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39|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山高中群:用物理教材引导学生去琢磨“当初他们是怎么想到的?”】---2019.08.0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2 22: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8-12 22:26 编辑

花果山高中群:用物理教材引导学生去琢磨“当初他们是怎么想到的?”

2019-08-06
昨天,申爸说完了。说完了,一片静寂。这事儿吧,如果申爸跑得太远,没人跟得上,可能就不对了。大申起了床,赖在那儿看他的英文小说不肯开始,正好留出空挡,让申爸想一下。你不管自个儿怎么想,但是没人理解,想得再圆也没用:太复杂了,跟真相相去甚远。申爸决定改弦更张。

一时想不出别的办法,等大申看书告一段落,申爸就跟大申一起阅读新课程的课本,牛顿运动定律那一章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申爸打算在具体内容的交互探讨中,继续观察孩子的特点。没观察到大申思维方面新的特别,有几点关于课本内容方面的事情,引起了申爸的注意。

...在引言部分,上来第一句话就“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申爸顺口问大申:“怎么描述物体的运动?”

大申表现出一个人受到了出其不意的刺激的时候,表现出的体态和神情,不自觉地把书端起来,本来舒展地搁在沙发上的双腿,蜷曲起来,整个身体,似乎都在用力,脸部肌肉有点扭曲,努力地皱着眉在想...想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先要把...把一个物体抽象成质点....”

这根本就不着调。申爸打断大申说:“用物理学的术语来问,这个问题就是‘怎么刻画一个物体的运动’,对吧?怎么刻画呢?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不是这个物体的运动,就被精确刻画了?”

大申一边想,一边点头。申爸决定回到原点:“什么叫‘刻画’?我们不说物理,说眼前的现实。如果你想刻画老爸的写字台,你怎么刻画呢?你拿起手机,拍张照片,这张照片,就精确地刻画了老爸的写字台。在这张照片上,别人一眼就能看到,写字台是什么样子的,什么质地,写字台上都有哪些物品,怎么摆放的,对吧?这张照片,就是对老爸写字台的‘刻画’。那怎么对运动进行‘刻画’呢?我们比照对老爸写字台的刻画,来看,怎么对运动‘刻画’。要对写字台进行‘刻画’,你先要找到,具体要‘刻画’什么。要‘刻画’写字台的形状、质地、写字台上具体有多少个物品,都是什么,这些物品摆放的位置是什么。这是四个方面,对吧?写字台本身、上面有多少种物品、每一件物品是什么还有怎么摆放的,四种。不管你是拍一张照片也好,说一段描述性的话也好,还是写一篇文章也好,只要把这四个方面说清楚了,就是对老爸写字台进行‘刻画’了。怎么对运动进行刻画呢?比照写字台的四个方面,你需要知道,要从哪几个方面,对一个‘运动’进行描述,然后,分别在这些方面给出描述,是不是就是对‘运动’进行刻画了?”

大申听明白了,点头同意,申爸问:“对运动进行‘刻画’,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

大申:“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

申爸:“对,就这三个方面。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的?课堂上老师讲的。老师是怎么知道的?书上写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怎么知道的?那本书上写的,他看到的...那总有第一本,第一次写这个事情,这本书的作者,第一次想到要从这三个方面对运动进行刻画,对吧?”

这当然是对的,大申忙不迭地点头。申爸:“那个第一个想出要从这三个方面刻画运动的人,就是大物理学家。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知道要从这三个方面对运动进行刻画...”申爸不敢再往下说了,因为申爸也不知道,这第一个人是谁。

大申学习高中物理课程,已经快一个学期了,学过了三章,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还有力。但是呢,这三章的内容,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这么学,学的那些内容,在总体上,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依然是糊涂的。

大申学的第一章的名称就是《运动的描述》,学完之后,学会了很多细节的知识,位移是啥,位移怎么算,400米跑道跑一圈的人,位移是零;速度是啥,怎么算,很复杂的相对运动的速度,都会算;加速度是啥,加速度怎么算,加速度变大,速度可能会变小;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会变小...细节视野里的树木全清楚,但学完了,就是不知道怎么描述运动;章节的标题,付之阙如。完全地形不成“森林”的观感。更不要讲,从科学史的角度,统一图景的大视野中,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过程。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当然无法看到什么“统一图景”,但是,就着具体内容,向这个方向的引导,是没有的。这个得补起来。从零开始,加入自己的常识之后所形成的逻辑链,一直链到课本上现在要讲述的具体知识。这个要补起来。

如果高考题中直接出这样一道简答题:简述如何对运动进行描述。一彪考生,全都蒙了。题答完了,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因为题目在问什么,就不知道。这肯定是物理“葛军老师”出的题。“他们当初是怎么想出来的?”要把物理的学习,往这个基本问题上面引导。上面这个事儿,申爸以前应该提到过。就是再给个具体例子而已。但是,申爸自己在跟大申的讨论中,忘了这事儿了。

接着,申爸把一件事儿给说错了:“你看啊,现在,一个质点,在这里,”申爸拿左手的食指在虚空中指住了一个点,右手比划,“在这个点上,知道这个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那么,今后在任意一个点上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是不是就全都知道了...”申爸一边说,右手一边沿直线往远了比划。

大申皱着眉打断申爸:“谁说的?它就不行这样运动,”一边说,一边拿手指比划,比划出一个复杂的轨迹。

申爸将错就错:“什么决定了这个质点,接下来像你样的轨迹运动,还是像我这样的轨迹运动?”

大申:“是不是受力。”

申爸:“受什么样的力,接下来像我这样运动?”

大申:“受一个恒定不变的力。”

申爸:“那像你那样运动呢?”

大申:“那谁知道了!”

申爸:“像我这样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力的时间函数,是一个常函数,对吧?”

大申皱着眉,努力地想,什么是常函数,迟疑地有点头的倾向。申爸接着解释:“常函数就是一个常数,函数值就是一个定值,跟时间t无关。那么,如果你的那种运动中,我们知道了力的时间函数,也知道了初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在未来,任何一个时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就都知道吗?”

这个跳跃有点儿大,大申瞪着眼睛,在那儿努力地想,努力的感觉。申爸留时间给他想了两分钟,问:“知道吗?”

大申迟疑地点点头:“应...应该知道吧?”

申爸:“到底知道不知道?”

大申坚决起来:“知道,肯定知道!”

申爸:“你怎么知道的?”

大申说不清怎么知道的,开始耍赖皮:“我就知道,你怎么啦?”

申爸:“确实知道。在初始时刻,一个质点的运动可以精确描述,只要知道质点受力的时间函数,在未来,质点的位移的时间函数、速度的时间函数和加速度的时间函数,就都确定了。那怎么去确定呢?这就是这一章要讲的内容。按照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现在,你把书翻到下一页,我们来看具体怎么确定。”

大申翻好书,申爸接着说:“对于一个质点,它受力的时间函数是常函数,并且常数是零的话,它的运动,就由牛顿第一定律来决定;如果常数不是零,或者不是常函数的话,未来就由第二定律来决定。”爷儿俩接着梳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申爸自己把自己梳理糊涂了。

申爸在电脑上,拿着一本电子版在看:

申爸就没看明白,伽利略得出的结论,到底是什么;笛卡尔具体在什么地方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就行文而言,他们两个人的结论,完全是一回事儿。申爸往下看,看牛顿的第一定律,说的也是同一个事情。

在历史上,他们三者是有先后,有传承和发展的关系的。但是,“一回事”他们怎么发展的?申爸没想明白,就把第一个问题直接扔给大申,想听听大申怎么回答。大申的回答是:“伽利略和笛卡尔,从不同的角度在说同一件事情。”说完了就下课了。

大申去写暑假作业,申爸坐在沙发上,随手抄起大申的课本,继续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申爸发现,大申手上的课本中,加了个边注,是这样的:

“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是在伽利略那里,都没有力的概念。牛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物体间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抽象为‘力’。本书为了表述方便,在陈述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时,借用了力的概念。”不怪牛顿那么NB。单单靠“第一个明确提出力的概念”这一个成就,就足以青史留名了。这一点,申爸以前还真的不知道。这会儿才知道的。

...谁第一个明确提出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刻画运动的?这个答案,仍然不知。原来,申爸手上的课本,是第二版,大申手上的课本,是第三版。编者后来想到了这个问题,改版的时候加了边注。

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足够多的大师,这是有各方面原因的。本来,作为教材,尤其是物理教材,一个着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到自己去琢磨“当初他们是怎么想到的?”这个问题上去的。从这个改版内容上看,我们课本就做得不好,甚至当初编教材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这方面的想法。给到学生的内容,只能全部被动接受,不引导学生“打根子上借助常识来思考”,那是不行的,永远也搞不出大师来的

什么是“创造性人才”,什么是“大师”?那些不断地琢磨“上帝到底是怎么想的”的人,就是啦。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想“应该有人研究过,已经写到书里”了,那顶多只能培养出不断耙理已有知识的闭门工匠么!我们头脑中,会涌现出无数的问题。要知道,绝大多数的问题,都还没答案呢!

这个失误挺好。申爸今天正好就这个问题,跟大申还原“当初是什么样子”的。申爸想知道,就大申当前的认知水平,他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今天先说到这儿吧。本来打算抽时间把当初那个梳理“物理学”的过程说完的...说每天刚发生的事情,就把时间占掉了。再找机会把那个话题说吧。还有,去年10月14日发生的事情,也还没说呢!


来源: 【花果山高中群:用物理教材引导学生去琢磨“当初他们是怎么想到的?”】---2019.08.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0:48 , Processed in 0.0688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