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湖水子兰 于 2020-3-26 14:17 编辑
我们来看,两个孩子表现,以及背后的动机。小客人有非常强的组织话题的能力,他已经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根据情况,发起话题,并且表述自己的话题了。这非常了不起。于大申,现在还无法在有压力的时候....申爸在旁边看着,这就是压力....提起话题,更无法根据情境的转换,自如地转换话题。大申还是懵懵懂懂的。这是小客人当班级干部带来的益处。 当时,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孩子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小客人的潜意识中,透露出来的动机,就是要表现得比大申强,压过大申。大申呢,大申对于压不压过对方,无所谓;是不是被压过,也无所谓。大申的动机来源是对事情本身的。大申对谈论的事情,感兴趣。也就是说,小客人是人际关系导向的,大申是事情导向的。对于小客人来讲,科学只是一个工具,可以让自己在表现上“压过对方”的工具,至于这个工具本身,是否真的感兴趣,在交往过程中,他并不在意。大申呢,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对“科学”本身,感兴趣。妈妈们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高中毕业生,高考完了之后,要撕书以泄愤了。 现在说“谦虚”。 如果孩子建构起来的动机,是要在和别人“比”的过程中,比赢,从而获得满足感的话,那他就不会“谦虚”。 这样的孩子呢,会把自己接触到的所有的人呢,分成两类。一类是熟人,一类是生人。对于生人,很简单,第一反应就是“战而胜之”; 对于熟人,还要分两类:一类是“比自己强的人”;另一类“比不上自己的人”。 对于比自己强的人,他什么时候都是谦虚的:朗润园里,在晚年的季羡林看来,每一个人都是谦虚的。他作为大师,没有人认为季羡林“比不上自己”。那当然了,在季羡林面前,每个人都是谦虚的。要命的事情,出在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那里。你说,那些目不识丁,行动迂缓,自私怯懦的老太太,她比不上你么?这不一定诶!她知道附近哪里有早市,蔬菜又新鲜又便宜,你就不知道!没有人是在所有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的。这正是谦虚的益处的来源:你总得跟别人学习他比你强那个方面的东西么。 对于一个已经建构起“谦虚”的神经回路的孩子,即便是“谁也考不过他”,但他还是会觉着,“自己不是学习好的孩子”。 一个孩子,他学习再好,身边总会有在某一个方面...哪怕是极窄的一个方面....学得比他好,需要他向人家学习的人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当他开始留意,身边有哪些人,有哪些特长,需要自己虚心学习;进而,他开始明确地总结,开始琢磨:怎么发挥那些特长比自己强的人的作用的时候,那他就成精了。
那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一个人,他谦虚的品质,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在关键期,不用“比”作为动力的来源。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建构智力,搭建大图景。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这个...听上去有点意思。
重要的是,申爸知道,对于一个孩子,培养他自信的敏感期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就是现在大申这个时候:从一开始表现出自省能力,一直到13岁这段时间。
自信是这么一种心理过程:首先,一个人必须得有明确的意图。除了意图呢,还要配着他自己考虑好的实现意图的一套做法。接着就是,在敏感期,他不断地有意图,有想法,又不断地照着自己的想法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意图。这样子呢,几年下来,到了13岁,他就自信了。他老是成功么。在敏感期,他老成功,最后,他就具有稳定的自信这种心理品质了。
自卑是怎么来的呢?在敏感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老是拗着,老是拗着,老是拗着,孩子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己的意图....拗那么几年,孩子出了敏感期,就自卑了。
在大申这个年龄,如果孩子自己觉着,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学习好”这个意图,那他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