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9|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乐园学前群:宝宝们靠印刻的机理来理解言语】---2019.10.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5 0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10-25 09:49 编辑

花果乐园学前群:宝宝们靠印刻的机理来理解言语

2019-10-18
嗯……申爸回头就去一年级群说话儿哈。麻麻们先等等。咱们接着昨天继续说。咱们这里呢,每一个妈妈,都有切身的经验:自从宝宝能够听妈妈讲书上的故事,他就抓住一本书,反复要读。妈妈没办法,只能读读读,读个没完没了。

为什么会这样?人类的后代,到底是怎么掌握言语的呢?这是困惑所有人的一个大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这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有问题在于说,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流传广远的民间故事传说。就是“每一个民族”,不是“几乎”。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民间故事传说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妈妈们认真去看你们手上的民间故事集,尤其是包含学术气息浓厚的序言的故事集,比如说卡尔维诺的《意大利民间故事集》那样的书,妈妈们会在序言中发现,无一例外地,这些故事集采集自“老妇人”。“老妇人”特别会讲故事。可是,“老妇人”的故事,是讲给谁听的呢?是讲给年轻的妈妈们听的。年轻的妈妈们听来,干什么用呢?是要讲给自己的孩子的;“老妇人”的故事,是什么时候学会讲的呢?是当年她还年轻,从“更老的妇人”那里学会,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的。

男人不会讲这种“民间故事”。男人们讲的故事,讲给别的成年人听,用于维持生计的,那叫“史诗”“评书”“相声”。很明显,“史诗”“评书”“相声”那些文学种类,它们跟妈妈们手里的民间故事集里边的东西,它们不一样。它们讲给听的对象不一样的。咱们所说的“民间故事”,终点都是孩子!

现在呢,妈妈们回过头来,回想自己的切身经历。你们有几个妈妈,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特意留意自己要“讲故事”的?一个都没有!但是,到了今天,你的宝宝长到了三岁,四岁,五岁,六岁……妈妈们自己体会一下,你是不是花精力琢磨怎么给宝宝讲故事?是的。是不是花了好多注意力于讲故事?是的!你妈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琢磨给孩子讲什么的”?不太记得了,但是,总能朦胧中,回忆起最一开始的几次。

现在跟生孩子之前,在对待故事这件事情上,有很大的不一样,对不对?那么,妈妈们自己再体会一下,自己为什么对讲故事产生了兴趣?原因很简单,宝宝要听!妈妈们为什么给孩子读书呢?原因很简单,那小东西听故事的瘾头大极了,妈妈会的故事,讲过,满足不了宝宝的需要;现编故事,编得江郎才尽,编无可编了。那只好弄本书,照着书来讲喽。那些没有文化的部族的妈妈,就比较惨。她们无法自己编故事了,只能去别的“老妇人”那里听,现学现卖。每个民族,都有特别善于讲故事的“老妇人”。

现在,问题来了:孩子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为什么孜孜不倦地一个故事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没完没了?他要掌握言语。故事,是以言语为载体带来的。宝宝感兴趣的,其实不在“故事”,而在于它的载体!“故事”是内容,“载体”是形式,对吧?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不在乎内容而仅仅对形式感兴趣,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孩子的世界跟成年人的世界,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在孩子的世界中,初,孩子还无法对内容产生兴趣。他的小头脑中还没有对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他正在做的,是为将来变成一个成年人打基础。

刚刚上山的妈妈,对于花果山的做法,感到极度困惑:为什么孩子那么小,山上的妈妈就跟孩子玩课本?还是数学课本,对不对?为什么才几岁的孩子,妈妈就把初中甚至高中的历史、地理、生物、思想政治的课本拿来给孩子当故事书读?山上的妈妈,为什么不教孩子算算术,而仅仅教宝宝怎么读,甚至去听那些数学课本的朗读呢?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就在于此:宝宝感兴趣的,只是形式,而非内容!形式就是言语,说话。听什么都是“听”,宝宝的意图只是听,听什么内容都不懂,对不对?咱们花果山的选择,就是听这些东西。

对于宝宝来讲,没有什么数学、历史、地理、生物、思想政治、民间故事,对于宝宝来讲,有的,只是话。他听“话”就行,就心满意足。甭管内容是什么,宝宝只要是听“话”,反复地听,听到跟妈妈小时候讲故事那样的熟悉程度,宝宝就会对自己听的“话”,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致勃勃,听了还听,反复地听。这个事儿,最一开始,是申爸的猜想,现在,已经为小柴鸡妈妈们所证实。

那么,到了这里,思维敏捷的妈妈一定已经感受到了什么。是的。我们既然洞察到了这样的事实,也验证过,那么,我们就可以动用这个特性,成批量地生产天才出来!它这里面的“机会”,就在于宝宝刚一开始还不能够理解那个“内容”。

在学前,妈妈是无法教会宝宝整个小学的数学的。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但是,在学前,如果妈妈乐意,妈妈可以让宝宝“听会”整个小学阶段所有的十二本“数学书”。宝宝可以把十二本数学书,当成“故事”,听到跟宝宝最熟悉的故事那样熟。

可问题是,宝宝确实可以做得到这一点,现在,山上做过的妈妈,是没有一个怀疑能做到的。做到了有什么用啊?宝宝听熟的是语音。那也不是数学呀!诶……你妈妈只要稍备技巧,在宝宝上小学以后,稍加引导,把它变成“数学”,就可以了!

前年吧?还是去年,咱们花果山,就开始引导小宝宝们做讲数学书故事这件事了。现在,这些宝宝上一年级了。申爸要到一年级群里说的,就是怎么把宝宝听来的,变成数学。很多内容要说,到时候一块儿讲。

总得来讲呢,其原理比较简单:数学,起源于言语。具备数学能力是由人类大脑的基本性质所决定。把课本当故事书,听熟了的孩子,麻麻只要辅助宝宝,让宝宝把小脑袋里的言语,转换成数学,就是数学了。这种转换,其实早已经在自发地进行着了。很多麻麻,在这里惊喜地报告说:宝宝竟然自己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啦!我也没教啊,宝宝是怎么会的?我真的没教!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麻麻对宝宝数学进展上的惊喜,其实是经历了“无中生有”这么个过程的结果罢了。“数学”本来是没有的,有的,只有言语。宝宝从言语中,自己涌现出了“数学”的能力。从“没有”中,变出了“有”。你任何一个麻麻,你只要亲身经历了这个“无中生有”,都会感到极其神奇,不可思议。但是,这是客观的事实。这是我们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了更深入地认识的结果。

十九世纪,人们对于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竟然也是物质,感到极度地不可思议。其实,那没什么不可思议的,接受了就好了。它不过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更深入的认识的表现罢了;现在,我们对于大脑能“无中生有”,也有了认识。同样的道理,这也没什么不可思议的,接受了就好了。这也不过是人类对于大脑的更深入的认识的表现罢了。

申爸呢,对于“科学发现”,理论,并不感兴趣。申爸只对教育感兴趣,对把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宝宝教育好感兴趣。咱们要利用大脑的这些特性,搞好宝宝的教育。当然了,咱们直接起手去培养天才就是了。每一个宝宝都可以,只要妈妈做就是了。依据大脑的基本性质,设计出来的方案,只要执行到位,宝宝那里的结果,在山外人看起来,简直地不可思议,无可想像的事情。匪夷所思。

先不提这个,回到主题:这跟印刻有关系了呢!

事实上,宝宝们是靠印刻的机理,来达到理解言语的。申爸上面讲的有关宝宝涌现出数学能力的机制,也是印刻。印刻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动物在生命初期的一种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一个个体,把外界的信息,整体地搬进头脑中。比如说,家鹅10-16个小时的认母期,其实它大脑层面的机制很简单:小鹅宝宝把出现在它面前的频率最高的动物的形象,直接印刻到它的头脑中了。在这个时间段内,洛伦兹出现的频率最高,小鹅宝宝就把洛伦兹的形象印刻在头脑中;母鸡最高,就母鸡;狗最高,就狗。接下来,大脑把这个形象,认作最亲近的“人”。在人文世界里,孩子最亲近的就是“妈妈”,所以,人们认为它认了妈妈。大脑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这种认识,具有匪夷所思的效果:小鹅长大了,到了发情期,它会像它认成妈妈的物种求爱!如果当时是人,就向人求爱;如果是只母鸡,就把鸡追得到处乱跑;如果是一只狗,那就向狗求爱……

我们所认识到的人文领域的现象,都有它基本的脑生理方面的基础。正常情况下,大家的基础相同,现象自然正常。但是,如果基础生理层面出现异常,它会导致匪夷所思的“人文层面”理解上的混乱。

有些事儿,出人意料,非常难于理解哈。考虑到有些妈妈可能对于这些基础性层面的问题感兴趣,申爸推荐本小册子,供这些妈妈参考,进一步理解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视读心智与大脑》,安格斯·格拉特利,奥斯卡·扎拉特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年1月 16.80元。

《Mind & Brain》, Angus Gellatly, Oscar Zarate, Icon Books Ltd 1998.Mind and Brain,这个领域中的问题,都非常难于理解。这本书是这个领域中,最容易让人理解的一本了。这本书很老,孔夫子网上纸书已经不容易找了。妈妈们如果感兴趣,可以找电子书来看。

申爸再把十年前,申爸探索大申教育问题读的书,贴一遍吧。好不容易从硬盘里把这些图片翻出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这本书写得比较学术一些,但还算是通俗读物。在《心智与大脑》的基础上,这本书可以帮助妈妈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生于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对申爸的教育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本书前两天说过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沃尔德罗普写的这本《复杂》是经典。它帮申爸理解了什么是“活的”,什么是“死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Ridley的这本书非常有趣儿,里面写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申爸提到的那本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脑的阅读》。这本书极其地好。咱们花果山的阅读方案,就是申爸按照这本书所述的原理,有目的地硬设计出来的。凭空设计出来的。效果之好,不可思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又是一本教材。作者Gazzaniga是神经认知学科领域的泰山北斗。很牛。这本书不太好读,阅读不了学术著作的妈妈,不用去尝试这本书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本书跟上一本不一样,它很容易读,妙趣横生。它有配套的同名BBC经典纪录片可以看。申爸怀疑,这本书就是根据那个纪录片的脚本改写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又是一本教材。赫根汉把人类的学习理论梳理得清晰透彻,很了不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哈哈,又是有关“意识”的书。这本比较难读一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三本书,灰常好。这是从理论上,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引入教育领域的最开始的一些尝试。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设想。当然,也有很多胡说八道。申爸不理解的是,那些人为毛费那么大的劲儿,来推测,写书,而不找个孩子实操一下,“把它做出来”?其实,去做,很容易的。不用在真实情况未知的情形下,做无休止无意味的各种假设。它这三本书里的好多东西,咱们早已经把它变成现实了。申爸自己也搞不清楚,有哪些。不管怎么说,这三本书还是很给力的。

稍=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5 20:51 , Processed in 0.066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