大申不是写作业的质量很差么,申爸试图解决他这个问题,就说服他说,每一天的作业,都搞到全对就行了。“争取做到老师那里判回来的作业,没有一个红叉,”申爸给大申设定目标说。“那有些题,作业帮也搜不到,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大申不乐意做,就找借口。申爸:“你不会跟同学对对?”大申:“他们做得也不知道对不对啊!”申爸:“你别跟你那几个狐朋狗友去对,他们比你还差。你不会找学习好的去对?唉!你们班有作业基本上全对的吧?”大申:“当然有了。”申爸:“那不就行了么!找他们借作业对呗。”申爸见大申在那里为难,就问:“怎么,他们不借?”大申:“也不是。”申爸:“那怎么?他借,你怎么不去借啊?”大申皱着眉头说:“他们怕错……哎呀,你别管啦!”申爸:“是不是他们怕他们做的题万一错了,丢面子。你觉着他们这种态度难受,不乐意朝他们借?”大申发烦了:“给你说你别管了!”

在一个以学习为导向的环境里,有孩子落入这个陷阱,就比较麻烦。这会扭曲孩子与身边人的交往,进而影响孩子在关键期获得正常经验和直接感受的。这是基础,在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问题。人的任何认识,都来源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如果不是这样,后续会引发重大的不良反应。基础没问题,接下来,就是道德系统背后支撑着的理念体系问题了。

想起来个事儿哈,补充一下。每次寒暑假,到了最后一两天,大申就拿着手机,对着他的暑假作业,在那里咔嚓咔嚓地拍。不用问,是拍给那些“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朋友们的。申爸问大申:“就你做的那玩意,错的一堆一堆的,你也好意思给别人去抄?”大申一边拍一边翻白眼:“错了就不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了?他们乐意抄,你咋地?”好吧……好吧……好吧……

嗯……理念体系问题。中国为什么有公知?要理解中国的公知现象,妈妈们需要知道一点东西方哲学的基本知识。在我们中华文明里边呢,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我们传统上没有“人定胜天”的观念。我们有的是“愚公移山”的观念,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

“人定胜天”是西方思想中的观念,教员借用过来,激励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胜利。西方呢,他们是没有“愚公移山”的观念的。你跟老外讲“愚公移山”,他们听不懂什么意思。那么,西方还有什么观念呢?

柏拉图认为,人类中最牛的一类人,叫做“王”。王是由什么人来当呢?要由哲学家来当。为什么哲学家?这是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在脑袋里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别的人不行。王的使命就是用他脑子里面理想的世界,来改造现实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不完美的世界。王的脑袋里面的理想世界,叫彼岸世界;现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叫此岸世界。牛逼的人就是把芸芸众生从此岸世界往彼岸世界去渡……申爸借助佛教用语哈。

公知是些什么人呢?公知就是现实世界中那些自命不凡的王,忙着把你们这些俗物,渡去理想的彼岸的人。你妈妈这就可以理解,很多公知是很有使命感的,虽九死而不渝。

今儿先说到这儿哈。


来源: 【小学初中实践群:着手解决孩子道德形成的问题】---2021.03.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2 23:43 , Processed in 0.0799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