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20|回复: 1

[申爸指导] 【花果山高中群:知行统一体小作坊前期准备】---2019.09.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6 22: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9-22 22:21 编辑

花果山高中群:知行统一体小作坊前期准备

2019-09-15

嗯...现在,已经有赫妈和土妈两个妈妈,在hgs99开贴,准备跟踪孩子陈述课本的情况了。

http://www.hgs99.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6这个地方开贴哈。开这个贴干嘛呢?反馈,在孩子的头脑中,建构用于陈述数学课本的“知行统一体”。“知行统一体”,申爸这名字起得老别扭了。咱们花果山,最能整词儿的西妈,西妈取的名字,都老好听了。可惜,西妈不好好干正经事,这会儿,不知道又跑哪儿去玩儿了。咱们就先叫着这个名字吧。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如果孩子能够陈述课本,那他的头脑中,肯定拥有用于控制陈述过程的机制。做这件事,得有运行处理机制,得有管理控制机制,对吧?这就跟你要生产产品,得建工厂,流水线,找工段长,厂长一个道理。前者是运行机制,后者是管理控制机制。这些所谓的“机制”,在大脑中,从神经生理层面来看,就是一些神经回路。我们找一群从来没有陈述过课本的孩子,一起要求他们陈述课本,从要求到动手干,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要求一下,他就去做;但不要求,就不再做了;有的孩子,坚决地反对做这个事情,需要采取措施,逐步地把事情做起来。

用于陈述课本的神经回路,是非常复杂的,它得包含很多必须的子系统。例如,朗读数学课文中的汉字文字部分,需要小学语文课堂上建构起来的“朗读神经回路”;遇到公式,需要用到不久前学到的“把公式朗读出来的神经回路”;遇到数形结合的部分,嘴巴里面说课本上的图形描述,眼睛的余光,要瞄着旁边的图形,随时随地地要去图形上对应嘴巴里的话,指什么,这需要大脑启动非常复杂的眼口耳协调控制的神经回路;朗读到例题中的证明和解题过程,大脑一边要控制嘴巴匀速朗读,不让朗读产生停顿感,一边思考解题的逻辑,按照逻辑指示,产生意念,让意在口前,才能顺畅地朗读下去;对于练习题,大脑需要一边找钥匙,一边控制嘴巴往下说...上述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启用大量的业已存在的神经回路。

举例说,邕宇妈就讲:“可是课本一堆的公式,实话说我都不懂得如何念。”如果不懂得如何念,那肯定就念不下去。自己知道不懂得如何念的话,就会自然地产生畏难心理。不干么。在第一次要求陈述数学课本的时候,孩子头脑中相关的神经回路“已有”,那么,就比较容易做起来;如果缺少必要的神经回路,那孩子在主观上的感受,决定他在行为上表现为:兴致不高;寻找借口;坚决反对。他要寻求策略,躲避这个任务。

陈述数学课本这件事情,它完全不像“看起来”这么容易。事实上,它比让孩子憋难题,困难得多!戴一个脑电图检测仪在脑袋上,让一个从来没有陈述过数学课本的孩子,陈述课本,检测仪上的脑活跃图像,“崩”地一下,就炸开了。到处都处于激活状态,高亮。大脑不晓得这个任务,把哪些脑区有效激活,就能轻松应对了。它没办法,就把能激活的都激活,试试看。这在强度上,是憋难题的脑区活跃图像远远比不上的。

从“锻炼思维”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的切身经验都告诉自己,憋难题压力大。事实上,让一个从来没有陈述过数学课本的孩子陈述课本,生理上的压力大。这跟我们主观感受的形成有关系。憋难题行为是意识操控的,如果遇到困难,在意识中,会产生巨大的压迫感;陈述课本的脑部行为,大都在“静水流深”处。那里波涛汹涌,暗流激荡,但在意识的水面,却波澜不惊。持续不断地努力去陈述数学课本,首先大脑的控制体系,会稳定下来。它摸索出,这个任务,把哪些脑区激活就行了,不要弥散性地四处出击。四处出击,没有效果。

假设说,孩子数形结合的处理回路不完善,在陈述过程中,大脑会逐步完善这个神经处理回路。哪里不完善,大脑会自动地去修复完善哪里。直到所有能涉及到的神经回路,全部完善,稳定下来,一个新的用于陈述数学课本的神经回路集合,就形成了。我们把形成的这个神经回路集合,叫做“知行统一体”。它确实是个实体哈。

妈妈们注意哈:这个知行统一体,它本身不是数学!它是借助于数学这个工具,建构起来的一个用于处理通用任务的神经回路的集合。把一个数学家的大脑拿来跟一个普通人的大脑比较,毫无疑问,在数学家的大脑中,多出来了很多用于处理数学知识的神经回路。多出来的那些神经回路,才是“数学”!咱们目前关注的,是作为教育的数学。

咱们花果山的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能想到,能做到”,对吧?咱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数学家”。所以呢,因了这个目的起见,咱们并不把建构专门的“数学神经回路”作为目标。小柴鸡们长大了,咱们才有可能去关注怎么培养数学家。那时候,可能会关注“作为数学的教育”。“作为教育的数学”是说把数学当成个工具,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作为数学的教育”是说,怎么把还教育成一个数学家。这两码事。目标不同。

这个事儿很重要,申爸要多说几句。不止是数学,流行的有很多专家的心得,甚至专家回到初等教育领域,给出的指导意见。因为他们是专家,所以,他们意见才得以传播,妈妈才能看到。也正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的意见对于你的孩子来讲,大概率是错误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你妈妈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那样的专家。华罗庚是大数学家,他对初等教育的意见,你是不能听的,除非,妈妈想让孩子将来从事数学职业,也变成数学家。

那妈妈说了,我听谁的意见?你要听教育专家的意见。那教育专家,是哪些人呢?他们的人数并不多,也不知名。大都萃集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个高等师范大学里边;或者初等教育研究所等教育研究机构里边。他们写学术专著的比较多,很少写通俗的文字。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出名,写了卖不出去。还有一类初等教育专家呢,就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们。“特级教师”是个职称,相当于“教授”。高等教育领域里,有“教授”职称的人很多,对吧?那人家水平素质并不比高等教育的很多“教授”低,只不过人家从事的是初等教育,怎么在职称上公平对待人家?给从事初等教育的高水平老师,一个跟“教授”的职称。不能叫“教授”了,以免混淆,就叫“特级教师”。其实,全国“特级教师”的人数是非常多的。能够写书出版,讲课录像,做成VCD、DVD出版的特级教师,都是佼佼者。他们的书籍影像制品,在初等教育领域里,全都是顶级的。

我们说数学特级教师。没有一个数学特级教师,建议说孩子要“多做题”的。你妈妈如果仔细儿,你去图书馆找。你一个都找不到!“多做题”,那是路边培训机构的数学老师的一个普遍要求。你如果问他这么提议的原因,他就说华罗庚说的。这个笑话哈,不去说它。

即便是教数学的特级教师,他们在课堂上,也不要求孩子多做题。那他们怎么就“特级”了呢?他们的要求是什么?他们要求孩子“会做题”。怎么算是“会做题”呢?如果咱们下半个学期的小作坊能开起来,申爸会讲怎么做算是会做题。现在不行。现在申爸还在大申那里摸索,怎么算是“会做题”。申爸现在是现学现卖哈,特级数学教师们的要求,跟流行的想法,根本就是对着来的。那他怎么就特级了呢?他们是靠他们教出的学生,教学成果,评上特级教师的。孙维刚老师,数学老师,对吧?一个大循环六年教下来,一个班40个孩子,22个考进北大清华的。还有好多进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的。高中一线的数学特级教师们,并不要求孩子多做题,但教学成果却好。不但培养非数学人才好,培养的专业数学人才,也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基本的情况是,他们是在做“作为教育的数学”,以解决通用的基本素质问题。孩子们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肯定会有孩子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他自己乐意憋难题,将来乐意成为数学家。本末是这么个情况。不能本末倒置哈。

这个...还是回来,到知行统一体那里。咱们花果山呢,所有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全都不是“申爸预先设计”出来的。那些方法,无一例外地,都是申爸在大申那里,无意中发现的。从无意中发现的小的现象,加上理论,一步步设计发展出来的措施。事实上,成年人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所有的自然形成的观点,全部都是错误的。成年人自己的水平越高,错得越远。小孩子,他根本就不按照你的套路进招。

知行统一体起源于大申六年级暑假的一个尝试。当时,申爸试图用数学来解决语文“说”的问题。至于为什么这么设计,申爸在早先的早课中,不止一次地反复仔细讲过。妈妈们感兴趣,去翻早课。起手做起来,申爸马上意识到:这些我们目前叫做“陈述课本”“口述心算”的措施,会对提升孩子课堂效率,提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大申的实践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七年级,成绩从全校的220多名,直接提升到了30名。他们学校,一共只有280个学生的。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孩子能够流畅的讲述数学题的解题过程,课堂上的交流,马上就被提升了。可以听懂老师的讲课,站起来从容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么。事实上,也正如此。一开学,郇老师马上注意到了大申的变化,几个起落,就把大申从劣等生拽成优等生了。

申爸的失误在于,申爸没有进一步地开发这个矿藏。申爸总觉着,“还有更好的”。这样,两年时光匆匆过去,申爸才明白:这已经是最好的,没有更好的了。当时,申爸留意到,而没有进一步探究的一个现象是:他数学成绩好了,其他的各门课程,成绩同步,全都变好了。当时,申爸的解释是说,孩子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心气儿高了,也自信了。这是个庸俗粗劣的“解释”。申爸当时怎么自己就能相信这种水平的为我解释,也是奇了怪了。自我解释。这简直就是个狗屁解释...简直莫名其妙。不说它了。

一件事情,断其有易,断其无难。申爸寻找“更好的”,找了两年,一无所获。那怎么就断定,“没有更好”的了呢?总得来讲,这些事情呢,基本上都应该算进“认知”的范畴里边去的。赶到今年,申爸猛然意识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成长主题,已经改变了。从认知活动为主,发展为意志活动为主了!认知的阶段,过去了。如果有重大的机会,申爸肯定会留意到的。申爸每天不错眼珠地盯着大申的成长呢,细小的变化都没有错过,这么重大的事情,申爸能没有觉察?

好吧。回过头来,专注于挖掘陈述课本这个富矿好了。方向对了,事情好办了。明天上学了,妈妈们要是能溜进学校,偷偷看看高中孩子们数学课堂的情景,就明白了:孩子们东倒西歪,梦周公的,坐那儿发呆白日梦的,偷着位斗里看小说的,目光呆滞,连白日梦都不做的....什么样的都有。唯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的很少。当然,每个班上都有这样的好学生哈。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说。整个教室里,要是老师不开口了,呆板冷清,毫无生气。为什么不提问,活跃气氛?提不了。如果你妈妈呆得时间足够长,也会遇到老师提问的情形。每个孩子都像老鼠见猫一样,把头缩得低低的,生怕老师的目光落在自己头上。怎么提问啊?站起来,一句话也说不上。这就是现实。

我们的任何举措,都要基于也只能基于这个现实,而非自己想象出来的某种情况,才能有所得。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问题,孩子都一句回答没有?妈妈在家里试一试,就知道了么:你让孩子照着课本读,都不乐意。妈妈说,那是“不愿”,不是他“不能”。如果孩子自己愿意,他还是能的。这就误解了。妈妈们翻开孩子的现代汉语词典,找到“能力”的解释是什么?能力:从事或者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意愿。这就是“能力”!所谓“不愿”,就是“不能”!啊...先说到这儿吧。

明天呢,申爸有事情,没有早课。20日申爸才能办完事,恢复早课。

苏-原原妈0908女五
申爸,请教一个阅读难题。原原在阅读上特别讲读懂,读不懂的就不感兴趣,进展慢,这个怎么处理。我们之前没怎么阅读全文字书,因为她喜欢读图,300的漫画基本上都读过,很多DK,还不止一遍,最喜欢丁丁,读的全文字书比较少,科普类以讲解动物的多。可怕的科学也喜欢,现在很喜欢读书,写动物小说。但我按步骤,给她上哈利,就很慢,3,4年级都试过,她害怕。4下看完1.2.3.4,进入5进展很慢,还会去翻6。不迷,速度慢,我给她自然科学指南,人类的故事,都看,但只能当任务,看的感觉就是烦,我问她为啥,她说这些书好没意思,要一点点看懂,又慢又累。我跟她说,看书讲究书读千遍,多读就明白了,所以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略过,她不同意,她读完的书都记得很细致的情节。我愁死了,这样的话,读书速度好慢,可怕科学都要4天一本,科普里复杂的小黄书(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宽容那几本封面是黄色的),数学类的,这没法推进了。指南都够她看一两年了。

昨天开始哈利3,我问:这你都听懂了?她说当然了,跟1.2比,单词有没有什么变化?
原妈本就不应该提“单词”.....这个“读懂”也是妈妈强调,孩子才有意识留意的事情。啥叫“读懂”,大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放给孩子,不知道她拿什么当“读懂”的标准了。如果不达标,就不肯读.....这个“读懂”“单词”哈,就跟“累”“公平”一样,妈妈就不应提。把狗唤醒,就麻烦了。原妈自己的关注点,也值得商榷:“学会了好多好多单词”,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关注点。关注点应该放在“孩子非常非常喜欢看,看了很多很多”上面。孩子喜欢看,就说明她看懂了,不懂,怎么能喜欢看?英文的东西,对吧?话都是英文单词构成的,她话都懂了,整个动画片的意思都知道了,单词掌握得还能不多?

原妈要反省一下,自己在哪里“把孩子唤醒”了。不要再提这些,淡化,慢慢会恢复的。你不管阅读能力也好,识字量也好,掌握英语的单词也好....所有外边的妈妈们关注,衡量,一点一滴努力达到的指标,孩子只要海量地阅读汉语英语书籍,看英语原版的影视,就一下子全部达成。

苏-原原妈0908女五
除了课本上的单词,我没有让她背过任何单词,我一直谨记这一点。包括以前看牛津树,新概念,现在新概念都停止了,都没有背诵单词,课文的要求。

蓝精灵我还真没关注过单词。我就是说你自己看,我只能看懂故事。是她和小伙伴一起做作业,人家问她为什么不用看书,做得飞快,单词问她,她蓝精灵里都出现过呀,我通过看蓝精灵就认识了好多单词。所以我不用看书呀。
咳...麻麻对蓝精灵最好的法子,就是扔给孩子,自己看,甚至要偷着看。她只要看了,就是天大的好事,麻麻偷着乐。

苏-原原妈0908女五
那英文我再也不问了,就继续放。
对啊!关于英文,麻麻只要抓孩子课本上的那些单词,会读,能拼对,就行了。不要把学校课程中的任何指标,拿到孩子生活中来。两套体系。学校要做的是学校要做的;家里玩的是家里玩的。看蓝精灵,海量阅读,都属于孩子“家里玩”的范畴。

苏-原原妈0908女五
我得回头想想,是不是我过多的关注了阅读进程?
是的...原妈需要认真反思一下。阅读进程是学校要求的,对于孩子,就是“拼命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拼命想知道下边书里讲了什么。这样,真正的阅读能力,自己就练出来了

苏-原原妈0908女五
她不觉得是玩儿,她自己要看书就喜欢看小绿人,窗边的小豆豆之类的。对基础三百不喜欢,说看起来好累呀,感觉都是任务。
在家里,任何的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天然的“想知道书里下边讲了什么”上面移开,转移到“阅读”上的努力,都是错误的。孩子学校识了字,识字量一天天增长,到了阈值,孩子自己就去阅读了。因为她“想知道书里说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任何“教孩子阅读”的活动,都是错误的。画蛇添足。

苏-原原妈0908女五
我明白了,我回头得好好想想。现阶段我让她看她喜欢的。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果山高中群:陈述数学课本训练大脑的调控技能

2019-09-15
申爸给妈妈们一段今天上午跟大申的13分钟的录音。申爸读,大申听。朗读的内容是数学必修一的208页和209页。
这个活动,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在看不到图形的情况下,根据语言,让大申在头脑中把述说中的图形还原出来;另一个是陈述表格。

一般来讲,听,还原数学内容,是比较困难的;看着课本,把数学内容变成语音,相对容易一些。

听懂数学内容,比起看着书陈述数学内容,来得要难。而在数学课堂上,直接是从难处起手的:学生要靠听,来理解老师讲课中的数学内容。从语言中抽取内容,跟看着课本陈述,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之所以先让大申练习陈述,就是着眼于陈述比较容易。把正过程弄熟了,有利于在逆过程接收信息。在不看图形的情形下,靠听题干中的描述,在头脑中把几何图形“画”出来,孩子在初二就可以做了。这个动作对大脑发育的要求比较低。

在录音的最后阶段,大申自己陈述了一个表格。就是209页的第一个表格。这种陈述,对大脑发育的要求比较高,不到十四周岁,孩子是做不到真正的陈述的。勉强做,也是在“硬背”。

在录音中,妈妈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孩子的大脑,如果在高速地处理数学有关的信息,它就无暇去管嘴巴了。嘴巴里面说出来的话,比较混乱:脑袋里想得清楚,嘴巴里乱说。大脑在高压力之下,能够协调好思维和语言,能用缓和流畅的语言,把想法说出来,符合逻辑,符合语法又用词比较准确,这是需要大脑有高超的调控技能的。这个技能,需要孩子在陈述课本过程中,慢慢练。

在陈述两个表格的过程中,妈妈们可以留意到,大申的大脑不自觉地采取应对策略,才能够做成功。事实上,他是在“看着”自己头脑中的虚拟的余弦函数曲线和正弦函数曲线做的。与其说是“背”,毋宁说是在“描述”。大脑的这种应对策略上的安排,是无法“教”的。这种策略性的安排,是孩子在长期的陈述/聆听过程中,大脑自然地选择。

妈妈们让孩子开始陈述课文,很快,就可以观察到孩子大脑承压状态下,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了。不同的孩子,因为以前的经历不同,大脑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神经回路不同,对于先陈述还是先聆听,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不管先选择哪一项,最后,正反两个过程,都需要孩子练习熟。

妈妈们对照着上边的说明,仔细听录音,揣摩一下,我们到底要拿数学,在孩子那里,具体去练什么东西。想清楚,在hgs99里,抓着自己要练的点,进行观察和记录。hgs99是一个“记录”,不是说“非要做出成绩”。这一点,妈妈们要明白。比如说,某一天,孩子烦了,说什么也不干,就记录说,今天发脾气了,不肯干。就行了。

“看着”自己头脑中虚拟的图景,有条不紊地进行陈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妈妈们如果想看,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什么样子的话,可以网上找习近平一带一路开幕演讲,在杭州G20峰会的工商领袖峰会上的演讲。这些演讲,全部都是脱稿的,并且完全不同于妈妈们平常看到的商业性质的演说....那个是预先背熟,反复排练过的....妈妈们理解了他是怎么一口气把40分钟的讲话讲出来,滴水不漏,就不能不为他大脑的强悍而赞叹不已。

陈述习题的时候,不用关注对错;不会的不提示,可以暂停,自己找书思考....妈妈们心里要非常清楚:陈述,是为了练习大脑,不是为了“把题做对”。事实上,孩子陈述上,过一两个月,妈妈们就看到效果了:课本上的习题,孩子在陈述的时候,100%全是正确的!课本上的题,没有做不对的可能!你只要能把课文陈述流畅,自然就全能陈述对。试一下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0:32 , Processed in 0.0679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