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3
不是……妈妈们推测申爸对昨天那个小男孩视频的态度。申爸不置可否,目前没态度。申爸要说的,其实就是应该对它采取个什么态度。
这个视频,据说最近很火……这可能是确实的。除非是很火的东西,否则,申爸是看不到的……它为什么火?对于小孩子,他的爸爸还有妈妈,尤其是妈妈,对自己的宝宝,有着强烈的“天才向”心理。这一点,每一个妈妈,看自己不行,看不到,你去看你身边别的妈妈,很容易就看到了。
我们这个世界,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繁荣昌盛,如果你问申爸,造成这种情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母亲的这种本能。母亲对于自己的宝宝,怀着毫无理性的无限美好的乞盼,并且付诸实施。母亲确保孩子融入社会的本能,是我们这个世界能够维系,不至解体的根本原因;母亲对宝宝毫无道理的美好愿望,是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这个小孩子啊,任何的行为,如果受到身边社会的认同和鼓励,这种行为,就会被实践放大。那小宝宝说近代物理的基本原理,头头是道,难道说不好?放大了,不是更好么?为什么这个群体的人,这么的规避这件事呢?至少,大申小的时候,申爸就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
别人不确切知道,申爸说申爸自己哈。不止是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俗话的原因。如果你要问,在成年人的社会中,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这个群体里的人,他们已经看到了人类的这个社会,最顶层的情形,到底是怎么个样子了,对吧?如果他们还看不到,那怎么可能?所谓的最顶层,就是由这些人所组成的么。在这个层级中,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不是有多少知识,是创造能力。
什么是“创造能力”啊?一般人,一见到这个词,就想说苹果掉下来,发明万有引力定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其实呢,这些东西,是文学世界中有关创造能力的一些图腾、标志罢了。
创造能力,它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举例哈。就常见日常生活来讲,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一种创造能力,就是把别人概括出来的理想模型,跟你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看懂生活中的现象,知道它为什么发生,现在处于一个什么阶段,未来会怎么发展。理想模型是别人抽象出来,写在书里的东西。你要能把它落地。落地,跟自己的现实生活对接,作为理论,它才有指导作用。
咱们花果山,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两“能”六个字:能想到,能做到。这个简洁程度,应该是到极限了。但是,它意味着什么?“能想到”指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世界上,还没有人概括出理想理性的模型,孩子们要能概括出来;要是有人已经概括出来,孩子们要能自如地运用,随时随地能够落地,看懂自己身边的日常事务。无论往上还是往下,归纳还是演绎,都能够自如地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所谓的“能想到”,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事儿……这个事儿怎么就很重要了?我们看我们的日常生活,身边的人哈。有的人很笨。为什么笨?笨有两种。一种是所谓“信息性”的笨。信息少,缺乏,应该知道的事情,不知道;一种是“技能性”的笨。有了知识,不会用。你说一千道一万,你培养出的孩子,得聪明;你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傻了”。确实哦……每一个现实生活中,跟申爸碰面,聊到孩子教育的爸爸妈妈,都说自己的孩子是“散养”。那个小男孩,很明显不是散养。水灵灵动的大眼睛背后,是知识的灌输……至少,你得设法让孩子记住那些物理名词,对不对?你们有5岁孩子的妈妈到自己的宝宝那里去试试看,不要说一连串的那么多的物理术语,就算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你在固定的情境下,教会宝宝应答,会有多困难……试试就知道了。非常困难。
当然的事情,谁都知道,信息了解到足够的程度,必须要花功夫。这个功夫不花到,“信息性”的笨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但是,不说别个,就申爸自己而言,当初,申爸就切实的感觉到,小孩子,对于信息的量上的执着,并且把社会性拉进来进行鼓励,很可能会造成“技能性”的笨。那两笨有关联,跷跷板一样,解决这边,会影响那边。此起彼伏的样子……你得寻求一个中庸的平衡位置才好。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的亲身经历:小学总是聪明伶俐,双百第一。到了初二,就直线掉下去到不知所终了。
申爸不是“负责大申”的学习么?申妈可也不是不管,但直接管,又不知从何处管起,于是,就她能想到的最要紧的问题,来提醒申爸:“还记得咱们班上的黄明会儿么?初一的时候,老厉害了,初二就不行了。等中考,连高中都没考上,人都不知道去哪了……诶!黄明会儿后来去哪儿了,你知道吗?”申爸:“你跟她同桌,你都不知道,我哪儿知道啊!”申妈自言自语似的:“其实,黄明会儿就是笨。她咋那么笨?”黄明会儿小学的时候,一路班级第一名过来。那时候,她真的不笨。不但不笨,聪明伶俐,人见人爱。申妈初中跟她同桌三年,申妈说她笨,想来是有道理的……其实呢,认真回想起来,申爸也想起来了,她当年回答问题时的神态,确实不聪明……这个事儿,申妈说一次,也就算了;申妈三番五次来找申爸啰嗦,申爸自然明白,申妈是怕她的宝贝儿子发生同样的不幸。这呢,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的一点结论。
但是,且慢!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就好办了。事情还真不一定是这样。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那些人,打幼儿园起,就出类拔萃。打小学一直到清北,一路第一名。没有一次升学,是靠考试考上来的。全都是保送过来的。这些家伙,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真的是聪明绝顶。没什么中不中庸的,你就压倒性地往一个方面努力就行了。
嗯……申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站在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去看这些家伙和黄明会儿,你能分出来谁是谁吗?你不能。事实上,谁也不能。既然如此,合理的策略应该是说,从小就第一,就像那个小男孩那样;在初中……应该是在初二,或者初三,顶多到高一……有一个关键时刻。这个关键时刻是如此之关键,在短短的几个月,就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未来是变成黄明会儿,还是一路保送的清北。
确实有很多妈妈,把自己的小宝宝学习到一分钟空闲都没有,朋友圈里秀的,都是那小男孩味道的照片。可是,这样的妈妈,本身的教育水平,并不高;申爸认识的所有高知妈妈,没一个这么干的;当然,有不少妈妈为了奥数,这么弄,但是,她会把自己的努力,作为耻辱,隐藏起来,尽量不让别人知道,让孩子成为一分钟自由时间没有的“散养”孩子,直到初中高年级。每一个人,别管口头上怎么说……口不对心,刻意逢迎,故意歪曲,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当她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的做法,就全都返璞归真,心手合一了。
道德哲学中,评判一个人的标称道德真假的金标准,就看他的主张,是否是他对自己的未成年孩子讲的内容。很奇怪哦……最牛的这个群体里妈妈的行为,跟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最牛这个行列的妈妈的行为,完全不一样。不一样也就算了,她们竟然是反着来的!每一方,还都是真诚地为孩子好。事情产生了明显的不一致:你从哪个角度推演过去,都对不上茬。
你把哪种情形作为理想状况,都会有大量的例外。高知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未必都比某些机械笨拙,就知道补习班,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干的初中毕业生妈妈教出的强。后者也能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当然了,概率要低得多得多,这是事实。在大申14岁之前,这是困扰申爸的最大的一个难题。
就像申爸刚才说的,你从哪个角度想,都想不圆。尖锐的对立,根本无法统一起来。申爸不相信天才论,相信平凡世界肯定是连续的,不存在奇点。如果出现这种无论如何都无法同一化的情况,唯一的原因就是:存在某种未知的事实没有纳入考量。只能去看孩子了。
当大申站在了14岁的门槛上,申爸决定,闭关,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解决这个问题。时间转眼过去,将近三年之后的今天,当申爸站在大申17岁的门槛上,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不由得赞叹造化之妙。它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双层结构,给人生去经历。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再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