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12-6 13:22 编辑
北大高中群:构建处理数学问题的心里机制和作业题形式上的清晰化
2019-11-30
川-壹妈04B高一
11月29日实践反馈
从期中考试到现在,数学在断断续续的讲题,但也只限于把老师昨天讲过的题,自己不会的,讲一遍,反思还达不到。孩子数学一直比较弱,感觉用了讲题这个方法以后有了一点改变。以前一直说自己要学文科,现在说还是觉得学理科比较好,这应该算是改变吧!
目前除了数学,另外的学科还没有时间把这个方法用起来,今天说历史作业还没有完成,看明天有没有时间补,只好先这样,轻重取舍,先在数学这边看到成效再说。 壹妈的回馈很精粹地表明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哈。我们看壹妈说的:“...数学在断断续续的讲题,但也只限于把老师昨天讲过的题,自己不会的,讲一遍...”咱们呢,之所以要孩子以“讲”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这里边是有特定的考量的,只是,直接的考试得高分,并不在我们的直接考量之内。
咱们的直接考量在哪里呢?它是这样的:设想有两个人,一个是数学高手,一个普通渣娃。现在,我们问,这两个孩子,大脑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什么区别?很显然,数学高手头脑中,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机制。这个机制呢,应该包含并不限于实现这些功能:能够高效地吸取新的数学知识;能够高效地解题;有很强的数学模式的识别能力,可以快速地利用已经彻底掌握的模式,来处理新遇到的陌生问题;有很强的利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头审思全新问题的能力。
现在,申爸要问的问题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数学高手的这个机制是怎么获得的?拿脚丫子想一想都知道,孩子只要有了这个机制,就不怕数学。把数学学好,肯定也就不是个问题....更进一步的,学好数学是为了什么?敏感的妈妈看到上述申爸谈到的那个“数学处理机制”的功能,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功能,可不单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机制,解决任何问题的心理机制,其实都是这个!
我们要的,是这个心理机制,我们借助建构起来的这个心理机制,进一步去解决孩子考试高分儿问题,解决孩子对数学的喜爱问题,解决高考问题....建构起心理机制,这是“本”,其他的,都是“末”。不要本末倒置。
总的来讲,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本”是什么,直接起手固本培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少的。走这条路,最有效。那么,就数学的心理机制的建构而言,其“本”到底要通过什么手段来达到呢?最根本的,其实是让孩子能够对课本做到整体性掌握。让申爸来解释一下,怎么才叫做整体性掌握。
有一个人,记录了钱锺书先生的一段轶事。有一次,他去钱先生家请教一个问题,钱先生耐心地听完他对问题的陈述,平静地对他说,你到我的书架上,第几架第几层左边数第几本书,是什么名字的书,把书翻开到第几页,上面写的,就是你提的问题的解析回答。来访者就起身,按照指示,顺利地拿到了那本书,翻到指定的页码,确实就是自己所提问题的解析回答。来访者都惊了,写到回忆文章里边,把这件事放到自己的演讲里,课堂里,到处去说。
钱的这种能力,是怎么做到的?钱并非是把海量的事实,记录在脑子里,遇到了,想起来就说。事实上,钱的头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所有的信息,全都被整理到一个明晰的体系之中。有了这个体系,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主人有时间,他就可以在体系中遍历所有的信息!什么辅助手段都不需要,只要坐在那里,凭空想,就能够做到。
没有组织的头脑是低效的头脑。这个组织体系一旦被明确地建构起来,最大的好处就是,他遇到新的知识,马上就可以把新知识拆解,迅速把拆出来的零件增补到体系的合适位置上去。因为体系是明晰可遍历可检索的,所以一旦这个工作完成,他就彻底掌握新接触的知识了。非常快!
就生物化学地理这几个学科而言,大申可以光靠课堂上听讲,就能够把习学到优秀,他其实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他目前还不自知罢了。对于大申而言,这几门学科,是“自然而然”就“会学”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当他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时候,其实他早已经“是这样”了。
申爸却完全知道大申的生物化学地理这些学科,为什么会是这样,但决定性的关键期,并不在高中,甚至也不在初中,在更早的时间那里。大孩子是完全错过了的, 但小孩子还有机会。故此,申爸在花果山,指导小孩子从一开始就做对,等到了初中高中,自己就变得跟大申一模一样了。这是这个,这里不去说它。
现在,申爸面临的问题是:数学和语文这两个学科,怎么让大申的头脑变得“组织化”?英语对大申来讲就是个甜头,他早已建构起英语的思维,不需要再费什么劲了;其他的副科,除了思想政治以外,全都跟生物是一个性质的。思想政治的敏感期在高中阶段,申爸亲自讲。现在还是聚焦到数学和语文上面。
在今年的四五月份,那时候,大申在中考复习。整个初中的数学课程,大申是全部学完了的。申爸的想法是:既然学完了,那就帮着大申建构大图景,试图把头脑“组织化”起来。申爸很认真地努力了,但一无所获。最后,那个努力是失败了。
暑假,申爸不管初中内容了,聚焦到高中的三角函数这一章上面来。到了十一节过后,他们的三角函数彻底学完了,申爸发现,针对这一章的内容,大申的整体感非常强。这一章内容琐碎,公式众多,非常难于掌握。但是,搞到最后,大申遇到一张综合练习的篇子,讲上面的题,开始出现天书般复杂的词汇体系了:这道题就是在看正弦函数的周期性,相位逆x轴调一下就行;这道题倍角公式;这道题函数的奇偶性倒到x正半轴就行了;这道题和差化积,这道题积化和差,完了半角公式用一下;这道题利用正余弦平方和为1的性质,转化一下再上下消元就行了....还有很多申爸也说不上来的各种公式和词汇。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在暑假,申爸就让大申把数学必修四的AB两个版的练习AB,三角函数部分的内容全都口述了。孩子那里的实践结果很神奇:
第一,课本中的习题,不用去管它。你妈妈只要让孩子把练习AB口述流畅,比较难的习题,孩子自会。练习题口述流畅之后,再去口述习题,孩子顺势“就过去了”;
第二,课本中的所有题目都口述流畅,并不直接意味着“会解题”。于老师发的篇子,分成基础题和提高题两种。对于新学内容的基础题,大申还是不会做,尽管相应的课本题目都可以口述了。大申还需要借助作业帮,做基础题和提高题。
但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很久。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吧,大申就进入平面向量的学习了。学习平面向量的后期,申爸发现,大申再解基础题,就进入“生物化学状态”了:桌面上就一张篇子,他坐在那里“写作业”。确实,思考需要时间,时间够了,就“写完了”。
申爸问大申:“你今天的数学篇子上,有不会的题吗?”
大申:“没有。”
申爸:“全会?”
大申:“全会。”
申爸:“你做的能全对吗?”
大申:“那当然了。”
申爸:“你怎么这么确定?”
大申:“我就这么确定,怎么了?”
“全对”这件事情,在大申近五年做数学作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现在,他们进入了立体几何的学习,已经发下来了五六张基础题篇子了。申爸问大申:“你做过的立体几何题目,要回顾一遍吗?”
大申迟疑地看着申爸说:“不用了吧。”
申爸:“为什么?”
大申:“都是些基础题,简单得要命,都会了。再回顾,也还是会。”
申爸:“是这一章的内容简单,还是你学得比以前好?”
大申:“这一章内容很简单,我觉着我也学得比以前好。”
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各条线索和里边的逻辑。大申能够做到就跟住教学进度,一遍作业之后,就产生“全会”的感觉,这是很牛叉的事情。在平面向量学习的后半段,大申开始体会到这种“全会”的感觉;到了立体几何部分,这种感觉,开始变得“稳了”。事实上,在平面向量这一章的后半段,申爸就已经不要求大申去陈述课本上的练习题了,原因很简单,他觉着于老师的基础题篇子“全会”,再去陈述练习AB,就没有意义。那个实在太简单了,没什么可“述”的。
跟两个月之前比较起来看,就很有意思。两个月之前,大申学习三角函数,那个时候,让大申陈述练习AB,大申都很困难。从陈述练习题很困难,到“根本不用陈述”,这巨大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课堂。
现在大申的数学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已经能够跟生物化学课堂的质量相媲美了,这是肯定的。要不然,于老师讲一节课,马上回家就发基础题篇子,他就能做得“全对”,就无法解释。前边提到过,产生这种课堂效果的原因,就在于孩子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了基本的数学思维机制了。他的数学头脑,已经是组织起来的头脑了。
很简单,朗读数学课文,陈述例题,陈述练习AB......这是笨功夫,是基础性的工作。申爸一直在强调,但妈妈们很显然没有get到idea:
你让孩子去陈述练习AB,孩子为什么畏难,找各种借口不肯做?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头脑中,缺少做这件事情的神经回路。如果孩子特别畏难,那怎么办?退而求其次,要求孩子朗读课文,对吧?朗读数学课文,孩子依然畏难,依然找各种不着边际的借口不肯做,对不对?这是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孩子的头脑中,缺少做这件事情的神经回路。
而妈妈们要知道,控制孩子朗读课文的神经回路,跟控制孩子陈述练习题的神经回路,还有让孩子在课堂上提升听课效率的数学思维机制,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妈妈们是无法让孩子直接坐到数学课堂上高效率地听讲的。但是,妈妈们可以做到让孩子陈述练习题AB;如果孩子畏难不肯做,那就退而求其次,朗读课文。白纸黑字,每个字符都认识的课文,读出来,总能做到吧?
只要朗读课文,神经回路就开始建构;只要课文朗读流畅了,练习题AB就会陈述;只要练习题AB陈述流畅了,课本上的习题就会陈述.....控制数学思维的神经回路,就这样一点点建构起来了。当建构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孩子就有了数学课堂上高效听讲的基础了。
但这还不足以让孩子在课堂上高效率地听课。原因在于,听课效率标志于一件事实:孩子会不会做题。申爸刚才提到了,做题跟学会了课本上的数学,有关系,但并不等同。大申可以把课本朗读流畅,可以把练习AB陈述流畅,甚至可以把课本上的习题也陈述流畅了。也就是说,他的数学思维的心理机制可以建构完善,但是,一旦走进课堂,他还是听完一节课之后,不会做于老师发下来的基础题篇子。“会”数学,但“不会”做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妈妈们先要理解,听完课之后就“会做题”,是怎么一回事。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呢,做到这一点,其本质无非就是“孩子在课堂上,随时随地把老师讲授的内容,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拆解,再组合成统一的有序结构”。事实是同一个,分析思考的目标角度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对吧?
那怎么让孩子从做习题的角度来听课呢?这就是咱们这个群,一上来就做的事情:把所有的篇子编号,不管对错,一遍遍地陈述作业题......让作业中习题的形式体系,在孩子的头脑中清晰化。妈妈们只要做到一点: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作业题“全都会了”,配合上另外一条线索中建构起来的数学思维的心理机制,孩子再到课堂上听新课,他自然就会去从做题的角度听课。
“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作业题形式上的清晰化感受,建构起来的数学思维心理机制,这两者是“本”。“本”是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建构起来的。“本”的落实,是可操作性的,可实现的。只要“本”有了,“道”自生。你妈妈捂着不让它“生”,它都“生”。这是我们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根本思路。沿着这个思路做下来,事半功倍,效果卓著。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不能够舍本逐末。
申爸来演示一下,“舍本逐末”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的:“孩子,你得学会听课。你在课堂上,老师一边讲,你一边思考: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是要考的?在课堂上,就把要考的内容记住。老师讲题的时候,你要非常留心,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可以举一反三,自己提出类似的题目?遇到一道新题,你要想一想,这道题跟那道题类似?解那道题的方法,是不是可以用到解这道题上边来?遇到做错的题,一定要认真思考,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了,是怎么错的?如果自己想不到怎么解,一定第一时间去找老师,把题请教会.......”
注意哈:你们妈妈,作为当年的学霸,你们给孩子说的这些内容,绝对都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孩子即便接受了,也记住了,可他就是做不到!你的孩子,跟你妈妈自己当年,有一个区别:妈妈自己是学霸,孩子是学渣。而决定学霸学渣的,其实就是孩子头脑里有没有那个数学思维机制,有没有把自己做过的习题,形式上清晰化。
直接要求学渣去做这些,他是做不到的;妈妈设法帮助孩子解决“本”的问题,妈妈不要求,孩子自己就会生“道”,你妈妈不给孩子要求这些,孩子自己也会摸索,自己就做到了这些。你妈妈自己当年,也不是谁教你这样去做的,对吧?当年,这些方法,也是你妈妈自己摸索出来的么。现在,要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