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68|回复: 1

[申爸指导]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从教育的角度看, 哪些问题要解决 哪些问题要顺其自然】---2020.06.13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9 2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6-27 22:22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从教育的角度看,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些问题要顺其自然

2020-06-13
骆妈

申爸找的是不是这个? 13年12月3日记录的。

“阅读145万字。145万字乘以2,是多少? 290万字。大申28天看完了多少? 286万字。也就是说,大申只用了28天的时间,看完的文字,是整个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的规定的2倍!

申爸仔细地翻了一遍大申在自主阅读的第一年里读过的书,发现,大申在自主阅读的第一个365天,读过的字数大约有1800万到2000万字。1800万字啊......18部红楼梦摞在一起的量,你想想看......在这个量比衬之下,那些提早阅读的孩子,用了五六年时间磕磕绊绊读过的绘本、简易读物,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阅读量,实在不值一晒。这1800万字读下来,大申磨练好了一种能力。利用这种能力,每天上学,他都看两份报纸。一份《新京报》,一份《北京晚报》,从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并且,他的报纸,都是在学校,利用课间等零散时间看完的,他的报纸从来都不往家里拿。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最重要的不是星星点点的累积......大申在八岁两个月之前,就没有自主阅读过任何文字,累积量是0.......最重要的是大申在八岁两个月的时候,获得的那个质变、飞跃。那个质变和飞跃,它不是每个孩子都自然都有的。它需要在聆听、自主读图、识字量、阅读教授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提早读,实在是浪费时间。把那些时间节省下来,用在做好自主阅读的充分的准备上。这才能让孩子产生这种飞跃和质变。有了这种质变和飞跃,他尽管后发,但只要一个起落,别的孩子辛辛苦苦抠抠搜搜积累起来的几年的阅读量,就灰飞烟灭了。”
应该还有。这是13年12月3日的记载,就是说,这是孩子在九岁多到九岁半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其实是这样:申爸有些含混的事情是,九岁半,大申的“晚报阅读”期,到底是内容造成的,还是形式造成的。

就内容而言,晚报里边记载着当地生活中杂七杂八的琐屑信息;就形式而言,晚报是由字印成的。如果在这个年龄的孩子,驱动他阅读晚报的是“看里边的字”,只不过,孩子因为偶然因素,自己在生活中正好碰到了报纸,喜欢去阅读报纸上的字;这会导致孩子阅读晚报的行为;

如果孩子是喜欢晚报中烟火气的内容:他这个时候,识字量正好到了能够阅读的程度,内部也正好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了好奇。他遇到很多很多字,店招牌上的、产品说明书、家里的书柜、课本、报摊上的杂志、报纸.......这些东西上边都有字,对吧?那孩子为什么单选晚报出来,阅读呢?

同样是报摊上并排摆着的带字的物品,有晚报,有日报,有周末报,有杂志,甚至有电子游戏的杂志!为什么大申单单选了晚报来看?他自己买晚报的,是完全独立的选择。事情发生的时候,申爸都不知道;是很久以后,申爸才发现的。

申爸为何在这么微末的差别上,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分辨呢?这事儿对没认真想的大人来讲,是微末的;但是,对于孩子,却一点也不微末。这事儿重要得很!如果,这件事的发生原因是某种内在的发展的要求的话,环境没有满足,不但即刻会有不良的表现,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嗯......这么说哈。咱们比较着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妈妈们留意,网络上有一个词,叫做“中二病”。这个词儿是打日本传过来的,是说,初中二年级的孩子,会有一种异于常态的病态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这个词一出现,立刻风靡了整个儒家文化圈。但是,西方没啥反应。

大申两年前就初二了,对吧?申爸在大申初二之前,就下决心说观察一下啥叫“中二病”,发作起来,到底啥样子。结果吧,在大申初二的时候,申爸想起来这个茬儿几次,仔细回顾一下,认真看看眼前的大申,申爸觉着没啥病,“应该时候还没到”,再等等看。结果呢,这一等,等申爸再想起来这茬儿,大申都上高中了!他就没病么!

可是,这不对啊。如果不是一种群体可观察、可感知的社会性现象,为啥那么多人,认同这个名词?尤其是刚刚经过初二的那些小毛孩儿们,在他们的发言中,自己说自己中二病严重,十分自然。自然得跟说自己今天早饭喝了牛奶一样。

可问题是,申爸从网络上,看不出来,也找不到,“中二病”发作起来,到底什么样儿!特别令人关注的现象是,作为公认的“中二病”的发起者,她当年说的现象,跟后边人们总结出来的,一点对不上茬儿。这看上去根本不像一种严肃的临床上的疾病,更像是一种集体性感受。你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经历过的孩子们,不需要多说一个字,“一切尽在不言中”。

申爸搞不清楚,索性直接问问大申好了。“你知道中二病吗?”申爸问。大申:“知道,怎么了?”申爸:“中二病发作起来,什么样的?”大申皱了皱眉:“他们是装的,”然后,用了一个很奇怪的听起来像网络词汇的词,很长,有好多字,大致的意思好像是说,人要有朋友,朋友们需要在一起玩儿。申爸当时觉着自己明白了。当时想着的事情是,“得把大申用的这个词记住”。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状态,其后果是那个词没记住,当时怎么明白的也没记住。

其实呢,大申在整个的初中二年级,发生了一件特别引起申爸瞩目的事情。那就是,大申要求周末跟同学一起出去玩。事情是这样的:如果家住在一起,在同一个小区,估计同班的孩子们每天都要出去一起玩。大申他们同学,住得距申爸家最近的一个,地铁两站地。在小学的时候呢,除了“学校<-->家”这条路线,大申也不想到别的地方去。他也没能力去。每天两点一线,一直到了初二。

上了初二,按照大申自己的话说“你把我放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手机,有钱,我都能回家。”他的能力增长的。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要求放学之后,跟同学一起出去玩。

最一开始,是周末放学之后,不回家。本来五点就该到家了,六点半了,还不见踪影。那时候,还没给他手机,放学出了校门,联系不上。把申爸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万幸的是,那天申妈出差,不知道这事儿。要是申妈在家,那真的就不知道是啥蚂蚁了。大申回到家,申爸问他,他就撒谎说老师留他们在学校了。吞吞吐吐地,很明显撒谎的样子。不肯说实话。不说就不说吧,申爸说开饭。大申顺口说他吃完了。这下没办法隐瞒了,说是跟同学一块儿吃的。

哦......那好吧。既然他喜欢跟同学一块儿玩,申爸就积极支持。这个时候,正好也给大申配手机了,申爸就跟大申讲,老爸支持你出去跟同学一块玩儿,如果你需要钱,需要多少,就发微信,老爸随时给红包。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大申几乎每个周五晚上,都跟同学一块儿出去吃饭;有时候,会约好,在周六,一起出去玩。记得第一次出去,他们约好去后海,前锣鼓巷那儿。选的地方不错。说好了七个人的,可等到最后,只到了三个人。从后来他们同学发到朋友圈里的照片看,他们三个,可怜巴巴地蹲在钟楼前边那儿抠手机。申爸本来给了巨大的财力支持,两个满额红包。结果,大申只打开了一个,花了20块钱,一个人吃了碗面条,回来了。这是他们自主策划的,在非工作日,集体约好,独个儿到离家离学校都很远的地方去玩。

形成了习惯:每次期中期末考试,考完最后一科,他们要一起出去玩,吃晚饭,看电影;每个假期前最后一天上学,他们要一起出去,游乐园啊,公园啊什么的地方,玩,吃饭。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在最热心的那几个月,每个周五晚上,固定要出去玩。他们呢,是一小群人;每次活动,最少是四个人去;最多七八个人。每次参加的人,也还有流动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大申不是在实验班么?他们班,参加这个活动的,只有他一个人。按照申妈的玩笑的说法是:你看你,交的朋友都是学渣!人家学霸都不惜得理你们。大申也不服气:学渣怎么了?我们就学渣!

期间,有一件事,给申爸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中考,学校组织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开了一个家长会。散会了,大家都往外走,大申贴着墙根儿溜过来说:“你先回家吧,我想跟同学出去玩。”申爸:“你要钱吗?”大申:“我有钱。”说完,就溜走,一眨眼就不见了。

申爸跟大申的几个小学家长好多年没见了,一边走,一边聊天。到了大门口,大家说“怎么走”,有说“我车在那边”的,有说“我们坐地铁”的,有说“我骑自行车”的。然后,仍然能一路的人,继续黏在一块儿,继续一边走一边聊。申爸发现,长得比妈妈和爸爸都高的孩子,亦步亦趋地跟在爸爸妈妈身边,面无表情地跟着走。只有申爸这里,一个人去开自行车。

同是家长,中考孩子的家长,申爸完全能够理解:马上就中考了,要抓紧时间,抓孩子回家复习。可是,申爸也是中考孩子的家长啊。申爸不但放大申出去玩,甚至还鼓励他出去。即便是“要中考了”。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申爸推测,如果你卡着,不让孩子出去,他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往外跑;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放开鼓励甚至往外推他,他出去,但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

这个推测是证实的。并且,这种一有时间就想跟同学一块儿出去玩的渴望,不会持续多长时间。这种自然产生的渴望,只要得到了满足,他很快也就不去了。这跟玩电子游戏是一个道理。除非孩子已经养成整天跟朋友们呆在一起的习惯,否则,这种需要是一过性的。一过性的需要,一过性满足即可;不用担心会影响学习,因为孩子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有限。

那个......说到这里,你们小宝宝妈妈已经看出来,他那个中二病是一种什么病?它是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因为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他产生了强烈的“想要跟朋友们自主地出去活动”的愿望。这个愿望,如果被妈妈所压制,不允许孩子形成行动,那么,各种古怪的心理表现,就出现了。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制或者总结出来,这个“病”到底什么症状。它的表现,完全是跟每个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具体的情境,还有,被抑制的程度所决定的。

大申呢,马上就十六周岁了。青春期,肯定现在是“正处于”状态。申爸根本观察不到任何的所谓的“青春期逆反”的现象。不但不逆反,相反的,他懂事了。遇事,你只要跟他讲道理,把他讲通。他通情达理,不管多为难的事情,他都肯去做。

当然了,前提是:妈妈需要满足孩子在这个年龄所产生的最基本的那几种心理需要。现在,申爸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到底有几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务必要给予满足。在什么年龄发生。

小小妈

我见过不少中二的中学生,态度好点的也承认你说的有道理但就是不做或做不到,态度不好的直接和家长老师死扛到底,感觉中二的孩子困在一个玻璃瓶里出不来,一直对中二的成因很困惑和感兴趣!
在“中二”,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表现。整天跟朋友们泡在一起的孩子,他也会出现让大人担心的某些心理现象。更不要讲,在这个年龄,孩子还处于逆行期:在自然条件下,他的短期的不良的心理表现,在长期来看,恰恰是正常的,并且是必须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过来呢,妈妈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区分清楚: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顺其自然!这就又回到很多年前,我们所面临的状态了:愿上帝赐我平静,去忍受我必须忍受的事;愿上帝赐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请上帝赐我智慧,让我分辨两者之间的不同。

诶!冬妈现在怎么样了,在忙啥?@冀-西妈0210G 申爸第一次说这个意思的时候,冬妈会心地笑了,然后,冬妈就找来了上面这句话。

这个“智慧”咱们必须得有。就是没有,也得琢磨一个,说是“智慧”,然后看它能给出什么样的启示,暗示我们去做些什么。怎么才能“分辨两者之间的不同”呢?得竖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一方面说原则,一方面说具体的条款。原则呢,就是“孩子自然成长到特定年龄所产生的内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具体条款呢,就是申爸现在正在思考的:到底有几个,什么年纪。

西妈

冬妈能忙啥?教书,育人,写小说呗……
问问她,问问她。话说,冬妈的小说,应该出版了吧?总不至于,冬妈去写网络小说吧?嗯......先说到这儿哈。先让申爸想想。

西妈

人家大学教授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1:15 , Processed in 0.0690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