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29|回复: 26

[文典漫谈] 冬雪爸说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 1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乐儿妈 于 2016-1-11 12:55 编辑

{:4_192:}


20160111冬雪爸@论语
    诸位好,我这两天跟大家分享一点诗经之外的,前面跟大家说过,讲点论语。
     论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越是大家读过的,越不好讲,忽悠不了大家,呵呵,我努力忽悠吧。
     我这些分享的内容,都是一家之言,不一定符合大家的传统理解,欢迎拍砖。估计很多妈妈都读烂了,再看我的分享,这样能有更多思考 。
     论语,是很多家长带着小孩读过,可是,不知道应该怎样用论语,怎么用论语的思想引导小孩。
     就字面意思好像都能明白,可是,就这样读,似乎也有点入宝山而空返,似乎有点遗憾。
     好,帽子带完,闲话少叙,我们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儿妈 于 2016-1-11 12:55 编辑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先来破题。
每篇文字的命名,基本是取文字的前两个字而来,估计跟先秦竹简写作的情况有关。
继续破题,何为子曰?
子在当时,是有德行的男人的尊称。当时有各种子,有子,曾子,孟子,子思子,等等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已经是众望所归的贤人。也被尊称为。。。子
可是,这么多子里面,唯独孔子直接称。。。子。先秦典籍里面,说。。。子曰,就是指孔子。可见其尊崇地位
破题第三,论语是记录体,是学生追记孔子言行及一部分弟子的言行的文件。大家都知道佛经里面,每一部开篇第一句是什么?
就是。。。如是我闻
这个如是我闻,必须是佛经开篇第一句,表示后面说的,是佛祖说的,不是我编的,大家得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哪里,什么因缘讲什么法,用第三人称记述,以示客观。
我们的文化传统,记录先贤的言行,不用如是我闻开头,直接说子曰,是不是显示了两种风格之间的差异呢?
对你我来说,开卷而见:子曰,这感觉。。。就是孔子在跟你我对话!
对你我来说,开卷而见:子曰,这感觉。。。就是孔子在跟你我对话!
和蔼长者,谆谆教诲如在面前。真所谓耳提面命者也!
好,破题完毕,我们进入正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义浅显明白。可是,真所谓言浅意深也!

第一层,理解一下字面意思
何谓学?
学有多方面,孔子本人六艺皆精,自言少年也穷困,多能鄙事,能做很多事情,这是学具体技能,学技术。
孔子在论语的后面说的,贤贤易色,事父母。。。事君。。。言而有信。。。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孔子推崇的学不只是识字算数会做事,如何做人也是大学问
学而时习之,核心要求在于,学了,要习
何谓习?乃是练习实践之意。我们小学中学教材的编写,跟小孩说,学了知识不断的温习,复习,这个都是为了现在的教育方   式而曲解
好像复习书本知识就是习,这个是严重的误导
习的古字,是鸟儿练翅膀飞,这个就是实践
第二层,学而时习之,这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正是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学了要习,要实践,要把所学所知。。。转换成所能!
这个才是教育,不能百无一用是书生!
学而时习之,核心含义,就是。。。知行合一!要把所学转换成所能!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用小朋友所学来考核,而不是所能。
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的转化,就是知识变成能力。
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所用,利人利己,有益社会
这样的结果,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是学习的价值得到体现,自我的价值得到体现。
收获的是自我认可,内心满足!这样才能。。。不亦说乎!
诸位请看,我们的孔夫子,教育我们如何对待教育!
他引导我们,要关照小孩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收获
外在的所会,如果不能促成小孩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收获成长的喜悦,依旧是不成功的教育,会点技能,糊口而已。
学而习,强调的是知行合一!
由知道到会做,由理解到能力!
于是,产生的是自我成长的收获,自我价值的实现!
由此而带来的。。。更高层面的收获,精神层面的升华。。。不亦说乎!
收获和成长的喜悦,这种喜悦,是一切进步的核心动力!比任何物质刺激,名利的刺激都更有效,更持久!
作为论语开篇第一段,编者可以不必有特殊安排,编者未必有更多的深意

只是。。。我们对圣贤之言,岂能轻轻放过!如何能不深思之!
好的,谢谢大家,今天的论语开篇,就讲到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儿妈 于 2016-1-12 13:12 编辑

            學而第一(2)
我们继续论语,学而第一。
昨天讲了半天,说了第一句,今天我们说第二句。
老夫子一句话,我们的磨叽半天,这水平是真差,努力努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这个论语,里面的情况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学生跟老师的问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整理出来的。 另外一部分就像这第一句,估计是孔子讲课的内容,学生的笔记,没有什么问题做帽子,是孔子的有感而发这种。
我们看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这第二句,两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朋?为何朋友来就不亦乐乎?乐的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直接讲过,什么样标准的人是朋友,可是,他讲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就是正直不阿的朋友,宽容大度的朋友,博学多才的朋友,这几种是值得交往的
    诸位可以对照自己的小朋友,他们交朋友的思维是什么,需要关注和引导否
朋,是我们文化当中,人伦之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友朋。
君臣,是从社会角色划分。父子兄弟,是纵向的从血缘关系划分。夫妇,是从横向产生新的血缘关系来定
    唯有。。。朋友,无血缘,无责任,是以志趣相投而定!
所以,朋友,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道中人
我们再看,乐,乐也分不同的层次。酒肉征逐,把酒言欢,是低级
神情相悦,是高级。我们看看古人,朋友之情。
   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
   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豁达
   有促席相对,说彼平生,共同笑看人生风雨的快慰!
   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牵挂
   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悠然平淡
   有未言心先醉的灵犀相通
   所有这些,我们可曾体会过?这些情,正是人生丰厚的收获
   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所乐在情也!所乐在心相知也!
   朋友之情,是人生的一大快慰。往往超越父子和兄弟夫妻。
   现代社会的问题,太多社会性责任的顾虑,往往少情而多算计
有朋自远方来,吃吃喝喝不亦乐乎,如是而已。
   开篇两句,一言自身的完善与成长的喜,一言与外在交流从而丰富人生内心世界的乐。皆是人生大事所在!
   人生如果无情少情,没有朋友,不会交友,索然无味也!怎么会快乐?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三段,一大转折,更上一层!
人不知而不慍,则为君子!那么,相反是什么呢?
就是如果人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就会慍,就会烦恼,这是什么?
被虚名所累尔!如果汲汲于被人知,不求名即为利!何能让人成为君子?
人不知,而不慍,则为君子!那么,人不知而愠,则为小人!
   汲汲于人知,处处怕人不知自己,则为了人知各种手段都会出来,必是小人!
这一句核心含义,只在五个大字:耐得住寂寞!
人知或者不知,于我何加焉!
乃见君子之淡然。这一句,千古能有几人?
开篇第一段,如是我思!诸位其思之!
谢谢诸位,把开篇第一句说完了,呵呵,今天就说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09: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  学而第一(3)

诸位好,开始今天的论语分享
这两天,讲了论语开篇,第一句今天把第一句做些补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这关于人知的问题,论语里面还有更深刻的论述,我们再看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几成名言。不用翻译都懂
我们跟开篇第一句参照一下看看如欲人知,无非求名而已。只要有求名之心,就已经入了魔道这是是此句第一层含义。
患不知人也!这后半句看似平平,真如耳畔惊雷!
用李贽的话说,此老真是大慈悲舌,饶饶不休,可惜我们不醒尔!
别人知你或者不知你,理解或者不理解你,是别人的事
你如果不知人呢?
子竹先生说,白云不知你,依旧是白云,你若不知白云,直如死人尔!
我等粗人,将此句说白了,不知人是眼不明心不亮
不知人者,眼不明心不亮,行走世间,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再不戒惧谨慎,而疏忽狂放,不可想像!
此乃第二层
第三层,知人善任,是从事业上来说
从自身来说,知人则善交,善处。则接人有道,而不会自取其辱
从这个角度说,人不知而不愠,不正是君子处人之法宝乎!
人不知我不要紧,我不知人才真可怕!我能知人。。。才更重要!
患不知人也!这一句该用大喇叭喊出来!
如何知人?
老夫子不会撇下我等愚人不管的,老人家大慈大悲啊!
还是论语里面,老人家说: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翻译过来的,都基本差不多
看对方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过往情况,了解他所向往或寄托,他还能藏到哪里去哦!还能藏到哪里去哦!
至于我们自己,如何能了解自己呢?方法在哪里?诸位其思之乎!
好,第一句的补充,就到这里
我们虽然看书本顺序,是第二句,实际上我把前后相关的内容是串起来讲,这样,对于一个道理,可以看到老夫子比较全面的阐述
所以,实际上,已经讲了很多,到后面有一些就不重复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就是冉求,是孔子的高足,是搞政治的。他的意见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跟老师的意见也多有相左。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呢?为何孝悌的人不会犯上?孝悌与犯上是什么关系?
按照后世儒者的解释,在家孝悌的人不会造反。。。

可是这个是统治者一厢情愿的麻痹下层人民的流氓做法

这个是单纯的对下属的强调要顺从,可是,这些老爷,皇权集团,无恶不作该怎么办呢?
对不起,这个不在讨论范围内!呵呵,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
所以,在家孝悌,等于不犯上,是典型的耍流氓,就是老大可以放火,你们不能点灯。
    关于有子这句话,究竟说什么,孝悌怎么跟犯上有关联的,我们来看看礼记里面,是怎么说?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
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诸位可以看到,在国家层面里,敬祖而祭祀,乃是孝
赡养三老五更这样的长者尊者,是为悌
学先贤之道,是树立榜样,养诸侯之德行
使民耕田,是教诸侯如何发展生产而养民
朝觐,是教诸侯如何做臣下
此五者,天下的大教!为何是能影响天下的大教?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孝悌教育让人尊上,而不能犯上!
有子所言,实为当时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样看来,祭祀这个,祭祀那个,一次次的搞仪式搞活动,唱啊跳的
乃是洗脑仪式!今天的传销,正是借鉴之,哈哈!
孔夫子一语道破天机。。。圣人以神道设教。。。
统治者的尊神,无法是求保佑,求自己干坏事不被惩罚,让小老百姓信自己而已
无非
有子第一层意思,乃是强调孝悌为国家根本
当时的治国,不在法,而在尊尊亲亲!通过血缘的联系为统治秩序的核心次序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维护国家层面的诸侯的尊上之孝悌教育,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仁义,大仁大义!
这个角度体现出有子的治国思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一理念,正是大学开篇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样的思路。
这个有子,强调的是君子要把握住孝悌这个根本
本是指孝悌,是清楚的,可是所生之道是什么?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有子所言,乃是由对诸侯孝悌的教育而演出的治国之道。
这一段,有子讲的不是个人修养,而是治国大道。
好,这一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说:鲜矣二字,加在仁上,令人霍然警觉
这短短的一句话,警戒我们
仁,以及其他的优秀的品质,并不需要外在的华利包装
恰恰相反,雕琢和装饰有害于。。。仁也好,以及其他的优秀品质的塑造!
内心的美好,自然是会有相应的外在呈现。可是,如果到了巧言令色的情况,则奸伪重出。需防止!

关于巧言的论述,老夫子还有几段,我们一起看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花言巧语,虚容假色,过分恭敬,至于。。。匿怨而友其人

正所谓当面笑嘻嘻。。,背后下刀子,这些都是小人的常规作业
所以孔子当不好官也很正常
呵呵,你对小人耻之,小人对你恨之

这些为何老夫子耻之!内外不一也!不诚也。内外不一,还谈什么仁义道德!
还有,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則乱大謀。」
花言巧语,是佞,是德之贼也!孔子一贯反对的

小不忍則乱大謀,传统翻译是:小事情不忍耐,就会坏大事!
字面上看不是不可以,可是跟巧言乱德在一起考察,这样理解就错了

巧言会败坏德行,巧言是小,德行是大,这个小不去掉,那个大(德行)就好不了,所以,小问题小毛病不去掉,才真是会坏了大事情,坏了大局。不是忍了小问题,而是必须下狠心(忍也)去掉小问题!
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恶可为,大恶必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正是:小不忍則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希望大家从今天起,不要再理解错,理解错,就会做错!要牢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0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  学而第一(4



诸位好,这两天讲论语,估计很多人的兴趣都勾起来了,是不是今天就大家讨论讨论,各抒己见,吹牛一下
今天中午大家来讲讲,交流交流我刚坐下来
鲁-亨妈0706B 2016/1/14 13:05:39
说说昨天的那个 不己知 把 是自己不知道自己 还是别人不了解你
鲁-亨妈0706B 2016/1/14 13:07:02
我觉得一个人自知都难 怎么谈知他人,不知他人怎么能让他人知你呢?

-冬雪爸0802 2016/1/14 13:07:02
@
-亨妈0706B 问的好,。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鲁-亨妈0706B(330578826) 2016/1/14 13:08:58
迷惑
-冬雪爸0802 2016/1/14 13:09:18
关键是。。。你把人,当成对自己的称谓了
如果是你的理解,应该是。。。不患己之不己知
鲁-亨妈0706B 2016/1/14 13:10:19
恩 我是这么理解的

-冬雪爸0802 2016/1/14 13:12:18
论语里面还有,修己以安人,你看,指代自己的就是己,人,都是指代别人
@
-亨妈0706B 不过问的很好,说明你是好学生

-冬雪爸0802  13:51:27
我就继续分享一下,论语的后面几句
前面讲了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今天看看非常重要的第四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宁-冬雪爸0802双  13:54:47
名人名言,今天依然有参考价值。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当中,曾子的学问是非常出色的,他的成就从这自我的反省,就可看出用功之勤,我们真的惭愧!
后世欲求进步之人所做功过格,也是学习曾子同学的办法。
哎呦,曾子同学,你好,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我好崇拜你哦。。。你的秘诀是啥么尼?
曾子同学想了想,回答说。。。吾日三省吾身。。。
宁-冬雪爸0802双  13:55:50
哎呦,太棒了,那么,请问曾子同学。。。这三次是早中晚各来一次,还是白天忙完了晚上睡觉前三次?
还是每天对着镜子出门前回忆昨天问三次?每个方面问一次,还是每个方面问三次?
宁-冬雪爸0802双  13:56:53
曾子口喷献血。。。否则也得被问傻掉了!
宁-冬雪爸0802双  13:58:04
其实我们后世的人学先人,就是这么把先人气死的
三,不必是三次,含义就是时时关照,事事注意。
宁-冬雪爸0802双  13:59:27
很多翻译。。。字面上看: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没错,不过,不把精神翻出来,面壁去吧
好,再看看曾子同学都反省哪些内容呢?
为人谋划事情而尽忠,是什么?就是看看今天办事有没有完成?几件事做好了没?
这个实际上,是作为社会角色所要做到的根本点,乃是完成社会责任的必须
做事不尽职尽责,你的社会责任就没完成,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就垮了,低效率,高消耗,谁都不爽
宁-冬雪爸0802双  14:00:32
这是第一个关键
第二个关键,这个忠于其事是职责所在,可以是有公司规定条条框框的考核,也可以是委托人事先跟你说好的条件
通过考核,别人知道你是否忠其事了。有没有达到标准。
可是,曾子同学,乃是问自己。。。每天摸摸良心,自己做事对得起委托人吗?
宁-冬雪爸0802双  14:01:34
不在于外部的条条框框是不是达到,要点乃是在于反躬自省。
有种种原因,你可以没完成任务,可以没考核通过,可是,关键是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三个关键,大家要注意,曾子是自省,不是被迫交代!
所以,这也正是孔门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勿自欺也!
宁-冬雪爸0802双  14:02:42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句字面理解很清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清楚的对知或者不知的认识。
实际上,这一句背后的含义,跟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气贯通,核心价值就在于勿自欺也!
以不知为知,是自欺,为了掩饰自己的自欺必然会走向欺人。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上一句,巧言令色,为什么是德之贼?
为什么孔夫子几次强调巧言这个问题
宁-冬雪爸0802双  14:03:45
巧言令色。。。目的无非是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者,骗别人是骗子!骗自己也是骗子啊!
知道上面三大关键,我们就明白,孔门教育的要点
宁-冬雪爸0802双 14:04:45
正如鲁迅所说:勇于解剖自己
正是这样勇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不自欺,才能造就曾子这样的贤人!
进而,我们也就能明白,让曾子这样的人拳拳服膺的孔子是何等风采!
后人可以从各个层面批评孔子,可以争论孔子所为是否正确,代表了什么封建腐朽势力等等。。。
宁-冬雪爸0802双  14:05:46
无论怎么骂,在塑造人心和人性方面,请先做到孔子学生的水准再来谈
否则,真是连徒孙的资格还够不上,就要骂祖师爷,唉,无可奈何也!
曾子的三思,也是知行合一的实践
他思考的是三方面,对于责任是否尽心尽力?对外交往是否诚信?自身是否持续进步?今天仍然是可以参考。
明白了曾子自省的核心价值所在,那么,我们每个人自省的内容,就可以参照个人的问题,自己去思考
宁-冬雪爸0802双  14:06:53
别把曾子的三个问题当成宝,天天也问这几个问题,那真是泥古不化,指给你月亮你看指头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宁-冬雪爸0802双  14:08:01
诸位可以三省一下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09: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  学而第一(5)

今天我们继续看看,关于不自欺,内省,孔子还有哪些指导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內自省也。」
见贤思齐,这些是自我进步的必经路径。格言。
可是,很奇怪的是,后半句居然没人提,后半句不重要吗?
论语里面,孔子还说了一句话,叫。。。毋友不如己者
字面翻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么朋友都比自己强?
按照这个交友逻辑,人人都没朋友,比自己强的人不会跟自己交朋友啊
或者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根本就做不到啊
生活当中,这个就是一厢情愿啊!
那么,我们看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核心含义是什么呢?
就是说,每个朋友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觉得贤人值得学习。那么,所谓不贤的人呢?就不交往吗?
不是的,哪有那样的净土,对所谓不贤的人,要自我关照一下,对照自省一下,注意别犯他那样的错误,这也很好啊。
这个才是面对真实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应该取的正确的态度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你可以跟不怎么样的人在一起,只要你还是你,不要变成跟他们一样的人,不就好了嘛。
那么,相反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就是同而不和了,小人就是要你跟他一样的干坏事,说坏话,不然不放心你,必须得跟他一致,才可以
否则?你跟我就不是一伙的,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这个才是:毋友不如己者。。。的真实含义
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而轻看任何一个人
大家都知道人参鹿茸是补药,那么蝉蜕蛇皮就没用了吗?
孟尝君门客三千,你老大再牛,还得靠鸡鸣狗盗之徒才能过关,鸡鸣狗盗之徒没用吗?不能做门客吗?
这个正是:毋友不如己者。。。的真实含义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毋友不如己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真正含义。
三人行,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学,看到别人的缺点对照自己有没有,有的话得改!
这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这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三个人一起,就肯定有能当我老师的?哪有那么巧,我当老师还差不多。。。完蛋完蛋!
你觉得别人的优点是对你有用的药,其实别人的缺点一样是救你的药!
看到别人缺点你可以选择鄙弃他,呵呵,一副好药你丢掉,你也快完蛋了。
论语,是这样前后贯通的看,就会豁然开朗,而不会感觉零零碎碎的
我们继续看孔子关于内省的一些指导。内省是修身的核心,是孔门教育的大问题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就一句话,不担忧,不恐惧
牛同学满头大汗:不担忧不恐惧,这就是君子?
不忧不惧。。。不是没头脑的话,是胆子大吧,这算什么君子?胆子大也可以做贼啊!没想到的是,老夫子似乎早就知道有此一问,挖个大坑,抖了一个大包袱。。。
回答超绝:如果你自我内省,没有任何内疚,没有任何对不起人的地方,不就无担忧无恐惧吗!
居然埋伏在这里。君子表面上是无担忧无恐惧,里面最坚硬的内核是。。。自省而无疚!
什么是无疚?没病也,自省而很舒坦,没什么问题
字面意思都能明白,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极深的大问题。什么是富有?
是拥有的比别人的多吗?
你如果发现一个人银行存款一个亿,很富有?
可是,兜里欠条十个亿,你没看见而已!
所以,富有不是你拥有的比别人多,而是你无论拥有多少,不亏欠,没有资不抵债才是真的富有!
我们往往犯错误就是看到表面风光。
所以,富有不是你拥有的比别人多,而是你无论拥有多少,不亏欠,没有资不抵债才是真的富有!
我们往往犯错误就是看到表面风光
所以,自省而不疚,就是你没做亏心事,心里没毛病
敢经常出来走两步,不亏欠别人,不亏欠天地,白天吃的香,晚上睡得着!
这个才是无忧虑无恐惧的根源所在,你不欠任何人的!包括天地良心!
你我能做到不?能做到,在这个社会可以做圣人了,何止君子!
往往农村老太太,一辈子不做亏心事,那个才是圣人的底子。。。
你不亏欠,精神便是完整而独立的,你的内省才是真正富有儿强大的内心
你亏欠一点,就像满月消失掉一点,欠的越多,心里的光明就会逐渐暗淡,大家想想:內省不疚,则不忧不惧!
这也正是孟子所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老孟同学犹如独行侠,这种睥睨千万人的气概从哪里来?
正是自反而缩。。。自省不疚而来的内心的强大!
內省不疚,则不忧不惧,虽千万人,吾往矣!君子哉若人!《詩》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经里面说:藏得虽很深呀,也能显现光明. 所以君子内省没愧疚,无恶念在心头
君子看起来平平无奇,跟我们差不多
可是,之所以我们不可及那些君子,正是在内心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哦!
我们。。。夹起尾巴,好好内省,让内省重新充满光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2: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千乘之國+历史背景

   今天继续分享论语的内容
   按照书上的次序,是到了这一句,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开始涉及到政治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跟修身那些普适几千年的内容不同,如果脱离历史背景,会比较容易产生问题
     所以,今天在政治内容开始之前,先跟大家把我所理解的历史的脉络跟大家交流一下,给大家做一些参照,可能没有那么有趣味,但是也必须得讲讲,我尽量的庸俗化,呵呵。
     殷商时期的政治体制,是部落联盟为基本形式,所谓800诸侯,就是各部落的首领,其中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大的部落,可以代替殷商的首脑行使征伐管理的权限。
    周朝的先人,直到文王之前的时代,做殷人的西伯,管理西方的氏族部落
很清晰的部落联盟体制,文王的父亲和文王,利用西伯的权利,逐步的把很多小部落兼并。
     孔子曾经说过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却还是服侍殷人等等,可见他们的实力已经扩张的很厉害,西伯成为部落联盟实际的首脑,到了伐纣的时候,就调动了很多部落一起行动。文王武王两代人努力,灭商以后到了周朝的建立。周公开始反思殷的灭亡教训,思考如何建立更稳固的体制,能让周朝长久。部落联盟显然已经不行了,周公的设计就是开始用分封亲属的办法来建立稳定的管理政治体系
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大家看,就是某些人如果成为一个制度的利益获得者,很开心,可是上台以后,就要千方百计的把那个漏洞给堵住,防止别的坏人利用,往往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坏人,呵呵。
    因为这种设计思路,周公这个阶段,非常强调的是大家别忘记是一个祖宗来的,非常强调血缘关系。所以大家看诗经里面的商颂,祭神的时候娱神的成分非常多,为了让上天开心,殷人祭祀是非常舍得的,一次杀几百头牛,甚至成批的杀人祭祀,都是对上天的真诚奉献。
     殷商的祭祀目的让上天开心从而保佑自己,所以到后面非常浮夸,从生活到文学,都有这种特点,到了周颂,祭祀历代先祖的就成为主流,而且祖先的功业讲述的非常清楚。文王武王是主要的赞美对象。
     为了团结血缘分封的体制下的诸侯,其实也就是文王武王的各路子孙和功臣,周朝祭祀主要内容是恭敬先祖,通过恭敬先祖来教育分封的诸侯要遵守先祖的教诲,要守规矩。。所以,风格就是肃穆端庄,这也是孔子念念不忘,推崇备至的。。。诚,敬,恭,等等品质的源头。孝,悌,尊上,这种思想成为维护那种体制的必然选择。是适应那个时代要求的。相应的各种制度就成为必须推行的礼制,包括服饰车马居所的等级安排,祭祀使用的各种道具的等级和规模,之所以那么繁琐严格,就是要让你们明白规矩,不能乱套。这些是周公的良苦用心所在
因为这种血缘关系为主的分封制度,大家其实都是一家人。
     所以,大家看,春秋早期,很多战争,都不是赶尽杀绝的,都还有君子之风,很多战役,如果碰到国君,哪怕你抓住他,也还要行礼,很多小国被人攻破,还有复国的,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的时代,原来的血缘政治关系已经开始瓦解
大家为了利益,诸侯之间互相攻杀,已经不认什么亲戚了。臣下已经不认主子了,周天子已经成为虚名,正如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則礼乐征伐自諸侯出。。。等等一堆牢骚,已经到了孔子认为的天下无道的阶段。孔子在这样的转折关头,是希望推行的是什么政治路线呢?
    就是老先生一力推崇的周公的思想。论语里面那么多孔子称赞周公的地方,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了
    所以读论语,很多语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宜当成万世通行的教条。
孔子的政治思想对不对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想恢复周公的那一套,是已经行不通了,只能是幻想。这种情况,连当时的底层百姓都看出来了
     论语里面记载,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过夜,早晨的时候,守门人问他,从哪里来啊?子路说,从孔老师哪里来的,门人回答说:哦,是那个知道没希望(知其不可)还要去做(而为之)的人啊?
     虽然如此,孔子值得我们敬佩的品德之一也就在这里,为了理想而奋斗
人人都认为是不可为,我摸摸自己的良心,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还是要去做!
即使不能成功,也要无愧我心啊!
     这种心态,在论语里面也多处有展示,孔子的政治理念不能说成功或者是符合时代潮流,可是,围绕政治理念,生发出来的关于诚敬孝悌,修身内省等等思想,是为塑造中国人的人格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说是围绕政治理念发生出来的,大家不要惊讶,孔子设想的美好世界,就是圣君,贤臣,良民,就这三大要素构成,所以,对君主的修养要求,对贤臣的修养要求,对良民的修养要求,诚敬守信,这些塑造美好人格的思想,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造这样的大同世界而设计的。
     这个是我的理解,诸位参考,和而不同,呵呵
    孔子在当时,他的政治理想失败是必然的,中间的核心成分,被后人改造继承了。之所以能改造能继承,是因为核心思想是能为维持秩序稳定服务的。那个时代的大转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血缘分封制,转变成君王加行政内阁的中央集权模式所取代。行政内阁的名称或者内阁负责制,名称是外来的,其实中国几千年实行的制度,核心架构就是如此。借用这样的外来名称,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其实,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是最早实行内阁负责制的,齐桓公百事不问,喝酒打猎泡妞,君王的坏毛病基本全有。可是唯一一条的好处就是政务全权交给管仲负责,甚至尊称为亚父,那真是叫用之不疑。管仲作为行政团队负责人,由于得到充分授权和信任,专门搞管理。本人也是治国良才,所以,齐国迅速的强大起来。强大的表面是管仲的才能,背后是超越时代其他国家,先进的政治体制的效果。君主是天下的名义主人,就像一家之主,没有这个,天下会乱。可是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呢,君王个人是无法胜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需要专门人才进行专业分工。
     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汉代的盐铁专营权之大争论,争论结果成书就是《盐铁论》,今天还可以看到。争论的焦点,就是国家要不要进行盐铁这样战略物资的专营,进一步的核心就是怎样进行经济管理。这种情况明确的标志着专业官僚体制已经逐步确立。政府的管理职能已经专业化和专门化。中国政治体制,由秦始皇奠基的君王在上,宰相领衔的内阁负责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不是吹的,真叫雄才大略,郡县管理体制,今天不还是在用。在君王强势的时候,君王有很大的决定权,内阁负责提供方案,执行政策落实,成为君王的内参班子和执行团队。这样的情况,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洪武帝,以及清代的康雍乾三代,都是如此。有为君王加上贤臣,把内阁负责制的优势都展现出来了,造成了中国历史的几次比较顺畅运作的局面,形成了所谓的盛世,可是,在君王比较弱的时候,内阁负责制就突出了内阁首脑的地位和权威,往往能架空君王,成为实际的发号施令者。这种情况,坏的榜样,比如秦二世时期的赵高,西汉和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实际上是内阁负责制的扭曲变种,就是内阁首脑也不怎么样,体制运作就扭曲了。唐代末年也是出现了宦官和外戚专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代也是,除了开国君主有作为的时候,其他时间都是乱糟糟的宦官和外戚在折腾。清代最终居然行程了皇后的专权,更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奇葩形式。君弱臣强的时候,好的榜样很少。比如汉代的霍光,曹操,明代的张居正,往往权臣经受不了权利膨胀的刺激,活着的时候自己强势能压住,死了以后,就会被继任的君主或者另一个权臣竖为靶子,大肆攻击。在大一统的体制下,中国历史的一个重点,就是皇权跟相权之间的斗争
也是几千年乱糟糟情况的核心焦点。
      大家这个角度去读历史,就容易看清这些人当时为何这样做,目的和动机就会很清楚。
      我们现在有条件进行一个纵深大视野的观察,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当然,历史的进程有多方面的因素交织,角度有很多,我上面介绍的是政治体质的考察。
大家想想,今天这个时段,其实。。。是不是还是一个大boss,下面内阁负责制?呵呵,一样一样的哦 。
    所以,我们今天读论语,读孔子,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他的为政思想有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也有可取的核心精神。不能一棍子都打倒,也不能都当成金科玉律。可是我们后人简直是坐跷跷板,一会把老先生捧上天,一会踩在脚底下还嫌黏,忽忽悠悠的偏过来倒过去。老先生没变,他说的做的读刻在那里,我们呢?变过来变过去,实在是愧对老先生中庸之道的教诲。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一家之言,大家参考。

背景介绍完,后面进入具体的条目的阶段,大家就会少一些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2: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千乘之國(2)
    今天继续论语的第四句,好像是,呵呵。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因为从这一句开始,涉及到政治的部分,所以昨天从这一句,把历史的演进顺带交代了一下。这里再跟大家交代一个大。。。秘密。拿到这个钥匙,再对论语进行思考,诸位就会。。。嘁哩喀喳,很痛快了
    论语里面,处处讲的礼啊,乐啊,政啊,这些,都是搞什么的?究竟在当时,这些东西对社会的意义何在?孔老师要那么忙活的推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好,金钥匙来了。大家看,礼是思想阵地,引导人们思想统一,紧跟大方向,乐是舆论阵地,让人们都能唱一个调,社会舆论不乱套。
    刑呢?是法律武器,警告刁民别想钻空子。
    政,就是政策,大家都按照政策要求办,别把上面的经给唱歪了
    所以,礼仪刑政,是互相配套的,是周公设计的完整的执政思路和执行方案
    大家看,看起来很美,是不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就是说,这四件事目标都是一个:让老百姓和中央同心同德,这样国家就好了哦!
    所以,大家再看,我们现在是成语的一句话,礼记里面所说的:《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个。。。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指的含义是不是就明白了。    是说君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的哦。是一句夸赞的话,当然,现在也形容各种手段都用。
    好,礼乐刑政,这四者,在当时的周公的政治思想里面,是这样的一个作用,大家在读论语的时候,就要默记于心了
   礼乐的核心价值,当然在个人修养层面,孔子也是在运用的,诸位自然也能分辨出来
  
   好,金钥匙交出来了,诸位抓好,下面进入具体条目的解读思考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这一段含义很清楚,不用啰嗦。是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者是介绍政治思想。那么,重点是在哪里呢?
孔子治国思想,在论语当中很多次有论述,这段话,我们参照礼记里面孔子跟哀公的对话,可以很清晰的了解一下
敬和爱,这两者,为何能跟治理千乘之国挂上钩?治理一个千乘的大国,就这么简单吗?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曰:「敢问何谓为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大家读论语,跟读孟子,荀子,包括其他诸子,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孔子并没有其他人那么雄辩,那么咄咄逼人
孔子很有温文尔雅的态度,诸位可以细心体会一下
对哀公的为政的问题,第一部分,孔子回答是主政的人,要自己正
第二部分,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大家看,昨天介绍的周公设计的血缘基础的分封制,提倡孝亲,孔子在这里说的。。。爱人为大。思路是一脉相承
然后孔子一路引导,最后的结论是。。。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我们再看这: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是不是爱人为大一样的思路,也正是。。。爱与敬,其政之本的具体运用而已。
   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没忽悠我们,他的思想,核心价值观,是一贯的,用他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贯穿起来。
   孔子所说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正是周朝,血缘关系维系起来发展起来的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思想要求。
    从社会的意义来说,就是博施济众这样的氏族管理的思路。当然爱人指爱自己部族和联盟的人。
     在那个大转折的时代,孔子的为政思想是重新突出用传统的氏族政治方式,制度层面看,落后吗?道德层面看,先进吗?
    这第一层,治理一千辆车的大国,具体的执行政策,孔子说了,背后的道理,冬雪爸说了,呵呵,正是敬爱思想的具体运用
     我们再看看论语里面,很著名的一句话,被后人,尤其是近代人批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号称是反动保守的孔子思想的典型。。。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的这一句,被董仲舒改头换面,就从此变的黑乎乎了无法漂白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君是君,臣好好当臣,父子亲顺,就是这些了
    齐景公呢?一拍大腿,艾玛,老孔,你说的太好了(善哉)
    假如君臣父子这些都乱套了(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NND,我还怎么混饭吃(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虽然有粮食,我还能吃着吗?)
呵呵,齐景公这么一个货色。。。在当时的国君里面算好的了。孔子还能有什么指望呢?其实这种国君很有点搞笑
     这个齐景公也是很有点搞笑的故事,晏子就是他的手下,也很多故事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看出,孔子本意,是强调了政治秩序中每个个体应该承担的使命。
在什么角色上就完成角色的使命。
     再看孔子的这段话,也是被后人批的够呛的一句,就能明白孔子的真实所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大家看,是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贯思路
就是大家都做好自己的本分,担当好自己的角色
不在那个位置,别折腾那个事情。如果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情况,是什么问题?
就是要搞情况,就是有想法啊,这怎么可以呢?孔老师是很不喜欢这破坏秩序的行为的
大家不安其位就乱套了,另外一个呢?
论语里面孔老师也说了,你们如果这样干,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也!
后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这句话,发挥出来的版本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还有近几年流行的。。。屁股决定脑袋!位子决定思路!
呵呵,孔子看到,真是要哭笑不得了!
这帮不肖子孙,净干没出息的事情
总之,孔子强调的是规范,是秩序
社会整体的稳定,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绝对的自由,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秩序的维护。
孔子的政治思想,确实是周公礼制的简单维护者,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维护血缘政治体系,儿提倡的,尊亲,敬上,孝悌,诚信,等等,这些具体的德行,集中起来,就是仁。。。是人的高级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2016-01-20

昨天讲的是。。。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这一句
介绍了敬事,爱人,以及敬,爱,这种执政理念的来源和时代背景。

然后,通过论语里面其他篇章内容的串讲,明白了敬、爱在哪个时代所起的作用
目的是为了维护君臣父子这种核心秩序,大家各安其位,不能乱套
就。。。敬事爱人。。。的精神,今天来看,落后吗?在今天叫什么?

所谓爱岗敬业,心系百姓是也!
我们比孔子先进了吗?几千年前老夫子的殷殷期盼,我们的执政者做到了没?
今天我们继续看看,怎么样才算敬事?
是做事过程中的态度好吗?来办事的人跟你吵闹你面带微笑?有人投诉你你不生气?

如果这个是比较浅的层次,那么什么才算真正的敬事?
我们再看关于为政的孔门师徒的对话,看看这样是不是算敬事?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如果这段文字,我来做一篇采访
胡言社论语专栏记者冬雪爸:
在跟全国优秀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行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执政思想研究课题组组长,政府津贴获得者

孔丘先生的交流过程中,冬雪爸被孔先生的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深深的震撼了。
孔老师的弟子子路向我们介绍说
老师要求我们在执政的时候,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之)
任劳任怨(劳之)
我们更进一步的请示老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吗?

老师教育我们说,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倦)!
如果管理员不禁言,这里应该爆发出持续十分钟的掌声。。。
子张同学接着说,没错,是这样的,孔老师一直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孔老师对我说:对于执政,要勤于政事不懈怠(居之無倦)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行之以忠)。
多么感人!这正是孔老师光辉的敬事而信思想在落实当中的具体要求啊!

孔老师这不是在为诸侯进行政治思想引导,而是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进行的思想引导啊!
孔老师一心为国家为民族培养的是栋梁之才啊!

记者问孔老师,您有这么好的执政思想,为何不直接从政呢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或谓。。。就是有人对孔子说,这也是跟记者一样爱八卦的货
孔老师回答的非常巧妙,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孔老师说:《书》里面说啊,孝啊,只有孝,能有爱于兄弟,作用于施政。这就是政治,还有什么是为政?
记者理解,孔老师是说,他孜孜不倦的推行孝的教育,就是从政
天下一家亲。。。诸侯本是一家人啊,孝的教育就是尊亲啊,大家都这样,社会怎么能乱呢?

诸侯朋友们,当你们为几块地准备抄家伙的时候,请先看看家谱,大家都是亲戚嘛!
诸位读者,孔老师以孝为政的思想,跟古之政治,爱人为大真是一脉相承,渊源深厚啊。
记者被这样的爱深深的感动了。诸侯朋友们,让我们在孔老师的感召下,携起手来,让世界充满爱!

从孔老师对子贡子张两个弟子的教诲,我们可以看出孔老师的教育是多么出色,可以说得上是桃李满天下
当我们请孔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时,孔老师谦虚的说: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我默默的思考探索,对待学习从不厌倦,教育孩子不知疲惫,这些我还做的很不好啊!

记者向孔老师请教,在孔老师心目中,执政者的榜样是什么样的?
孔老师沉思片刻,回答到: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孔老师说:崇高啊!舜禹的有天下,不是为自己啊,也不是追求来的!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孔老师继续说到,作为君主的尧!伟大啊,崇高啊!只有尧能效仿天的伟大!广博无垠,百姓不知道如何赞美他!

他的成功是那么崇高,礼乐法度是那么光辉灿烂!
记者请孔老师介绍一下榜样的具体事迹,孔老师说: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禹啊,我是没什么话说了(吾无间然矣)。自己的饮食不讲究,可是祭祀祖先却很丰盛!(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自己穿的很差,可是行礼的衣服却很华美!(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自己住的地方很低矮破败,却把关乎百姓的农田水利做好(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禹啊,我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孔老师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
禹作为领导人,心中时时惦记着百姓,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为私利,不贪图享乐,一心为公
这样的领导人,才是执政者的榜样啊!
记者想对诸侯朋友说,请认真对照禹的行为,自己好好的检查反省一下
记者强烈呼吁减税,增加劳动者退休保障,减免医疗费用,降低住房成本。拜托诸位诸侯了!同意的在文章后面跟帖啊!
以上是胡言社论语专栏记者冬雪爸的报道!谢谢诸位!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呵呵,谢谢诸位
今天的用个轻松的手法,来跟诸位介绍
诸位慢慢吃,慢慢看吧

论语,包括其他合适的典籍,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都是可以前后贯穿起来看,会更通透

我就是串起来然后稍微庸俗化一点。。。哦呵呵,这样比一句一句的注解更容易接受,经典也是可以很好玩的

不过,很郑重的声明,虽然表现手法不一样,可是,解读的内容绝对没有歪曲,是认真的注释,字句的含义没歪曲的
苏Nicole妈0906G
这个很适合和孩子分享,还能角色扮演,正面理解全面吸收
桂迅雷爸0710B
和现代用语比对,和今天的语境串连起来讲,这点好!容易理解。
慧慧的花园
精彩,要是听完冬雪爸的课,我也成有知识的人啦,嘻嘻

粤-言妈0411男+1012男
南师的论语别裁,喜马拉雅有一个叫心清369的播客,已经录到季氏第十六了,录播得挺不错,大家有时间有可能听听
也可以听听
我最近做家务时,一直在听这个
南老的传统文化讲解,是有优点的,我在看他的书的时候,有一个办法,把专门批判南老的书也都对照起来看,所得会不一样
桂迅雷爸0710B
批判南老的书冬雪爸推荐一下?

-冬雪爸0802
董子竹的系列都是,金刚经,论语,孟子,他都专门批过
张中行也专门写文章批过,在他的选集里面
讲论语的书,朱熹的是肯定要看的,他是主要的问题汇总,清末王先谦的诸子集成,有这一套就够了,各家注解都在里面
然后看一些离经叛道的几个人的,所谓反面意见的,我看的是王夫之的系列,李贽的系列
古人的论语,侧重道德层面,天理人欲一堆,不是很好看
今人的,钱穆,杨树达,等等,侧重历史背景和文化,逐渐好起来了,南老的可以看看,当参考书
今人的,钱穆,杨树达,等等,侧重历史背景和文化,逐渐好起来了,南老的可以看看,当参考书
然后是杨伯峻,李泽厚,还有一堆新儒家的,各个角度的解读,各有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2: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
2016-01-21
     前两天,把为政的内容做了一个初步介绍,主要是敬事,爱人的渊源和作用。
   第一层的含义,基本都穿上了,下面,看第二层的含义。
我们用: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这句话做纲领,围绕着进行串讲。
第二层,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观念,节约物力人力而爱护百姓。委派百姓任务要根据时令安排。好像是很平常的,应该就这样的。至于敬事而信,慎重恭敬地对待事物,讲究诚信,不是应该的吗!问题是这个是孔子在几千年前在那种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时代提出的论述。经过这么几千年的沉淀,我们视为平常
可是,大家再深思一下,似乎是应该而寻常的事情和道理,实现了没?是孔子太先进呢,还是我们太不争气而落后了呢?孔子的目标和要求高吗?
第三层,敬事而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三句话全是针对领导者的!
我们再看看论语,后续文章里面有什么。。。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鲁国的权臣,季康子跟孔子的几次为政的对话,看看孔夫子对执政者的批评和要求。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孔子回答说:所谓政事,就是正啊!你以身作则为正,百官百姓谁敢不正!这口气,简直是指着鼻子训斥这个季康子老兄。今天的俗话是说,你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
同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假如身正行正,从政这种事情算什么?如果其身不正,还谈什么正人?
正是正人先正己!作为领导艺术,这道理实在是非常深刻的。
大家深思,在那样的时代,孔子把眼光盯在执政者的身上,处处强调为政者要敬,信,爱民,身正。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不是四个大字:执政为民!
虽然核心目标孔夫子是为了维护那个统治秩序,但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客观上,起到了执政为民的效果,是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的。
是不是开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先声!
可是,提倡身正是正确的,指望身正就是幼稚的了
孔夫子的政治理想之所以处处碰壁,就是他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自身修养的提高上面,哪有手中掌握权力的人希望被监管呢?所以,没有制度看住的权力,一定出问题。这个是历史进程的必然阶段,时代的局限性使然,我们作为后人,不能用今天的法制思想去苛求孔子。
孔子有他的先进性。领导者身正不是成功的保证,君子不代表能治理好国家。反过来说,要靠外部制度管制才能如何,不正是讽刺人无自觉,必须得有外力看管,是人性的悲哀吗!
所谓法制管理,跟孔子推崇的修身正己然后正人的标准,哪一个要求更高呢?这个季康子被训了以后,有点感触,是啊是啊,孔老师,老百姓都不知道恭敬了,介个。。。怎么办?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问:要让老百姓知道恭敬,忠诚而劝勉,这个怎么才能做到?
孔老师回答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
你关心百姓,慈爱的对待他们,百姓就会效忠。举用贤人来教导不听话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老夫子真是菩萨心老婆舌也!
季康子先生想从孔老师的弟子当中选拔一些人才,跟孔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先生问,子路可以搞政治吗?孔老师回答说,子路果断,搞政治有什么问题!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那么子贡呢?子贡从政怎么样?孔老师说,子贡明白豁达,搞政治有什么问题。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先生继续问,冉有怎么样?孔老师说冉有多才多艺,搞政治小case!
其实充满了对季康子所谓政治的不屑。你们这些人搞的都是为一家私利而忙的破事,我这些学生这么好,搞你们那点算什么!
冉有后来给季氏做总管,师生的一段对话: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冉有退朝来见老师,孔子说,怎么这么迟啊!冉有回答,有政务。
孔子说,你们不过是干点事务(鸡零狗碎的破事,还谈什么政事)
如果真有政事,虽然我不具体参与,我也会知道的。很显然对这些人搞的所谓政治充满了不屑。这个季康子可是被训不止一回。我们再看看。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对盗贼问题很头疼,请教孔老师。
孔老师说:只要你不贪,就算悬赏请人家来偷,也不会有人来!
李卓吾老先生在这句话后面批了三个字:老捕快!
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眼疾手快,直接抓住贼头了!
你季康子别头疼什么盗贼,你自己贪得无厌才是百姓头疼的大盗贼!
季康子先生急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说:(NND,当老子吃素的!得立规矩了)如果杀了那些不守规矩的,让大家都知道知道规矩,怎么样?
孔子说:你为政,干嘛用杀人的办法。你要是做好人,百姓自然就会做好人
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草随风倒啊。
孔子的回答简直就是在说,你干点好事行不,你能干好事,老百姓就不会干坏事了(子欲善,而民善矣!)
我们再看,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孔子说执政者能够遵守礼制守规矩,老百姓就愿意服从你啊。正是子欲善而民善的一样思想。
这孔子处处要求领导率先垂范,今天。。。做到?
第四层,上述孔子的三句话,跟大学开篇所言:。。。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先把自己做人做好,自己身正,不令而行,为政说起来也就这么简单。先修自身,自己身正这个是根本,其他是枝叶。
一切归结到底,依旧是不用外求,事有不行,返求诸己!是不是一脉相承,一气贯通。
远古氏族血缘纽带的亲族分封制的家国,与后世大一统官僚政治体制的帝国,施政方法是不同的。
孔子身处两种制度的大转折时代,旧制度的崩溃和新制度的探索都在交替进行。各国执政者都在面临国家制度转型的重大课题,孔子的为政思想在当时,不必是最正确的。但是,根本理念,影响至今,敬事爱民,身正令行,依旧不过时,这个才是我们要学习的。诸位其思之乎!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
2016-01-22

我本来是想继续,但是觉得,寻章摘句,这样固然能与领悟,但是孔子的究竟伟大在哪里,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的人数,会陷入琐碎的认识中。所以,就昨天讲到的内容,我继续推进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孔子东奔西走,究竟是忙的什么,我们学论语,能不能把自己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考察。
传统的注释,基本都是围绕字句和含义,对孔子认识的高度是不够的。
今天我就把自己对孔子的认识,和我对论语思考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下,诸位参考。这样对后面的论语和其他经典的学习,会很有帮助,我们有条件进行一次纵贯历史的考察,是一个幸事。
就从昨天的为政的话题继续深入。
当时诸侯国都处在一个混乱的时期,权臣当政,甚至权臣的家臣当政,论语里面记载的,对孔子牛哄哄指手画脚的阳虎,就是奴大欺主的典型。前面介绍的齐景公跟孔子的对答历史背景我们介绍一下,可以看出当时的混乱状况。当时鲁国的“三桓”,就是三家权臣,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联手驱逐了国君鲁昭公,其实都是叔叔伯伯这种关系。但是哪里管的了亲戚这种事情,亲爹亲哥哥亲儿子都可以杀的。
不过几次著名的杀哥哥杀亲戚的,还都是挺牛的,齐桓公,唐太宗,永乐帝,这几个都挺牛。昭公被迫流亡到了齐国。孔子也来齐国,是避乱同时找机会。
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国际闻名的大学者了。于是发生了上面介绍的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对话。齐景公呢,当时的处境也很不不太平。在他前面的庄公被权臣崔杼杀了,其后,齐国内乱,崔氏、庆氏轮番登场互相残杀。孔子来的时候,齐国国政被国氏、高氏、陈氏等几个大的家族掌控。
看着鲁昭公被“三桓”驱逐避难到齐国,齐景公物伤其类啊。因此是由衷赞同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虽然比较没出息,担心没饭吃而不是想办法反抗一下,但是,齐景公本人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可是谁知道是不是韬光养晦,遁迹求全的做法呢?毕竟每天都担心脑袋呢。虽然是国君,也很可悲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到处大声疾呼要维持礼制,恢复秩序。客观的说,这种要求是积极的,是对局势稳定有帮助的。政治上,是恢复周公设计的制度,是孔子对国家出路的思考和取舍。他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的设计,历史证明是错的。治国的药方不对,那么,孔子的伟大在哪里?
在政治思想之外,他强调的是重新塑造孝悌仁义的人格。处处强调的是自我反省,关照内心不自欺,诚敬等等。孔子对孝悌仁义等思想的推广,是救人心!
这个药方是治人心的良药。即使他的救人心的药方,当时不能速效,配伍复杂不容易配,煎熬方法比较难不容易做好。
可是,我们今天站在千年之后,应该明白,这个是针对万世人心的药方啊!
他是救人心!不让我们沉沦!他的做法实在是太久远的目标!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放眼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先人能当得起这个称号!只有少数几个先人,能为自己的民族,甚至是全人类,指引心灵和人性,人格构建的蓝图和路径。当时的人看不透,今天的我们,所谓的受过教育的现代人,再看看孔子对人性塑造的一些要求,如果还不幡然醒悟,我们还是没看透!
孔门弟子里,真正看透孔子的心的是颜回。他是把孔子的思想和价值放在天地和万世来衡量的,不是在当时的某地某事上来看的。孔子揣着这救世救人心的菩萨心肠,毕生奔走。即使当时无法施展,也不放弃,用教育的方法传递自己的信念。万世师表不是说他教育的方法和成绩。如果说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那顶多是高级教师,教育家,万世师表,乃是说他删定诗书,整理文献,推行教育的崇高目标,是为了挽回混乱的人心。
他,高标忠孝仁义的价值,时时处处引导学生不自欺,内省不外求,重塑优秀人格!这样的人,称圣人也不为过!这样的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从人性和人心的角度,从这样的境界去思考教育,包括我们家长自己,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重视小孩的人格塑造?
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我们的孩子,乃至民族,是不是会有点不一样?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的理解,再看孔子的似乎迂腐的做法,就会肃然起敬。
他笨吗?作为那样国际知名的博学的学者,三百年后的司马迁还称赞他说:六艺折衷于夫子,他的学问当时无人能比。为什么他不走捷径,搞一些手段当时就见效的,比如打仗。几个国君一问他怎么打仗,他就说自己没听说过,调头走人,他真不会吗?
他的学生冉有,樊迟带兵战胜一直比鲁国强大的齐国,告诉季康子说是跟自己老师学的。他的弟子子夏在孔子去世后,教的学生在战国初期都大名鼎鼎,包括军事家吴起!孔子真不会打仗吗?
为何一直推行他心目中的看似迂阔那套?我们大家想想!
如果我们读论语,不能从孔子学说对中华民族万世的功效和贡献来思考,就一直在具体的事物处理层面跟先圣对话。字斟句酌的学习格言,不能从整体上认识孔子的价值,实在是损失太大!
我说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人格塑造的万世贡献,基本大家都认同,毕竟是几千年的主流,否认不了。但是,也一定有人会嗤之以鼻,那么好,为何后世被打倒,必定有原因的吧!是的,有原因,我们来看看是怎么一个过程!
从孔子学说对塑造人心的角度来说,古人懂孔子的,朱熹真的算第一号!
他虽然很多曲解孔子的地方,但是,他很清楚的明白,孔子思想是治人性的,救人心的良药!所以他的集注里面,处处谈人心,谈天道人道,极力的推崇孔子,实乃千古知音!
朱熹利用孔子的思想给后世的人也开了药方。虽然是有很多问题的,可是这种心境和追求,是不是比普通学者高出很多。朱熹和他发扬的理学虽然问题多多,可是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光辉!正所谓瑕不掩瑜。后世学者可以批评他的文章学问乃至道德,却真的无法超越他的境界!
这两个人,都是把如何塑造优秀的人格,放在千秋万代的角度上去思考的。之后的中国,尤其进入明朝,朱元璋把朱熹攀上祖宗,拿朱熹的解读作为最高考试大纲,国家法定思想,再通过科举来制造听话的思想一致的奴隶的时候,孔子和朱熹就真的毁了!
从此孔子思想变成了:朱家老店出品,正统皇家之朱熹氏孔子思想!
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不得讨论,质疑有罪!
可是明朝还挺长命,几百年搞下来,一样的模子刻出来的脑子,这样的民族哪里还有活力?统治下的国人,人心道德就江河日下了。
《金瓶梅》是大宝书,为何?智者见其社会之病入膏肓!《金瓶梅》深刻的揭示了伪道学盛行之下的明末社会,人心百态!
鲁迅、郑振铎这些人推崇《金瓶梅》,是跟当时民国的社会状态密切相关的!
到了晚明,已经病入膏肓,神仙难救的时候,出了王阳明。在铁桶一般的思想桎梏当中,劈开了一条缝,透出了一线光亮。
    前面有过妈妈问我对王阳明心学的看法。他的心学,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打破了被伪道学和假孔子压制的思想牢笼,呼唤人们重返内心,重新内省,要求致良知。同时,真正的抓住孔子学说核心价值,不自欺不外求!心即理!
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就是李贽,把伪道学批的体无完肤,对孔子的理解真是深刻的前无古人。在所有古人注释的孔子的书里面,他是头一号清醒的。在所有古人注释的孔子的书里面,他是头一号清醒的。可是,这样离经叛道的人,注定行不通,最终被抓起来关在监狱里面整死了。很快就满清铁骑踏破河山,更落后的统治者,更加保守,更加专制。更加残酷的思想压制,文字狱,四库全书,搞的全部国人都不用思想。脑子里只要有一种。。。正牌皇家孔子思想就够了
所以,明朝还能出四大名著的三部,还有戏剧,还有点科技文化萌芽,到满清。。。除了红楼梦,什么都没了。
剑桥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统计,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平均每年一项世界级的科技发现或者发明
可是,整个清朝,只有一项,还是留洋回来的詹天佑发明的,就是火车车厢的自动挂钩。直到国破家亡,外侮连连,国人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被歪曲,被利用的儒家思想,于是,被利用的孔子。。。被彻底推倒了!
民国到现代,就不要说了,我们一直。。。用各种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可是,基本就没听说过如何塑造我们的人性和人格,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知道了来龙去脉,就明白是孔子错了,还是谁错了?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小孩读经典,我要说:是,要读!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读?对成人来说,如果我们支离破碎的就句解句,知道字词的含义。基本上是入宝山而空回了!
我对孔子的认识就是如上,我对孔子的五体投地的佩服,诸位不必赞叹,呵呵,参考而已
我认为孔子做圣人是当之无愧的,虽然他自己从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吧
谢谢诸位,今天就到这里。
我的所谓纵贯历史的考察,和所谓的高度,都是一家之言。。诸位自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二)
2016-01-25
诸位好,寒流肆虐,都挺住了没?中午多吃点,出门扛得住。今天是继续分享:可以学文的内容,还是继续:为政的内容。大家想听哪一段,我就先了结一个线头。没意见,我就继续为政的部分吧。《论语》里面,为政的内容是一个大头,其他包括仁义礼学,这几个主题基本算是《论语》的全部内容了。
《为政》的部分,我们是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从这一句开始,把敬爱跟政治的关系做了介绍,然后是三句话都是对执政者的要求,讲了执政者的身正令行等内容。通过一篇采访报道,把孔子对执政者的具体要求和期盼都介绍了一下,然后把季康子的挨训的情况给大家做了介绍。基本上把那一句讲完了。我们继续下面的内容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很有名的一句成语。
八佾,就是舞蹈队的表演是八八六十四的人跳,这个是国君才能享用的等级。孔子评价季氏说,八佾这种君主才能享用的舞蹈等级,你们居然在家里也玩起来了。传统解读是:这个要是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可是另外一个解读更有道理:你们这样敢干,还有什么不敢干!传统的解读,把...忍,基本上都解读成忍耐,这个跟: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是一样的错误理解。这里的忍,是指狠心。虽然孔子凶巴巴的吼两声,可是改变不了什么!孔子维护的礼制,在那个时代已经崩坏了。孔子想复礼,实在是开历史的倒车,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在当时,政治思想是迂腐的。子贡所以会说他:何其迂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在祭祀完的时候,居然唱起了《雍》这首诗。孔子说:诗里面说的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肃穆雍容。这样的诗句描写,跟你们三家的祭祀有毛关系?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太过分了吧!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冒出个大问题,中国人形容一个政策好,就说是:德政。只是这个德政什么标准呢?好像也从来没明确过。似乎对老百姓有好处就是德政。孔夫子说:政治管理就要以德,就像北极星,在那不动而众星拱卫。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为政以德。德是什么?第二,为政如北极星,在那不动,那么为政是有为还是无为?这个儒道的思想是相通的吗?第二个问题我们就不在这里纠缠,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为政以德的问题,我们在《论语》里面,可以看看,答案是不是就在这当中?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哀公问有若:哎呀,收成不好,国库不足,钱不够用啊,怎么办?(得想法搞点钱哦)。有若一拍大腿说:干脆用彻的税法收税吧!彻,是指税法,简单的说是十取其一。哀公眼睛都直了:(喂,你二啊!糊涂了吧!)我收百分之二十的税还不够呢,怎么可以用彻法呢。有若慢悠悠的说:哦,百姓如果富足,你还愁什么?百姓如果没有,你怎么会有?潜台词就是说,你不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你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哀公和有若的这个对话,就像老财主和阿凡提的对话,很搞笑。不知道哀公怎么下台的。大家看,核心思想是不是节用爱民,为政以德!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样做,就说德政啊。为政以德有什么好处呢?老夫子既然推行德政,这好处的说明白啊。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老师说:用政策来管理领导,用刑罚来规范,民众只求免于刑而心中并无耻辱的感觉。用德行来管理领导,用礼制来管理和规范,民众有耻辱感而且从内心认同。完蛋,从这句话就知道,孔夫子的行不通也!
    为什么?德政的好处,统治者不是直接获得利益啊。国库没有马上暴富,军队没有马上强大,老百姓有没有羞耻心有个毛线关系啊!我自己都没有,不一样过的很爽啊!不知羞耻脸皮厚点不是少很多烦恼!所以,孔夫子,你的为政以德来的太慢,不够刺激。哪个老板会接受涅?李泽厚大师说,孔子的思想仍然是习惯法:德,礼,而非行政法:刑,政的倾向。
儒家更重视内心的身心统一,知行合一。中国的政教合一的起源。而几千年的思想继承,也造成了中国人对行政法和社会规范法的缺失。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人人都能用内心的提升来完善自我,外在是社会规范当然是不需要。可现实世界没有那么美好,因此,外在的社会规范如果缺失,而内心德行的指导又不完善的时候,问题就很多了。就像今天!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现在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忽视的是真实的内心,古今对照,实为一体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千古名言,民无信不立,今天也是。不用多翻译了,为政者,不取信于民,无法长久!这样的思想,真的是流传千古也应该啊!
关于民无信不立,最典型的案例。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就是商鞅变法的第一道命令:有谁能把木头抗走到东门,有赏。老百姓抗走了,果然得到了赏金。再后面发布的命令,老百姓就不迟疑了,说话算数的,老百姓信你,这样的执政事事可成!民无信不立,法家用的最好。很多学者说儒法本是一家,一重德治,一重法制。二者平衡就完美了。这个是千古难题。
    孔门弟子后来纷纷走上领导岗位,孔子在他们具体指正的方法指导上,即使今天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第十三》13.17)孔子对子夏的告诫,欲速则不达,已经成格言。做事的规划和步骤,非常重要,想一步登天,多半会一跌到底。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跟“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含义。除恶勿尽...直到近代的痛打落水狗…这个脉络真是有趣。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篇第十三》13.2)仲弓为季氏总管,请教孔子如何做事,这里说做事而不说为政,大家看到后面就明白了。孔子说,先要注意培养干部,用人不能看小过失,要举用贤才。仲弓就问:我怎么知道谁是贤才而用呢?孔老师说:举荐你知道的,即使你不知道,(可是你有这样的用心)别人难道会舍弃不来吗?这里的重点是:赦小过。人无完人,用其长。人才难得。为政首在选人。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雍也篇第六》6.14)孔老师问,你得到什么贤才了吗?子游说,有一个澹台灭明的,走路走大路不抄近道,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房间来。今天的世界,有什么事情是不抄近道的吗?希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所以近道上塞满了人,大道都不走了。可叹!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奉行,就能让国家兴旺起来的。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孔子回答说:不能对言语有这么高的期盼啊!有人说:为君难啊,为臣不容易!如果您知道为君难(可以戒惧谨慎)这样差不多就是一言可以兴邦了!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篇第十三》13.15)孔子说...有人说,我当国君也没什么乐趣,就是我说的话没人敢违背!如果是好话而人们不违背,那也挺好!如果是坏话人们也不违背,那就差不多要一言丧邦了!
诸位,孔子说了这么多,有没有一言奉行,可以兴身,兴家,兴事业的呢?诸位思考一下吧。
最后给大家一段非常重要的知耻的内容,诸位参考。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译一下这段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算作士?”孔子说:“自己言行要有羞耻心,出去到各处做事,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算作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亲们都称赞他友爱。”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算数,办事一定坚决果敢,尽管是一个浅薄固执的小人物,也可算作更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又问:“现在那些掌权的怎么样?”孔子说:“唉!气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好,翻译出来了,是传统的解释,基本都是这样的。
斗筲,这两个字前面聊天的时候说的过,是计量工具。一个是中原地区的用...斗,一个是楚国的用...筲,很显然是竹子做的。这个词出现在山东人孔子的语言里,可见当时交往的频繁。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传统解读,大家看到了
翻译是说不辱,就是很好的完成。可是,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不使君命有辱,或者是不辱没君主委派的任务。
行己有耻,和不辱君命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这句话的一个绝妙的注解,是孟子说的,我们看看。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太重要啊!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羞耻之心对他们是没什么用的。自己不如别人而不觉得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所有,孔子的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就是指...如果你是一个...士,在执行君主委派的任务的时候,不能搞投机取巧,阴谋诡计。这样的行为,就辱没了君主委派给你的使命,辱没了对你的信任。这样,我们大家就能看清楚士的羞耻之心跟不辱君命之间的关系。
羞耻之心,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点,实际上还是反躬自省产生的一种情感。孔子不怎么讲,孟子是发挥的比较多,诸位有兴趣可以看看。
    关于耻,是个大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山装的四个口袋,是代表:礼义廉耻。蒋介石特别推崇,号称:国之四维。那么,这礼义廉耻的出处,给大家介绍一下。《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治国有礼,则上下有节,所谓不会僭越等级。有义,就不会投机钻营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有耻,就不会顺从邪妄的人干坏事,因为知道那样干丢人。
管仲认为,治国用此四维,国可守, 民可治。所以,“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一套被民国的国民党继承了,先不说他们做到没有。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认可,从而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我们,不能谈了。
我们再看,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不是说好的品德吗,怎么在这里是硁硁然小人了?我们看看《论语》里面这段对话,就明白孔子所指。明白孔子用什么标准评价确定小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路说,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自己做了国君,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召忽为公子纠死了,管仲却是不死,不够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把诸侯召集开会,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都不是靠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才是仁!这才是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同学也不同意,说管仲怎么能算仁者,齐桓公杀了哥哥公子纠,管仲不能追随,还给齐桓公做宰相!孔子说,管仲帮助齐桓公,做诸侯的老大,匡扶天下安定局面,老百姓至今还受这个安定局面的恩惠。没有管仲,你我都是披头散发,衣襟左开成野人了!他这样的行为岂能用小百姓那样的守小信而忘大义,为了追随公子纠而自杀在沟边路边的行为来衡量。
    管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跟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钱要分,赔钱不管,有好处总是多要一点。打仗总是冲锋在后面,逃跑在前面。所以,在没成名之前,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只有鲍叔牙知道,管仲是治国良才,他惜身保命,是为了将来为天下人出力。所以,鲍叔牙无论管仲怎么占便宜,没有半句怨言。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这鲍叔牙实在是慧眼识人,了不起,不容易做到。  
     这里的所谓...硁硁然小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李泽厚大师说的。孔子的儒家,在处理仁义道德的时候,是从大处着眼的。是一个...经(原则性)和权(灵活性)之间的大问题。孔子的着眼点,经(原则性),显然是在天下的,从天下苍生福祉的角度理解孔子的仁义概念,才是抓住了根本。子贡子路这些学生,包括后世很多儒者,是没明白轻重利弊的权衡标准的。所以,如果是从自身的修养角度谈言必行,行必果,是可以的。在孔子眼里,这是作为一个...士,最低标准了,是小信小义。孔子的仁义,用是否对天下苍生有利来衡量,这才是大仁大义!
我们虽然达不到孔子的高度,可是,再不明白老夫子在苦口婆心讲的究竟是什么,那就白读了。
诸位,我们就在这里结束关于孔子为政的思考吧。诸位参考。能有一言醒己,就是大收获了。
    谢谢诸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第一(八)
2016-01-26
诸位好,都暖和起来了吧。这几天估计诸位都忙着年底腐败聚会,分田分地真忙。我就继续跟大家分享论语,当回论语财主,给大家分点。
昨天把为政的线头讲完了,今天继续前面留下的一个...则以学文的线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从这句话入手的,我们明白了孔门教育的要点和次第,德行先于技术,行动先于语言,先学做人再学技术。那天慧慧妈说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没有德行的人有了技术,那就正好干坏事。所以,社会的种种乱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德行的教育出了大问题。也介绍了学文,文是什么?不是文章,而是各种能把内在美好品质展示出来的各种形式,都是文,比如打球跳舞唱歌画画,这些都是文。
我们今天,继续看看,文和质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怎么一个做法。孔夫子大慈大悲,没有抛下问题不管我们,实在是感谢老人家,就看我们能不能做到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很有名的一句话,文质彬彬的成语。我用比较不怎么样的白话翻译一下。“质胜文则野”是说:本质展现,本色出演,不加修饰,就会比较粗野,不好看!“文胜质则史”是说,全是外在花架子没有内在真功夫,就是浮夸,虚浮。只有把优秀本色加上相应的外在美化,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比如前面讲的浪子燕青,没有一身摔跤相扑的好功夫,能把大汉直掼下台。纹的一身花绣,上台脱衣,只有被人笑而已。
这里的彬彬怎么理解?文质彬彬是不是那种文弱的样子?推荐明代智旭大师的说法:由有树根,使茎枝花叶皆是一团生机,彬彬者,生机焕彩也!文质相配的君子,神采焕然,令人钦敬!是充满生机,神采焕发的样子。大家看到有文有质的人,内里优秀,外在美好,正是生机焕发哦。
关于孔老师的文质彬彬的说法,棘子成同学有点不屑一顾,站起来说...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棘子成同学说:君子嘛,本质最重要,本质好也就够了啊,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文)干嘛?孔老师的高徒,大师兄子贡站起来反驳了。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同学反驳说:哎呦我去!小棘同学这样认为君子啊?过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哦(驷不及舌,马都没你舌头跑得快)。
有文必有质(有外在必有内在),有质必有文(有内在也必有外在)。二者何尝能分开啊,离文求质,离质求文,都是不可能的。就像老虎豹子和犬羊,去了外表的毛,皮都一样。文质相依,质是通过文来展示的,离了文,质也没法分别。内在的实质必有外在的表现与之相呼应。仪式不等于礼,但是没有仪式,礼也表达不出。
关于文和质的关系问题,我们民族已经吃了大亏。大家都知道在民国时期,曾经发生过的反对“吃人的礼教”的运动。鲁子(鲁迅夫子)写的狂人日记,祥林嫂,等等,都是批评这个吃人的制度。固然,礼成为礼教,到成为吃人的礼教,这当中有非打到不可的内容,可是,我们...不但打倒了吃人的部分,连养人的部分也一并扫除丢掉了。
我们民族,自己的礼仪承载的东西,全部抛弃,跟洋大人从头学起。作揖变握手,向父母下跪磕头都取消,祭祖仪式都不要,连衣服样式也都换。外在的礼变了,大家想想...我们内在的质是不是也变了。抛弃了传统的礼,照搬了西方的礼,可是我们的质呢?礼(外在的文)之不存,质(内在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些)也完蛋!
今天的中国人,全是西方的一套社交礼仪,包括衣冠制度,从外表看,除了黄皮肤黑头发,我们是中国人吗?我们实际上抛弃的自己的礼,也抛弃了那个礼承载的内容...
我们可以说自己是跟西方有本质不同的,我们的精神文明是不一样的,可是,怎么看出来的呢?今天的我们,把老祖宗肃穆端庄优雅的礼(正如虎豹的美丽花纹)抛弃了。剩下的所谓质(内心的庄恭敬诚,哪里能看出来?)跟那些粗俗无趣的(同样褪了毛的狗皮羊皮)有什么区别?
我们周边的国家,日本,朝鲜,越南,韩国,尼泊尔,蒙古,泰国...等等,扳着指头数下去,哪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承载...从服饰到礼仪,从个体行为,到民族习俗。各个都有自己的留存,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只有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特色为特色了。今天的我们,回头再看看孔子的说法,再看看子贡的说法,真该惭愧的钻到地下去了!
今天我把孔子的另外一句话介绍给大家,庶几可以稍微安慰一下我们自己。就是不要再把传统文化丢掉了,这个再丢掉,我们就完蛋了。群里的诸位麻麻,都是火种,要有点民族的使命感,坚持努力吧。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7.17《述而篇第七》)
介绍给大家的就是这句话,为何?今天的我们,不读诗书,则内里无美质,外在也无礼,就更是无文(雅言)了。正是李贽老先生所言:不读诗书,开口便俗!诸位麻麻,多带小朋友读诗书,不能俗啊。诸位某些细节如果不明白,可以百度一下词句的翻译。
我们如果内在有美质,外在有美形,很好,该注意什么?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8.11《泰伯篇第八》)孔老师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干和才华,但是骄傲而且自以为是,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骄,吝,乃一切美德的最大敌人。一辈子都要戒之。这是第一条,是德行修养的天条,骄傲,自满,完了。
第二条,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7《雍也篇第六》)博学于文,大家现在明白,文不单纯是文字文章,而是包括文章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些。博学于文,可以在外在的美化上有很多好形式好办法,前面说的,通了哪一种技术都是好的。但是,约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约束,就是不能为美而美。
还是上面子贡说的,文,质,不能背离。这句话,用今天的来比方,就是要有中心思想,行动要围绕中心思想!我们看很多高大上的晚会,舞蹈华丽,歌声高亢,就是乐不起来...往往华丽丽的展示手段层出不穷,喧宾夺主,不知道为什么服务!空洞而无实质的美,没用啊。
今天也快一个小时了,谢谢诸位就到这里,我们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是老天爷给的使命,要坚持。后面会讲到,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很自信,我们的文化曾经融化了多少外来文明和民族。
法门万千,唯信可入,借用佛家用语,道理是一样的。引导小孩,包括自己,方法太多,兴趣是第一老师。关于白话的问题,已经改不了了,有一段文字给大家看一下,增加一点趣味性吧。
“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之中,有一位北大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
刘半农采访章太炎时,就问其对白话文的见解如何。
章太炎说:你们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做标准?
刘半农侃侃而谈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
章太炎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
章太炎就以质问的口吻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呆着无词以对。
章师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现在的国语,严格地说来,含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刘半农更呆住了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应付。
章太炎又说:“如果汉人要用汉音,我也可以背诵一段汉代音韵的文字。”刘半农已听得呆若木鸡,这一问他倒振作起来,便说:“现在哪里有人用汉音来说话?”他说得好像振振有词的模样。
章太炎说:“现在的高丽话,主要语是汉音,加上了唐朝的唐音、朝鲜的土话和外来话,即是今日的高丽话。还有日本话,主要的中国字,称为汉字,即是汉音,其余的联缀词,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国外来语,就成为现在的日本。日本人的发音,各处不同,以东京为正宗,汉音也最准。各道各县的发音,连东京人也听不懂,这是你刘半农先生不研究《小学》,不研究《音训》,不曾研究过《说文》,所以你听了我的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刘半农面有赧色,无词以对。
章太炎又说:“我知道你曾经在北方的报纸上,征求过‘国骂’的字句及各地方骂人的话。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学校中,在课堂上讲出许多骂你老母的地方话。所以后来你就不敢再做这件工作,现在我来骂几句给你听。接着就说汉代的骂人话,是×××出于何书,唐朝骂人的话,是×××出于何书,直说到上海人、宁波人,以及广东人的三字经,完全骂出来。刘半农同来的人就出来向章师作揖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好,这个掌故就是这些。
所以,大家看白话文,是...没文化的文字,我们改不了,也就多认识点古文长点知识吧。这刘半农也是倒霉,送上门给章太炎拐弯抹角的骂了半天,呵呵。
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中国人的文字和语言不统一,分散的时候,就是一个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时候,比如春秋战国。语言文字统一以后,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局面,几千年下来。到清末的白话文兴起,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的一场大分裂。文言文这种统一的文字语言形式被打破了,于是中国又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了。等到文言文彻底消失,白话文和现代简化字终于稳固的时候,中国又凝聚起来了,就是大陆的新中国。可是台湾还是繁体字,大陆是简体字,所以,还没有完全统一。可见,文字语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虽然分裂统一不由文字语言起,但是,国运文运,绝对相关。文言文繁体字,稳固了中国几千年,功不可没,简化字,衷心拜托它能起到繁体字那样的作用,凝聚民族和文化共识。简化字如果能承载起这样的历史重任,那是利在千秋,国运还有期盼,如果承载不起,繁体字或者新繁体字就一定会卷土重来。
下面是迅雷爸引用网上
某学堂张老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一个学生说道。
“你的一些才艺专长,有些可能我还不知道,你有没有生气?”张老师问道。
    “没有。”他坚定的回答。
    “君子呀!”张老师边说边向他做一个抱拳状。大家都笑了。“你们在学堂,学的东西特别多,成绩也很好,但很多人都还不了解,你们生气不?”大家都摇头。
“所以你们都是君子!”学生们愕然,觉得这“君子”也太好当了。
“如果这就是君子的标准的话,好像就太容易的。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君子了。可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修为境界,并不是这么容易的。”
另一个学生又起来说:“我帮助了别人,但不是为了得到一种名誉,所以就算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这就是君子。”
   “今天早上你帮大家把地板拖了一遍。大家都不知道。也没见你生气。那你就是君子了。按照你的标准,君子好像也不难当吧?另外,你说的话里面的前提,文中并没有,算不算‘望文生义’呢?”
  大家好像明白了自己的说法有问题。但又不知道究竟该怎么理解。教室里一下子非常安静。
停了一会,张老师又问刚才那个同学:“你父母在开车的时候,碰到一些人开车不讲交通规则,有意乱超乱闯,会不会很生气?甚至骂上两句?”
    他回忆了一下:“好像,爸爸有时会生气。妈妈没有生气。”
   “那你妈妈可以称得上是君子。爸爸嘛,还不够孔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
    大家好像有点明白了。一个学生恍然大悟一般:“我知道了!‘人不知’的意思,是别人表现不好,不懂事或者不了解知识或者道理。而不是不了解我。”
“是的。”张老师欣慰的说:“干嘛别人一定就得了解你?那你也太自恋了吧。孔子才不会那么自恋,也不会那么虚伪。孔子怎么说自己的——‘如丧家犬尔’。可见,孔子是一个活得很真实,不在乎面子,只关注事实的人。所以,这句话肯定说的不是自己。”
   张老师继续说,“你们回忆一下,当你们的父母和以前的老师在教育你们的时候,如果你们不明白学不会,他们会不会生气?”
   “总是发很大的火。”许多学生都说。
“那么,在这一点上,他们就不是君子。你们想一想,刚才有好几个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没有答对。我有没有生气,然后对你们大发雷霆,‘你们怎么这么笨!读了这么长时间还什么都不会,简直气死我了。’相反,我只是很平静的告诉你们,应该怎么做,包括需要怎么处罚你们都是很平静的给你们讲清楚。那么,在这一点上,我是不是比你们的父母和一些老师要做的好一些,更符合君子的标准一些呢?”
   “那肯定了。”学生们齐声回答。
“其实我开车看人乱开也会生气骂两句的,所以我还是当不成君子。这就是“知易行难”。嘴上知道很容易,当人们往往做不到身上,需要人随时注意。”
“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别人没有智能,或者不了解一些东西,即便影响到了自己,给自己造成了不便甚至损失,但是依然不生气不怨恨,这也是君子的一项标准。其实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为外界所干扰和影响。因为我们经常会被情绪所左右,在情绪当中我们无法做出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只有控制情绪,才可以如君子一般临事不慌,临危不乱。”
    大家终于明白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非常高兴。
嗯,大家真是好学上进。看了诸位的疑惑,主要问题其实是两个:1,人不知(己)而不愠,究竟人不知的后面有没有己。2,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知道,还是智慧。
第一个问题看全句,就明白人不知后面是有己还是没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这个可以要求别人,也可以要求自己,是否能由此产生悦,则是自己才知道的体会。别人学而时习之是否悦,与你无关,你无从知道,这个悦,是自己的体会,才是深刻的。
第二,有朋自远方来,很显然,主体是自己,朋友从远方来。所以,到后面这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跟前面的悦,乐,注重内心的体验是一样的,依旧是强调自身修养,应该自己不愠,才是君子。所以,人不知,或者人不智,最终,都是自己不愠。所以,人不知或者人不智后面,是我不愠,是含着一个我在内的。
那么,究竟是人不知,还是人不智?我们来看,我不愠,这个境界是什么?我的喜乐,我的德行,是求证于我自身,提升于我自身的,我不愠,是注重我自身的修养。所以,核心价值,是别人不智,不聪明,犯错误,我不生气吗?如果是,人不智,我不愠,这个是修养,但是,是不是境界很好的修养,是不是君子的修养?孔子的教育,时刻强调内省,反观,注重对自己内心的提升,所以,个人认为,更好的境界,不是别人犯错误我不生气,而是,我不断的提升自己,别人不理解,不认可,没关系。自己的进境,君子的德行,与日俱增,不需要靠别人的了解来得到认可。
这样,是,人不知,我不愠,因为我的得道在心里,不在别人的嘴里,不在别人的是否认可。就像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悦,和乐,是我自己的体会,人不知又如何?如果是人不智,而我不愠,不是不好,个人认为,跟前面侧重的内心体验,是偏离了。所以,我取:人不知我,我不愠。所以,中国的语言,老夫子的话,是需要懂点脑筋,呵呵。诸位参考。
在地铁里,想起来一句话,正好是下午讨论的人不知而不愠的绝佳注脚。
李白的诗:古来圣贤皆寂寞。正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之所以圣贤寂寞,一个是知音难求,一个是心事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人不知我而不愠,正是前面说过的,耐得住寂寞。
那个老师说,孔子没那么自恋,这个角度是太初级了,孔子自然没那么自恋,可是,自恋和耐得住寂寞,这境界之间...另外,人不智,犯错误,我不生气,和人不知我不愠,寂寞圣贤之志,也相去悬殊了。通读论语,我还是相信孔子的寂寞圣贤之心,呵呵。
一家之言,诸位拍砖
思思妈:
论语作为统治工具和统治者学习用具,在具体学习上,会有区别吗?我知道冬雪爸你不认可论语被这么用,不过确实用了很多年,也是一些政治家族的家传之学。
冬雪爸:
《论语》,宋代的宰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确实是统治者的法宝之一。朱元璋,用孔子,却不用孟子,对同是儒家的老孟赶出孔庙,不允许孟子陪祭,是说明孔子思想里面,很多符合统治者的心思的。
《论语》本身包含了政治层面的作用和个人修养层面的作用。所以,统治者当成治国法宝,智者当成人性塑造的法宝。也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呵呵,跟我们今天学论语一样的。我们知道了孔子政治思想的落后,学论语侧重修身而已。
@思思妈关于论语的被统治者改造利用,是个大问题,是政治思想史的范畴,说来话长...我们扯不起啊。用戏词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诸位猜,上半部,下半部,还是前半部,后半部,左半部还是右半部
冬雪爸:【"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出自《中庸》)(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邹枚路传》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轨(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第一(九)
2016-01-27
诸位好,都开饭了吧?继续今天的《《论语》》分享,关于质和文的问题。孔老师告诫我们,君子即使如周公你们牛,假如骄傲自满,也没什么可观的了。另外就是文为质服务,而不能空洞,二者背离就出问题。我们继续下面的孔老师的教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是贤臣,子贡有此问。子贡问老师,孔文子为何称呼他叫…文?孔子回答说:(孔文子)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所以,叫...文。
我们仔细看一下,什么叫敏?《论语》里面还有,“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第四》4.24),君子是少说话而勤勉于做;“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篇第一》1.14),勤勉于事务而慎重发表意见。“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12.1)颜回说自己:回虽然不够勤勉,但是一定按照这句话的指示去努力。所以,敏而好学,是指勤勉而且好学。不是聪明...大家注意一下。
什么是下问?下可以理解为地位身份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深入的问,就是没懂的事情继续问下去。不会不懂装懂。两种理解都通。《论语》里面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子如太庙,每事问。(《八佾篇第三》3.5)孔子到太庙里面,每件事都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耻下问,不耻深入的学习的。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已经成为成语的一句话,谁能真正做到?当领导的耻于下问固然不必说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几个肯低声下气的去请教别人?孔子说,因为这样,所以封他为文也!
再看: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先问篇第十四》14.19)公叔文子的臣子僎,与文子共同升任了,孔子听说以后,说,这个是真的叫文。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大家能看出来了,孔子所推崇的文,所谓的外在的美,不是装样子的,是要做出来的。不是静态的给别人看,而是动态的做到。所谓说出一丈,不如行出一尺!说的好听,不如做的漂亮!你真的是文质彬彬吗?看你说话做事,看你接人待物,看你处世行动!
孔子...怎么有这么丰富深刻的思想,实在是无法不佩服。
我前面说自己对孔子的仰慕,好像捧的有点高,可是,孔子的弟子们,无论跟老师吵过架的,被老师骂过的,把孔子比为天一样的。我们其实还没完全的理解孔子,努力吧。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第十五》15.17)孔老师说:君子以义为本质,以礼的规矩行事,以谦逊的态度表达出来,守诚信的来完成,这样的人,君子啊!
大家看到没,质以外的是什么?行事以礼,态度谦逊,言行有信,这些美化品质,都是文。所以,诸位家长,我们教育小朋友,别把技能当成文,优良品德一样是美好的文,甚至比技能更重要。技能一个是谋生手段,一个是质的修炼和展示窗口。诸位家长,要关注技能提升背后,质的成长和积累是不是相应。
孔老师讲了这么多,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2《述而篇第七》)孔老师说,礼仪文献什么的,我跟别人也差不多,还不一定比别人强。努力躬身践行所学,我还没有什么体会啊!第一,孔老师谦虚的品行。第二,还是强调实践。知行合一,才能说你真的学会了。做到才能证明,光知道是没用的!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孔老师一方面在私德上,自身的评价,是谦逊的。可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他的态度,我们再看看。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第九》9.5)这也是著名的篇章,孔子在陈蔡之间奔波,拜访诸侯,寻找机会的时候,发生很多次危险。畏于匡,就是其中一次比较严重的。我们翻译一下:孔子被拘于匡这个地方,形势很危险,他说:文王死了,周的文化不是还在这世上吗!老天如果要灭了这样的文化,文王死后的人就再也没办法看到了。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果老天还不想要灭了这文王传下来的文化,匡人又能把我如何?
孔子实际上坚信,这样的关乎人心和世界的道德文章,不是一小部分人能阻碍的,能消灭的。这样的表述,包含强烈的使命感,何等令人敬佩!孔子在这里所表述的,正是以自己为文王的道德文章的传承人自命。
所谓:当仁不让,正是这种精神。所谓铁肩担道义者,正是孔子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数动荡,可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血脉何曾断灭!即使在今天,不也在复兴当中乎!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哪句格言,不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就在于这种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胸怀。我们再出去,跟别人交流,说的传统文化,说到《论语》等等,不要觉得自己浅,不能说,不好意思。文化传承,就在每一个人的涓涓细流当中。
学《论语》,学修身治家格言,有进步,非常好,学到孔子的胸襟和担当,更好,诸位努力。在这里,结束关于文的讲解!
谢谢诸位,今天就到这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孝(一)
2016-01-28
今天讲《《论语》》里面的一个大问题--孝。
我们现代人,估计很多人关心这个,老龄化社会,我们自己也会感受到,需要关注一下。关于孝的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个大问题。今天也是,影响中国人几千年,太深刻。我们先要明白一下,孔子时代,他推崇的孝,是包括了什么内容?
我们看看《礼记》里面说的:曾子曰...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大家看,这孝的内容:第一个,自身修养是必须的,居处要庄重不轻浮,否则就是不孝;剩下的四条,全是跟国家社会相关。“事君不忠,非孝也;面对公事不敬,非孝也;对朋友不信,非孝也;到了战阵之前不勇敢,非孝也。为国捐躯是大孝”。所以,大家明白,孔子时代,孝的概念不但是子女和父母之间,更注重的是“事君,事公,为国,为友”,实际上,是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的一个大纲领。
我们再看...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礼记》)曾先生说:孝,竖起来充满天地,铺开来覆盖四海,推行起来可以延续后世无穷尽。然后是哪个时期非常罕见的排比句,增强气势...东西南北四海皆准...简直弥纶天地了。这个样子如果不是真理,估计也差不多吧,大家想想是不是呢?
好,大帽子我们掀开以后,再看《论语》里面的具体句子,视线就会好一点。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11)
好,《论语》里面谈到孝的,这一句估计被骂的最多了。也是大部分同学都很疑惑的一句,尤其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什么意思?父之道...父亲一直干坏事,自己还死不悔改继续干三年?还是父亲留下来的什么事情,三年不能改变?
诸位觉得是怎么理解?大家说说看?注意看整句,不能断章取义。我把曾子说的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19.18)曾子说,我听夫子夸赞孟庄子,孟庄子的孝行,其他别人都可能做到,但是他不变更父亲安排的人事,不改变父亲制定的政策,是难能可贵的。这一句,正是上面三年一句的绝好注脚。
所以,我们再看孔子的原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所以,我们前面看了大帽子,就知道了,孝的层次,分个体层面和政治层面。在孔子那个时代,往往是不可分的,诸侯的儿子继承了位子,所谓的孝,很重要的就是继承先父遗志,如何如何。所以,那个背景下,个体的孝和政治层面的孝,就是一致的。
我们,今天看孔子的“三年”这一句,不能再把政治层面的混进来。
那么,从个体层面来说,怎么看三年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前面讲过的一句“...道千乘之國...”如何如何。大家看,这里的道,是领导,引导的含义。“無改於父之道”,是一样的用法,就是父亲的引导、指导。
孔老师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这个人的志向和寄托。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干什么。如果三年,都没有违背父亲对他的指导教诲,那才是真正的孝啊!核心含义就是,父亲如果不在了,没有人管你了,你的行为会怎么样?会不会懈怠?如果三年了,你都按照父亲的期望继续努力,没有违背父亲的教诲,遵循父亲的遗志,这样才可以是孝!好,那么大家说,哎呦,就坚持三年啊,三年以后,可以不管了吗?呵呵,所以,大家别忘记,三的用法,代表多。意思就是,父亲去世,你一直不会忘记父亲对你的期望和教导,牢记在心去努力。没有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小孩成材,诸位,别说去世,即使还活着,父母在和不在一个样,能做到这样的小孩,多吗?能认真遵循父母的教导,贯彻执行的,多吗?真有这样的,能执行父母教导80~90%的,也就成才了,你们说是不是?如果你对父母的教诲...阳奉阴违,那算什么孝呢?
这里,“三年”这句,孔子强调的重点,核心还是在诚,反躬自省而无咎,不自欺也!
大家能领会到这里,也反省一下自己,从小到大,认真的执行了父母的教诲的事情,多吗?有点难受吧,内疚吧?孔老师不是给我们道德训词,是引导我们反观内省。诸位,如果自己的小孩,能遵循你的教诲,将来有一天分别,你会很踏实的含笑而去吧...否则呢?你到老还为小孩在担忧,这样的小孩,算是孝吗?
现在回答“要是父亲的政策于民不利,也不能改么”这个问题,父亲的遗愿,政治层面的,对国际不利的。可是,对自己的儿子来说,他设计的安排,一定是对维护家族利益有好处的。所以,政治层面的对国家和老百姓是否有利,在那个时代,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诸侯和大夫,首要考虑本家族的利益。我们就不能用...党员的标准苛求古人了。
第一句,就分享到这里,诸位参考。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2.6)
字面翻译第一种:只让父母担忧自己的身体,潜台词是其他事情自己都做的很好。这个...让父母担忧自己的身体,也还是不孝啊,说具体点,身体也不应该让父母担忧才对啊。
这一段,参考一下《礼记》的内容: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 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大家看,父母生病的时候,古人对子女要求:不张罗打扮,走路不跑,说话不懒散,不弹琴唱歌,不大吃大喝,喝酒不能喝到脸红脖子粗。笑的不能癫狂,发火不能骂人,直到父母身体好了,才能恢复从前的样子。
这些规定琐碎吗?意义何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实际上,正是子女以父母之疾病而忧心忡忡的才会如此。有上面那些表现,正式内心真正为父母的疾病担忧才会有。没心没肺的呢,该吃吃该喝喝。所以,这句的一个解读,就是子女时刻惦记父母的身体健康是孝。
我们把这一句跟着读一下: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论语》4.21)父母的年龄一定要放在心上,喜的是父母寿增长,恐惧的是父母逐渐老去,跟我们相处的日子会越来越少了!孔老师没讲大道理,都是一点一滴的真实情感才会有这样的思想。
孝,个体层面来说,和父母相处,不就是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做出来的吗?
我们看看古人认为的孝的标准。
我们再看《礼记》里面曾子的话: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上面迅雷爸说的那个...不孝有三,呵呵,正好对应,我们后面会谈到。我们分别看看,什么是大孝尊亲?还是曾子所说: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君子所谓的孝,应该是国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真是幸福啊,有这么个好儿子!这样才算是孝。所以,大家看,大孝尊亲,是为父母祖宗增光添彩!是什么?是荣誉。古人常说的光宗耀祖,迂腐吗?你我有光宗耀祖的心思和能力吗?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在孝的要求方面,古人最高的要求是为父母争光,大家看,这个要求如何?我们今天呢?有多少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要为家族争光,为国争光?能把自己的饭碗顾好,有个不错的小窝,不给父母添麻烦,就是做的不错了。是我们更不争气了吗?从李光耀的名字看,他父母的期盼,他是真做到光宗耀祖了,名副其实,呵呵。
我们再看其次弗辱是什么要求。这个情况,曾子的学生乐正子说,我听老师曾子说,曾子老师听孔夫子说: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挺长的,我们翻译一下: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所以走路不敢抄捷径,过河坐船而不敢冒险游过去,是不敢把父母赐予的宝贵身体随便对待哦!一说话不敢忘父母,所以恶言不出口,这样别人气愤的言语也就不会返到我身上。这样做,我就没有给自己招来耻辱,没有让父母蒙羞,这样才算是孝了!这个就是其次弗辱了。
我们看最低标准,能养...所谓衣食无忧就是能养,不让父母冻着,饿着。
我们看看这些标准,这些应该算是优良传统吧?真的觉得,好像我们是不是把老祖宗的教诲都忘光了啊!自从打倒孔家店以后,这些就没人教给过我们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这几条孝的事情,什么时候教过?我们做父母,自己再不做好,不教好,背后不发凉吗?
今天的“孝”的分享,就到这里,诸位参考。
谢谢大家,明天继续。
补充一个小故事:
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锄地切断了瓜秧,用棍子打他。曾子被打的晕了过去,醒来以后,问父亲,有没有累着,然后爬回去弹琴,以示自己没事。
这个事情,众人称赞曾子的孝顺,孔子怎么说呢?孔子痛骂曾子,说他蠢,如果。。。父亲把你打死了,父亲就犯法。你因为自己所谓的孝行,父亲暴怒要打你不逃走,让父亲背上残暴的恶名,算什么孝?第二,你是父亲的儿子,也是国家的儿子,你的身体,是父亲给的,可是也是要为国家出力的,你这样让父亲损毁身体,是成就小孝,而忘记大孝。孔子的责备,曾参不敢回一句话。
所以乐乐妈你的这个问题(冬雪爸对现在的父母,那些不太好的父母,新闻里不少那种报道的。怎么看?虽然那些不称职的父母,他们也不想那个样子,但是,做子女的,在其身边就已经危险,还要尽孝吗?另外,很多父母自身心理问题多多,制造痛苦给孩子,等。我们怎么看待他们。),在今天的阶段,我们应该用社会的制度和法律规范父母的行为,这方面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做的很好,对未成年儿童的保护很重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完善救助制度,让这些受不到良好引导,没有关爱的小孩,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可以避风遮雨,心灵得到慰藉。最最后,是真的要推广父母课堂,让更多没学过如何教育的父母,明白问题,改正问题,根本的,还是全民教育的问题。而我们国家,目前,在这几方面,都做的非常不到位,很多事情让人揪心。我们。。。行有余力,努力完成社会责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孝(二)
2016-01-29
诸位好,我今天继续出来走两步,看能把大家忽悠瘸不。
上回书说到,大孝有三...标准我们都看到了。
今天我们继续看看,大孝子曾子对自己怎么评价的。“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这一句,大家看,有大孝子名声的曾子,自认为自己只能算能养的,只是做到了最基本的。公明仪请教曾子,您这样算孝吧?曾子说:哎,低调低调,不能这么嚷嚷。君子所为的孝啊...所谓:先意承志,就是说想父母所想,把事情做在前面,最关键的是:谕父母于道,传统翻译是说,引导父母用道理。这个翻译...是比较木的,没把孝的思想贯穿起来考察。我们对照上面大孝的标准,尊亲。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谕者,晓谕天下之谕。用正确的方式让父母的名声显耀。思路跟大孝有三是一脉相承的。曾子说自己只做到了养的标准而已,做到最初级,还差远了。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人无完人,都会有错,面对父母的错误的时候,怎么办?孔子说:事父母几谏,如果父母有错,谏,就是谏言相劝。可是,几是什么?什么叫几谏?诸位能想到不。现在不做禁言,是希望大家能在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一下。
A想不到。难道是基本的规劝?
还不是。诸位再努力,不禁言,大家就有各种答案,互相会有借鉴。
B:没有,少谏。
呵呵,父母有错误,别废话少啰嗦?
C:用别的方式……哈哈。
几,见机而行之机也!
D:我在瞎想。父母基本上为了维护权威,不听劝的……反正我父母是…
对父母的错误,不要以为自己对了,就不择时间地点场合,言语不敬冒犯父母,要考虑父母的接受和面子。是要就合适的机会,对父母相劝的。
E:见机啊,明白了。
如果父母没反应过来,不听你(见志不从),怎么办?做子女的就恭敬的态度,随他们吧(不违),哦哦,好吧好吧,应声而已。父母指挥错了,你觉得你的办法好,可是他们不听,哎呦,就顺着他们,按照他们要求干。费点事算什么呢(劳而不怨)?只要老同志开心就好!有麻烦或者烂摊子,自己再慢慢收拾就是。当然,别抬杠,说父母让你杀人放火也从吗?那就肯定不是爹妈了。
F:其实我觉得父母很多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很多理念都是错误的。
G:劝是没有多大用的,因为根深蒂固的理念很难接受儿女的劝。
人无完人,都会有错,关键是怎么处理?尤其是子女和父母这种特殊的关系。
H:我勇敢回答问题,也是冒了风险啊…
核心,还是子女的恭敬心。这样的一家人,子女是真的恭顺,父母会很舒心吧。我们能做到不?
I:不容易。争取!!!!!
扪心自问,我在这方面,也做的很差,对父母的错误,自认为自己对,常常不择场合地点,尤其年轻的时候。
J:爱父母之心,天下儿女一样的。但我觉得孝,并不一定事事顺从。
好,上面的一句,跟下面这一句,连起来看看。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段话,基本上说出了孝的核心。就是要由衷的爱敬。能让父母衣食无忧,不是孝,是养而已。现在社会,除了很特别的情况,父母基本上都可以衣食无忧,最核心的需求还是精神层面的。诸位思考参照。
K:我说句大不敬的话,昨晚也讲孝,论语中很多讲孝的地方可能是我曲解了,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就该弃之了。
还有这一句,也需要放在一起读。没有不敬,就是需要交流讨论。这个真是各有思考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又是一句名言,色难,脸色难看,那究竟是谁的脸色难看?父母?小孩自己?跟下文看,弟子服其劳等等,应该是说子女面色温顺比较难。有事弟子服其劳,就是做事什么的不难,难的是想到能为父母长辈做点事情,愉快的去做。
我们这一代人的长辈,大部分经历过文革,思想是经历过很复杂的历史阶段,不容易改变,我们也需要吸取他们在教育方面的缺失。他们在教育方面,是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不能重复他们的错误。这个是我们面对他们的错误的时候,需要认真反省对照的。
L:就拿孔融让犁,我就教导我儿子你要先满足你自己的基础上你可以分享。不过,长辈也是纠结很久才可能开口请我们做什么事的,应该愉快的做。孩子自己内心得丰盈。
关于这些传统孝道故事,尤其24孝里面,很多糟粕。可是,24孝这些是后人恶搞的故事,大家需要睁大眼睛。我带小孩学经典,孝经这些是不在考虑之内的。我们继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出游必须有明确的去处。这几乎是名言。核心意义不在于是不是有明确的去处,而是让父母安心!让父母为你担心,核心还是敬,这个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礼记》里面说: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 父母老了,如果出门不能轻易改变目的地,防止父母有事情找不到你。约好的回来时间不能过时而让父母担心,跟上面一个含义。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子路说,我听夫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哀有余。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
大家看,孔夫子绝对是一贯的。更重视和强调的是内心的诚敬的态度,内心的真实情感比外在的形式重要的多。如果表面功夫做足,里面空洞无情,甚至是一塌糊涂,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怎么折腾就都是扯淡。
说到这里,孔子对于很多问题的一贯,大家应该有很深刻的理解了,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能做到内省不疚,则神明都钦佩你。更进一步,你自己就神明了
谢谢大家,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大家讨论的很好,呵呵,希望更多的人一起讨论思考。今天这个砖头是不是比较沉重,把大家平静的小心情都搅乱了,呵呵。如果学了论语,能对照反省自己,你就真学到了,那就恭喜你,快得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孝(三)

2016-02-01

周末之前,跟大家讨论到孝的问题,诸位都有很多的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无论怎样,最终的目标,是自己心安?还是委屈自己让大家心安?时代不同了,个人的取舍肯定不同。
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是自己心安,是尽本分,让尽量多的人心安,是进一步的。。。情!
今天继续看看关于这方面的孔老师的一些论述。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问题,很久都没有答案,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
叶公认为正直的人(直躬者),父亲偷羊(攘羊)儿子检举(證之),这个是正直。大家看,这个是大义灭亲吗?孔子怎么说呢?
父子互相帮忙隐瞒(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这个样的话,正直就已经在里面了。孔子鼓励偷羊还互相隐瞒?这个太夸张了吧。
我们看看故事的背景,大家参考一下。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
楚国有一个正直的人,父亲偷羊,他揭发了。长官要杀了父亲,这个人说杀我吧,替父亲死(请代之)。
在临刑的时候,这个人说:我老爸偷羊而我检举揭发,这个是诚信吧。父亲面临刑罚而我主动出来代替,这个算孝吧。
我这样正直又孝顺的人,如果被杀,楚国还有谁可以免死?楚王听说以后,就赦免了这个人。
孔子听说这个案例,说:真奇怪啊,正直的人所谓的守信用,是用父亲的恶名换来的啊!
大家思考一下,如何理解孔子与叶公二者之间对父子相互检举,还是相互隐瞒这样处理的差别。
建议这个问题把禁言打开,我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认识孔子的做法。
儿子检举父亲,叶公认为是好的,儿子父亲互相隐瞒,孔子认为是更好的。
恩,大家看看孔子的做法,这个父子会是什么关系,那个叶公赞成的做法,那个父子将来是什么关系。
同时,互相隐瞒,这个父子将来在族群当中是什么名声和情况,那个检举的儿子将来在族群当中是什么情况?
诸位,个人认为,孔子的做法,是在那种特殊的或者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他宁取人情,而不取所谓正直的名声。
父母的错误,家庭其他成员的错误,孔子推崇的是:情,这个是他认为最后的底线。
如果是叶公推崇的那个儿子那样。。。无情,家庭成员就是形同陌路,互相防范,这个所谓家庭,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总之,这个聚讼纷纭的一句话,孔子取人情为社会稳固的最终底线,而不是法律,好吗?不好吗?
诸位其思之乎!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中国人重情重礼而不重法,是在那个农耕文明的时代。在今天的时代,情,理,法,如何进行新的架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我们每个人的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的选择,都是推动转变的一步,对还是错?估计要百年之后的后人评说。
我们继续。
上次一个麻麻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什么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
原话是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无后为大后面跟的话,后人都抛弃了,就读前面半句,这个是谁干的呢?
汉代赵岐,他在写的《十三经注》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个赵师傅,一手好活,剥了孟子。
其实,赵的含义,也未必是不生小孩就是大问题,他的含义是跟孟子一样的,当然也可能不一样,反正已经后人就这么地了。
我们看看孟子的原意是怎么样的: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
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告但与告了没多大区别。
传说的历史背景是尧吧女儿嫁给舜,可是舜的父母对他很不好,舜就没告诉父母这件事情,怕有问题。
孟子替舜做的辩解,就是说舜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传说中是:父亲瞽瞍顽、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尽孝道以供养瞽瞍,瞽瞍与象为浚井涂廪之谋,欲以杀舜。
这个故事前面介绍过了,舜的父亲弟弟要把舜推井里淹死,在粮仓里面防火烧死。
这个其实是父权制逐步确立的过程当中,氏族内部在财产继承和分割上斗争的反应。
大家就知道了,儒家根本不提你有没有小孩,呵呵,估计是后人为了娶小老婆拉的借口。
今天这个借口再也用不上了,所以,不提无后,直接小二小三,也不遮掩了。
论语里面,还有一个借题发挥的孝,我们看完,孝的问题基本就讲完了,剩下几句无关痛痒的就先放下了。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请教孔夫子什么是孝。孔老师没头没脑的说了两字:无违。
然后呢?没然后,掉脸走了。
学生樊迟今天是值班司机,孔子就对樊迟说,这个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无违。
呵呵,果然,樊迟这个学生也是摸不着头脑,老师,啥意思?没听你说过啊!
孔子说:生,以礼的规定服侍,死,以礼的规定埋葬。以礼的要求祭祀。
原来这个孟懿子是鲁国三家专权的权臣,经常僭越礼制。孔子的这个回答,实际上是偷梁换柱。
偷换概念拐弯批评的回答。孟懿子问的是个体的孝,孔老师却把政治层面的孝给他套上了。
用违背礼制的小鞭子抽了这孟懿子一下,樊迟给老师当司机,孔子就干脆借樊迟之口把话挑明了。
孔子的这个偷梁换柱的言论技巧,被孟子学到家了。
孟子开篇第一段,非常有名的一段。我们拐个弯看一眼。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见到梁惠王,大王说:老先生,您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不远千里而来,必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啊。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老孟呢,来了。哎呦大王,。何必谈利呢,忒俗!我只有仁义带给您啦。。。
您说,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大夫们说:对我家有什么利益?老百姓说:对我自己有什么利益。。。
这样的话,上下之间互相夺利,国家就很危险了啊。。。
好,梁惠王问的乃是你老孟有什么治国良策,利于我国发展。这老孟偷梁换柱,把利于。。。之利 改成利益之利。
劈头盖脸把梁惠王噎了一顿。后面跟着吧啦吧啦了半天,强力推销自己的仁义大补丸!
这个梁惠王在孟子的书里面,一直被老孟噎来噎去,老孟利用自己控制的舆论阵地编排人家。
利用在野党的地位攻击执政党党首,跟孔老师比起来,很明显不厚道啊。
他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代。家庭条件比较好。
所以,孟母有条件给他换了三次学区房。
我们。。。今天,即使自己的小孩是孟子的苗子,也换不起学区房啊,还三次!学区房扼杀了多少小孟子哦!
这个问题古人都看不出来吗?嘿嘿,人家看出来,不像我们这样不恭敬的直接说。
朱熹在孟子集注里面说:王所言利,盖富国强兵之类。
你看,他是明白梁惠王问富国强兵之策,人家是很婉转的点出来,没有直接批评老孟。
因为老孟的仁义大补丸还是朱熹喜欢的。
大家读论语和读孟子,能很清晰的感觉到,孔子多是非常实际的言语,就事论事,朴实低调。不搞这些开坛十里香的花招。孟子这个时期的,就非常多的华丽丽的长篇大论。非常雄辩了。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诸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2-02

诸位好,都开饭了吧?
李老师的课转播完了,我继续跟大家吹牛。
昨天几个麻麻在群里感叹,教育投入啊,资源的不均衡等等。
提醒大家一下,大家记得孟母为啥换学区房?
孟母是不让小朋友跟卖肉的学吆喝,不跟治丧的学吹吹打打,实际上,是提供一个很好的熏陶的环境,诸位,什么学校都有好的,也有差的,不是花钱多的学校就是好的。就像学而思,也不是适应每一个小朋友去上的。诸位别把钱的投入,潜意识里面跟成绩挂钩哦。。。
家长只要不把花钱跟成绩或者成长潜意识里面有这样的期盼,就对了。
今天我们看看孔子的关于礼的部分的内容。
关于学的内容,我们后面会再谈,这部分教育理念,是值得深入探讨一下的
有句老话,叫:和为贵。中国人喜欢这个状态,大家一团和气,别互相搞,可惜往往做不到。
我们看看和为贵是怎么来的: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前面,是有:礼之用,原来,是礼的最终目标,是:和为贵。
我们先看,什么是礼?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孔老师说的再明白不过了,礼,治理事物用的,所谓规矩是也!君子面对事物,必然有处理的规矩。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治理国家没有礼(规则),就像盲人走路没有引路的相人,茫然无措不知往哪里走。又像长夜当中在暗室里面找东西,没有烛光怎么行?
礼的本质,在政治层面的,大家看到了,就是处理事务的依据和规则。实际上,礼法不分,礼制即是法制,这个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是孔子推崇的制度。
那么,我们再看师生问答,阐述的礼的内容:
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
孔子对子张说,你以为把场面搞起来,升降酬酢周旋的样子才是礼吗?
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龠,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
你以为把道具摆起来,鼓乐齐鸣才是乐吗?
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核心要点来了,儒家被人诟病的,晏子批评孔子,说孔子推行的礼法,太繁琐,累世不能搞明白。大家看,真的是这样吗?孔老师说:所言必践,言行一致就是礼。所行而众人皆喜就是乐!君子就是用这个来南面而立,让天下太平而不乱套的。
正是论语里面孔子的感叹,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孔子感叹:礼啊礼啊,是玉帛这些东西吗?乐啊乐啊,是钟鼓这些东西吗?
  对于政治层面来说的礼,和礼的核心要求,孔子说明白了。下面就是礼的价值所在,究竟好在哪里?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和为贵。大家看,好处说了,怎么理解。
又是一个大问题,老长一段,我们简单看一下吧。不然不明白礼。。。和的是什么?
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凡眾之動得其宜。」
不能展开了,呵呵,整个礼记就是讲这些的,太多。
对家族,朝廷,生产生活(田猎),军事等等,都能“得其宜”,达到最顺畅的状态!
这个就是礼的用处。
归结一下就是:故天下內和而家理。。。故外和而國治。就是内和家,外和国,和的标准就是。。。家顺,国治!
所以,大家再看,和为贵,就是能把生活和社会各方面顺畅的运作,这个就是:和。
所谓小大由之,小到和睦家庭,大到治理国家,哪一个也离不开礼制,礼为代表的社会规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能:安上治民!
先王传下来的道啊,就是这个最棒!大事小情都得依礼。也有不行的时候。什么时候呢?就是为了达到和的目的而进行和,而不用礼的规矩来实行,这样的话,也就不行了。
所谓: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不以礼做事,会怎么样?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孔老师说:虽然恭敬可是不依礼而行就会很累,谨慎而不依礼而行就会畏缩不前,勇敢而不依礼而行就是乱来,正直却不依礼而行就会不顺。
君子,要对亲族用情深厚,老百姓就会走向仁,老友故旧不遗弃,老百姓就不会人情味淡薄。
大家看,哪怕你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恭,慎,勇,直,这些都是好的,可是没有礼的依据,处处行不通。
人成为社会群体中机械的一份子,互相之间没有以前大家吃完饭窜门聊天的亲密感。在高度竞争,高度紧张的社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加强人情味的建设,对于缓解社会压力,缓和矛盾,是否有点借鉴意义。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微信,QQ的出现就是必然,其实是满足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需求,是对社会稳定的有益补充。
我支持QQ和微信,呵呵。
个人觉得。大家所不能放下的事情,必然有相应的需求支撑,不要简单的批评时间碎片化,那个是个人的时间规划问题。
同时,大家再考虑,如果有更富有人情味的网络社区,肯定会有更多的需求。线下社区建设也是一样,花果山的诸位,可以认真考虑一下。
最后给大家一个有趣的民俗问题:群里有苏州昆山一带的麻麻,你们都知道奥灶面,是怎么来的吗?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王孙贾问:与其向尊贵的“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那么尊贵的“灶(王爷)”来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很干脆,别扯了,获罪于天,什么祈祷都白费。孔子认为违背天道,给谁烧香都没用。
这句话含义,就是今天的:阎王好见小鬼难搪。
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卫灵公还是比较尊重他,但是一直也不用孔子。这个王孙贾就敲打孔子,你整天跟我们领导混,不把我们这些小官放在眼里啊。你老孔得跟我们多走动走动啊,是不是也到我们这里拜问拜问。孔子却不理会他。
现在苏州昆山一带流传的奥灶面。是不是春秋时期给神上供的遗存?以前估计供馒头包子,后来换面条了,呵呵。
说白了就是孔老师不尿王孙贾那壶,瞧不起这个家伙。
奥灶面。。。流传已久啊,大家可以查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二)
2016/02/03


昨天讲到奥灶面,大家过年的时候争取搞上一碗。
好的,今天我们看看儒家眼中,君臣之礼,贫富之礼等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这里孔子的观点何其有力。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原始儒家培养的是人才,尊崇的是道和义。
后世皇帝需要的是奴才,维护的是皇权稳定和秩序。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到宋代算是最后的怒放,所以,宋代的文化艺术,承接了前人的沉淀,是非常辉煌灿烂的。
到明代,大臣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脱裤子打屁股,父亲惩罚儿子也不过如此。到清代,臣子就已经直接自称奴才了。已经完全丧失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沦,就无可避免了。
无怪乎清末龚自珍说连整个国家连才盗都没有了。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这两句可以放在一起考察。
孔子说:周吸收了夏商两个朝代的经验教训,礼制完美文雅,我遵从周礼啊。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事情可以知道吗?
孔老师回答说:殷人继承了夏代的制度,所进行的损益可以知道,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制度,所损益也可以知道。那些继承周人之礼制的,虽然百世也可以知道。
核心含义在哪里?
第一层含义,是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推荐李泽厚大师的解读:
中国。。。氏族体制结构完备,极具韧性,难以瓦解,乃重大特点。
社会-政治发展,虽经历了父家长制,早期宗法制,体系宗法制,地域国家,专制大一统国家。门阀贵族制,世俗皇权地主制,以及近代趋向等等阶段。血缘家庭-家族作为社会细胞或支柱,却始终未变。
这就是孔子推崇的周礼,核心价值所在,主宰影响了各个方面,虽“十世可知”。
血缘家庭-家族作为社会细胞或支柱,他们的关系流转变迁,或许是中国历史特征或关键所在。
今日之中国,这个血缘家庭-家族作为社会细胞,是否已经彻底打破,像西方一样,以个体以及个体生存价值为单位呢?
今日中国的社会细胞构建,实在是涉及到这个社会的大变革,价值观,社会体系等等,我们需要认真思考。
费孝通说中国社会,是湖水里面扔一块石头,以中心为圆点,涟漪状的一圈一圈扩散开去。
西方社会,是木柴一样,一捆一捆的集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中国社会,会怎么变呢?十世可知吗?
诸位都是麻麻,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抬头看看远处的天空,会对小朋友人生的指导更有思考,更有收获。
好,第二层。
包括这一句,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连着上面几句,都是可以放一起考察的。
上面几句,都反应出一个清晰的情况,就是孔子的儒家,基本上是推崇:累积式,渐进式的改革。始终是在继承基础上再发展,是属于稳健派,说保守也可以。
我们中国历史进程当中,最大的几次变动。
商周朝到秦汉,政治架构来说,是几百年的渐进式革新。
秦汉奠基的政治体制基础,是农耕文明的历史选择,无可改变。
秦汉之后无不是渐进式的累积革新。只有。。。新中国的成立,是运用的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全盘推翻旧体制的革命。
历史的选择必然是有道理的。
只是在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今日这种所谓全新的社会,这中间怎样进行沟通和互利,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课题。
我们前面的弯路,就是认为新社会,新体制,可以不要传统儒家思想,甚至包括承载文化的汉字等等。所以,我们经历了暴风骤雨式的文化变革,差点连汉字都字母化了。
今天再回首,重读先贤的教诲,我们是不是能有点新的思考,新的启迪?
基本上,论语里面的几大主题,想明白以后,具体的字句的翻译,就不是大问题,到处都有考据专家的书,个人觉得最关键的,是能领会精神,而不陷入字句当中。
不过,我也不是看透的,还在思考当中,呵呵,我整天吹的,诸位只能参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这一句,字面意思不难,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的在那,祭祀鬼神,就像鬼神真的在那。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没有那样的体会)就像没参加一样。
第一层,这一句,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问题。就是祭祀祖先为何在中国会这么持久有生命力?家族的延续繁演会那么重要?
还是李泽厚大师的解读,我非常佩服,推荐给大家:
中华文明的老祖宗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过去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有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构成一个既在世间又超越世间的整体世界!每个个体都是生命链条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过去和未来世界的节点。自己就是在跟过去和未来的沟通渠道之中。这种世界观,人神一个世界的构建实在是厉害。
正是孔子推崇的,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等一系列表述的核心含义。
正是在孔子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祭祀祖先,是构建了一个人神共在的一个世界,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神来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从来没有一种宗教能占据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信各种教,都是功利目的很重,烧香什么的,都是想花小钱办大事的,呵呵。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没有神权至上,都是现实当中的俗人在干事,皇上什么的,有点祥瑞而已,都没一个皇上被封为什么神,或者是某个神封了哪个皇上。
中国人,注重现实世界的精神,孔子奠基下来的。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这两句放在一起读,是可以看出孔子坚持和不坚持的情况,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孔子说,古礼,用麻布做帽子。现在用丝做,是节俭,这个我跟随大家的选择。
过去在堂下行礼是礼节,现在都在堂上行礼了,是傲慢。
虽然大家都在堂上拜,我还是坚持在堂下行礼。
子贡想免掉每月初一祭祀要杀的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那个羊,我珍惜那个礼啊。大家看,孔子对触及核心情感的事情,是坚持的。对具体的外在形式并不坚持。他更注重的是人心的情的培养,重内在感情。
这个真是一贯的,处处都能展示出来。
最后看一个稍微轻松一点的。我们看一个案例,是管仲的。
孔子一方面对管仲是推崇备至,另外一方面,对管仲的违反礼制的事情,也不遗余力的批判。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啊,不成大器。
或曰:「管仲儉乎?」有人问:管仲是算节俭的吗?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管仲有大量的税赋收入,人事众多,怎么算节俭?
「然則管仲知禮乎?」
那么,管仲算不上知礼的呢?
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说,国家领导的宫殿门口树了一块照壁,你管仲家门口也树一块照壁。
国君为了两国邦交,宴请的时候有放酒杯的托盘(特殊器具,我就庸俗一下说托盘)。你管仲也有托盘,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啊?
照壁这个东西,北方现在还有,流传已久了。
按照照壁制度,可以说现在的百姓都过上了帝王的生活了吗?呵呵。
南京的朝天宫,原来太平天国的朝廷宫殿前面也有一个巨大的照壁。
夫子庙大成殿牌坊对面,隔着秦淮河,也有一个大照壁。
总统府(原来的太平天国皇宫)门口也有照壁,现在已经拆除没有了。
大家去全国各地的孔庙看,基本都有照壁,上书万仞宫墙。
你说孔子拿来骂管仲的这个照壁的罪名,后世子孙,硬是要给老夫子弄一个,老头要是醒过来,是不是也得活活气死,哈哈。
这些后世子孙,是成心拿这个整我们孔老师吧?得查查谁最先干的,最先给孔老师修照壁的,绝对别有用心啊。
照壁上写万仞宫墙,这个来历我们后面会讲到,诸位有兴趣可以查查。
奇妙的是,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对面,一桥之隔的大石坝街,就是明朝著名的烟花柳巷。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秦淮河两岸,都是著名的烟花圣地,出了很多名人。
一边是道貌岸然的为国举士选材的贡院,一次可进去几千人考试,江南最大。
对面就是挥金如土的销金窟,人性彻底暴露的地方,举世闻名。
这个就是朱元璋一手安排的,这个老兄。。。实在是太透彻了。
早就知道不会玩的不会喝花酒的不能当官!因为没经过人性考验啊!哦呵呵!
谢谢诸位,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南京-慧妈0708:堂上行礼,堂下行礼,这个堂上、堂下是什么意思?
宁-冬雪爸0802双 :相当于客厅。进了院子,登堂入室。以前是主人出门,在堂下迎客,这个是礼,现在主人都牛哄哄的,不出门,在屋里等客人进来,是傲慢。现代的条件,就是你家来客人,原来是你走到门口迎送,现在你在客厅迎送,都不到门口。。。
南京-慧妈0708: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二句的意思是一样的??荀子好像说的更加到位呀。
宁-冬雪爸0802双:
荀子是发挥的更深刻一些,比孔子直白多了。还有一个词,降阶相迎,跟堂下行礼是一个意思,就是跑下台阶来迎客,很热情。
站台阶上,等客人走上去,就是牛哄哄了,这个腿脚不便的毛病领导都会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2-4
诸位好,都忙着炸春卷了吗?
我也开始忙活春卷了,当然是等着吃。。。看别人忙,呵呵。
两个小朋友在跟奶奶忙活呢,我在等吃。
正要跟诸位说,我从明天开始休息了,这段时间感谢大家支持,估计上班以后才能见面了哦。
春节期间,建议大家多跟亲朋好友走走,断网,呵呵。
今天是年前跟大家最后一次分享,我们还会再继续的。
好,诸位,我们前面大致把。。。孝,礼,文质,为政等几个主题,给大家介绍了。
还剩几个,比如。。。学,仁,过,等几个主题吧。
其中,学,可能是诸位麻麻都比较关心的。今天就开个头。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通过那一句的学习,我们都明白,学,习,然后是收获了成长的。。。悦,友情的。。乐。
我们再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这一句也是孔子论学比较重要的一句,误解也比较多的一句。
君子不重則不威。。。什么是重?体重?后人注解,说的最牛的,是四重。
所谓言重,行重,貌重,好重。
君子必须的言行貌好,都。。。重。然后就有威严。
于是假道学都板起嘴脸,一付言行不苟,道貌岸然的样子。
大家想,这个重,是外在的。。。某种形式吗?
这个重,乃是君子自重!
什么是自重,智旭大师说得好,就是自期于圣贤,有此心方为自重!
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放纵自己,不自甘堕落才是自重!大家想是不是?
这个是自重的核心含义!诸位其思之!
我们今天说:请你自重,就是说:请你按照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乱来。
威,在君子自重的情况下,正是不可犯之的威严。
如果自甘堕落,不自重,跟狐朋狗友随波逐流,何来威严。
第二句,什么是学则不固?我们先看什么是学?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这一句,简直就是上面的绝妙注脚。
先概括的看一下大意,就知道,孔门所谓的学:四件事,贤贤易色,事父母,事君,事友。
事父母。。。孝,事君。。。忠,事友。。。信,加上贤贤易色,这四件事做好,就算是自己说没学过什么,我也会说是真才实学的。
我们再看,什么是贤贤易色?
大部分的解释是说好德如好色,说是喜欢德行就像喜欢美女一样的由衷。
得了第一层,也不错。
更进一步,应该是:贤贤,不止是喜欢贤人,更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贤人去做。这个才是真的以贤人为贤。否则,榜样是榜样,你还是你,谈什么喜欢榜样,学习榜样!自欺欺人而已。
大家都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可是。。。还是要落实才叫学习。
看到贤人心生恭敬,亦步亦趋追随而改变自己,贤贤易色也!
还是那句话,喜欢和知道都是第一层,知行合一,躬身实践才能有所得。这个是进步的一大关键!
所以,大家看,人生立于社会的根本,自我进步,孝,忠,信,这四件。。。才是人生的根本之学。
我们在现代社会,评选感动中国的人物,大家看到了这些人身上的什么?
有没有超出上面这四个方面的范畴?
儒家不是不重视技术教育,贤贤易色,就是要你跟榜样学,谁是榜样就学什么,但是,不能偏费,孝忠信,一样也不能少。
学的核心含义我们明白了,我们再看原话的:学则不固。
固呢?牢固?怎么样算是学的牢固扎实?学了不忘算牢固吗?
我其实非常讨厌一些对小孩学习的评价,所谓。。。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态度不端正。。。等等。
这些用成人的话说,就是莫须有罪名。单位领导批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这样说。。。你态度不端正。业务技能不扎实。。。
不说了,不扔炸弹了,呵呵
固,如果说扎实牢固,虽然不好评价,但是约定俗成的这样说,勉强则只得第一层!
这个固,真正的含义,我不敢说我独得之秘,但是,确实没看到谁这样解释,固,是指:固步自封之固。
因你自己对自己重视,有期望,自期于圣贤。
我们再看上面这一句:君子自重,自期于圣贤,谨慎戒惧,学则不会固步自封!有进无退!
我们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照子夏说的,贤贤,事父母,事君,事朋友的这些要求,是人生的大原则!能退缩吗?
进则朝圣贤,退则变小人。我们即使不能为圣贤,亦不能落下乘为小人哉!
主忠信,忠信是核心所在!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孔子评价颜回说,可叹啊,我只看见他力求上进,而没见过他停止啊(固步自封)。
孔子评价颜回的这一句,正是,学则不固的注脚。
无友不如己者;过則勿惮改。
前面种种说法是要求,这里是两颗补药。
第一颗补药:无友不如己者,含义已经介绍过了。这一句是对症于贤贤易色,自己进步的学!
不必因为自重,自期于圣贤,而不屑于他人。
圣贤要学,有问题的人依然值得你借鉴,人人皆可为你师。
今天的话说,就是别嘚瑟,要低调啊,瞧不起谁都不行哦,尾巴夹紧点,呵呵。
第二颗补药:过则勿惮改。。。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过怎么办?
唉,这个又是一个大问题,孔门里面谈过的部分,大概有十来句,算是能开专题的了。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老师说,如果有错不改,错就成真!
过则勿惮改,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这个是第一层。
有过不改,以为自己正确,有理,你就固步自封了,勇于改过你就突破了,进步了!
这个是第二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个是第三层。
改过则自新,就是从善如流,你自己也是变善了,这个善,太大了。
佛祖教的是哪一句?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
释迦,孔夫子,相见何其相似乃而!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直是在你我的耳边如狮子巨吼!
我们凡人,也无滔天罪恶,如果不思悔改,读论语,读佛经,不如算了,吃肉喝酒快活一天是一天。
诸位以为如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吃春卷去吧,呵呵。年后再见了哦。
预祝诸位猴年大吉,事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3: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一)
2016-02-16
节前讲到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然后引出来的是: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好像是这一段讲完了

今天继续关于学的内容,这部分是论语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老师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心里发慌。


这一句是格言,学习的指导意见。


所谓学而不思,简单一点的比喻,就是注重经验而忽视理论总结提高


只有经验而没形成指导性的总结提高,这样的后果就是所谓的罔


所谓罔,就是:遇到其他没碰到过的问题,还是没有方法,得事事从头摸起,所学没能形成智慧。


思而不学,就是只会纸上谈兵,而不重视实战经验


这样的后果,就是面对问题只会生搬硬套,教条主义,后果会很危险


推荐大家一个更深刻的解读:智旭大师用禅来解儒,正有妙处


有学不思,则有闻无慧也!


有思不学,则有慧无闻。


有闻无慧,正是你我日日读经未曾开悟


有慧无闻,正是六祖未曾闻人读经,慧根已存未曾有学之时





学而思,实践总结提高出规律,思而学,总结出的规律再回到实践当中去检验。

这样的往复过程,正是学习和人生能提高的不二法门。

康德说:知性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跟孔子同一思路,正可以作为参考。中国人的思想何其早熟也。

我们看看下面这句,是否能对学而思有所启发。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然后都记住的吗?

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非也非也,我的学习是一以贯之的。

什么是一以贯之?

以建筑做比喻来说,所学的内容乃是材料

需要按照蓝图进行构建,才能形成煌煌巨构

多学而识之,正是大量的材料准备,如果只有材料,乃是学而不思

一以贯之,正是用蓝图来构建,找到规律来引导学习,构建知识的大厦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老师一贯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实践

孔老师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思考

发现没什么益处,不如学习啊

正是上一句:思而不学则殆的注脚。冥思苦想不如挽起袖子干一次。

大家发现了吗?孔夫子也曾经苦行过哦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

正是苦行的做法

佛祖苦行的时候也曾日食一粟

看来诸位大圣人的经历有类似啊

真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呵呵,诸位圣人都想一块儿去了

我们今天还没成绩,就是没苦过。。。当然,你失恋的苦就别提了,呵呵

孔老师的这个事情,后世的王阳明也曾经干过

所谓格物,坐在竹子对面整天想


要把竹子为什么是竹子想明白。。。怎么来的,怎么没的,都想知道

结果呢?

想了七天七夜病倒了。。。

只能说精神可嘉。反正是没学会论语。没认真听取孔老师的教诲

不吃不喝整天想,没用。要学中做,做中学




孔老师关于思考和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基本上讲的很透彻了,身体力行的也实验过了,我们大家认真参考哦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又是一句名言

为何温故可以知新?

正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提升

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明白此规律的推而广之的应用

如是,则可以为人师也


易经上说,数往而知来

认真考察过往,可以明白未来会怎样

跟这里的:温故而知新,一个道理,如出一辙也

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

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

正式孔子倡导的教育,对中国人人格塑造的重要引导

中国本土,始终没出宗教,根源或许就在于这样的理性思考吧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孔老师说,子路,你有没有听过六种德行和六种问题啊。

子路说:没有。
3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孔老师说:坐好,我告诉。喜欢仁而不好学,坏处就是愚笨。喜欢聪明却不好学,坏处就是无根而所归依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喜欢诚信而不好学,坏处就是狭隘。喜欢正直而不好学,坏处就是纠缠不清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喜欢勇敢而不好学,坏处就是乱来。喜欢刚强而不好学,坏处就是狂放。

好,这一段基本就是这样的含义,具体字句的翻译大家可以再参考

大家看,孔老师的辩证态度

六种好的德行,仁,智,信,直,勇,刚

如果没有好好学习实践的根底

一切都是徒有虚名而实受其蔽

名是虚的,而坏处是真实的,呵呵,诸位,要不要认真学习,知行合一呢?

愚,蕩,賊,絞,亂,狂。。。好像我都有那么一点

尤其是愚。。。

唉,该吃药了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第一层,看来千古同叹

如果我们的小朋友包括大人都明白读书为提高自己,就好办了

所谓内在动力的激发,需要我们动脑筋啊

第二层,这一句的理解可以是:

过去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或者是管别人

套用这个句式,我造句如:有的人当官是为人服务,有的人当官是为自己服务

有的人谈恋爱是爱对方,有的人是爱自己

诸位参照这个句式,每人造个句子交上来

第三层,还有一种理解可以是:学了是为提高自己,学习是因为别人要求

今天的小朋友学习,都是因为家长和学校要求如何如

甚至到高考填志愿都是什么工作好找,什么职业赚钱多,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也是比较可悲的教育
大连—湘飒-07年
小朋友学习是为了自己,我学习是为了整个家庭

这些都是学而为别人啊,不是为成就自己啊
Dadi
有的人打战时为了别人,有的人打战是为了自己
  

@大连—湘飒-07年 造句很好,不过比较假。。。呵呵,你学习明明不知道为啥

下面这一句,正好跟学者为己为人对应起来考察。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老师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君子是:如果行有不得,就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哪里没做好
豫_小汐妈1206g
有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
我学习是为了自己

小人是:如果有问题,你们都怎么搞的,我明明做的很好,都怪你们


大家对比:为自己进步而学,和因为别人要求了而学,如何?
鄂-小宝09女
小朋友学习是为了应付我的要求,我学习是为了让她学习
大连—湘飒-07年
我学习自觉, 从小到大始终如一

学为己,正是君子上进,求诸己也

学为人,正是被动应付,求诸人也
豫_小汐妈1206g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
大人,是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成长了。
小人是人的心没成年,还是儿童。所以叫小人。

Dadi
有的人打战是因为上司的命令,有的人打战是因为自己国家。

@大连—湘飒-07年 好学生,继续保持

@Dadi 打战。。。这个词好有特色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这里看看努力学习的好处啊

子夏说:当官当的好就去学,学习学的好则去做官。

后一句听到很多,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正是学而优则仕的写照

比高考还竞争激烈

这后一句是给没靠山的老百姓的口诀!学的好为何要去当官呢?

答案被后人表述的很庸俗

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俗归俗,一针见血,刀刀见肉!

简单直接,刺激到位

金钱美女这都有,就说你要不要吧!别磨叽,想要赶紧读书去

诸位如果刺激小朋友学习,可以参照这一句造句

书中自有班花在,书中自有零花钱

诸位每人造句上来

前一句大家基本没听过吧。这一句乃是官场千古不传之秘

君不见学者型官员乃是当今潮流

官衔之外,咱得有点自身修养的证明。比如硕士博士头衔。

说明俺不是靠别的上去的,俺是肚子里有货的

乃是深得孔门真传啊

不过。。。似乎,有点此地无银的嫌疑。诸位赶脚赶脚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关于仕和学的关系,跟今天的情况有点不一样,稍微说明一下

在远古,知识的传承是专门的,专业的

不是普及的义务教育,是贵族的而非平民化的教育

因此远古的学习是为了做官,准备做官的

甚至就是必须做官的。正是上面所谓学而优则仕的含义
冀-泽妈0511B
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有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古人的考察和选拔政府人才,主要经历过:家族传承,裙带关系,举荐制度,然后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曾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老祖宗是很聪明的

冀-泽妈0511B
今天的高考也是科举, 只是缺少了祖先的睿智

到现在无非是专业分工更细致,政府选拔人才,本质还是科举


青岛牛爸0801男
今天的中国高考依旧是最科学的选举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3: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二)
2016-02-17
    继续今天的分享。关于论语的学的部分的内容
上回书说到,学而优则仕。。。学者为己,学者为人,这个句式今天也很多应用。诸位可以继续发挥。
今天看看孔老师怎么指点我们好学上进,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哀公问孔子,弟子里面谁是真的好学?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孔老师说:颜回啊,好学!不把问题和怒气转移,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也没有什么人是好学的了!
哎呦,坏了,诸位的笔记本白买了,呵呵,孔老师说的不是记笔记啊。。。好学,居然是。。。不迁怒,不二过
    不迁怒是什么?有问题问自己,不要把问题和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睡不着不怪床歪。。。正是内自讼,跟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找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思路?
    第二层,曾子曾经说的,孔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不迁怒,是不是恕?有问题不推,不找别人麻烦,不歪怪别人,是不是。。。恕道?所以,颜回真是绝对忠实的孔老师的信徒,不折不扣的执行老师的教诲。
     什么是好学?大家明白了吗?不迁怒,不贰过,是颜回的表现
背后呢?是颜回对老师的教诲,奉行不疑,闻善必行,这样的内在,才是真的好学!
     好学,可以是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看书,但是,那是表现之一,最重要的,是你学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没有执行啊?执行的好吗?认真执行学到在做人做事的道理,才称得上是好学!
     所以,孔夫子称赞颜回好学,就是因为颜回能认真奉行老师的教诲,这才是好学的本质。老师说的你都懂,实际做的时候,就是不按照老师的教诲去做,那样的话,算好学吗?
    所以,这一段,孔子称赞颜回好学,不是表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表现,而是颜回这样的表现,正是忠实的执行了老师的教诲才有的。好学,就不能是老师说的,和你做的,两张皮,那就完了,白学
明白了这个道理,孔子表扬颜回的什么,就不重要了,而是颜回是怎么跟老师学的。正是子夏说过的,贤贤易色。。。
     不二过是什么?正是过则勿惮改,吃一堑长一智。有过能改,善莫大焉,跟佛家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一样一样的教诲
佛祖说的更形象,孔老师说的更平和。
     颜回啊,反躬自省,加上有过必改,正是忠实的执行了孔夫子的教诲。这样的才算好学!都是极平实的言语,极切身的修行,你我看难不难。简单不简单?
     再反观我们对子女的教育,包括对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没?闻善不能从,有过懒得改,我们大部分成人。。。是不是这样,顿论语千遍,道理都通,算好学不?小朋友三字经滚瓜烂熟,就是父母好言好语都不从,笤帚不摸,抹布不拿,算好学不?难。。。能做成颜回那样的,真难!!佛祖也好,孔夫子也好,口水都说干了。。。诸位,都从了吧。
    我们再看: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老师说,不追求口腹之欲,不贪图广厦华屋。勤勉于做事而慎重于发表意见,跟随有道的人而纠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这两句一起看,孔夫子强调的好学,不是课文背的牢,书看的多,而是知行合一的做!敏于事这些,都是躬身践行,没有一点点虚的东西。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孔子的高足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或者每天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每月都不忘记旧的所懂的内容,这样也算是好学的了
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正是累积渐进,日积月累而不放松。
    我们看看孔老师的另外教诲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跟: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不是一个含义。
    孔老师说,君子真正的追求是什么?道!
    这个道可以是人生乃至宇宙的规则,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规则,。我们不必猜来猜去是哪一种。也可以是个人自身修养的规则,等等,孔老师没明说,所以给了后世学者考博士的机会!
    但是,孔老师的表述很清楚的:不谋食,就是君子不追求华衣美食。耕田,解决饥饿就在其中,学习,俸禄就在其中了,解决衣食问题很简单。
君子所应该担忧的是道不能了解,而不是衣食问题。忧道不忧贫,或者是安贫乐道,已经是格言。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扎根,自身能力和修养的培养,就是在养自己的根。这个根扎好,华衣美服,高官厚禄,金银财宝,都是自然而然的果实。根子不扎好,营养不够,哪里有好果子呢?
大家再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一句。我们是不是能明白另外一句著名的言语,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颜回,包括原宪等几个学生,都是穷的叮当响的
孔老师说:贤德啊,颜回,箪食壶浆,陋巷存身
人人都觉得这么穷苦没法过,可是颜回还是不改其乐!
贤德啊,颜回
众人所担忧的是什么?颜回为何不忧?而又何乐?诸位其思之。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大概可以明白颜回之乐了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三)
2016-02-18
诸位好,南京今天非常暖和,阳光灿烂 春天来了,诸位都得为夏天穿衣努力减肥了。昨天只有一个麻麻敢出来走两步,过年都长肉了 继续今天的论语分享
关于学习过程,方法,和态度,我们来看看夫子自道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说:生而神明,什么都懂的,太厉害了,是上等的。
通过学习而知道的,比那个最好的已经差一点了。遇到问题才去学的,就更差一点了。
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了。
我们诸位,遇到困难躲过去的,都举个手看看看样子只有我做过下等人的了那么孔夫子自己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老师说:我不是那种生而知之的上等的人哦,只是我喜欢过去留下的知识,勤勤恳恳的去钻研而已了。孔夫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如此,是学而知之的。
他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学习精神的呢?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所以我们没成圣人,连圣人的徒弟也做不了孔老师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像我这样必定有人品忠信的人。可是未必有像我这样好学的人。正是夫子自道,对自己学习精神的认可。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老师说:德行的不修行提高,学习的不讨论交流,听到义而不能从之,不好的问题而不能改正,这个是我所担心的事情。
按照孔老师的担忧的标准,我们的心啊,好强大,根本就不担忧呢。。。好开心的每一天,哈哈
至于学习的路径和阶段,孔老师的经验如下,我们大家可以思考。第一,孔老师说: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这个正是学问的台阶,于道有志为第一,学习必须立志,如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德为基为第二,孔子的教育,处处强调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生活,不脱离实际,必须是德行为根基,君子有德行有技术,可以造福于人,小人无德行而有技术,正是可以危害别
不离于仁为第三,仁者爱人,仁者如山,稳重而坚定。最后是才博学于艺。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你所学的知识。
以上是孔夫子的自我总结。诸位麻麻用来衡量自己和孩子们的发展是否均衡 我们对儿童的教育,现在的最大的侧重点,是不是在最后一个,所谓博学于艺
志向。。。不明,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德行不稳,是非标准模糊,这次美国的对留学生凌虐同学的宣判,一个大耳光给中国教育 不明白自己所做所为的危害性,做人做事没有底线,多么可怕
所以,本人对子女的教育,在小孩入学第一天写给老师的信,就明确跟老师说明,我们关注的是小孩在学校有没有乐于助人,有没有为别人服务意识,有没有奉献精神
在小孩入学的时候,我们就跟老师明确表态,成绩我们不是最关注的,我们最关注的是小孩的做人 一开始夫人还担心,跟学校的关注点不一样,会不会老师有意见,我说,孩子是我们的,我们不反对学校的规矩,但是,我们会有自己的要求
所以,诸位家长,充分跟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大部分老师也是能理解的
孔子自己的学习提高的过程和境界,也有一个总结,已经成为名言。中国人基本上都用这个衡量自己的阶段。当然,这段话也可以是自己人生境界的总结。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这段话看起来非常浅显,但是,真正的含义怎么理解,确实版本非常多孔老师给后人留下很多探索空间,给大批的博士创造机会,就像这句话一样
十有五而志于學15岁,志向明确,立志学习为周公之礼的复兴而学?或者是振兴伟大鲁国而学?或者是光宗耀祖而学?或者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而学?都没说,就是志于学。就是说开始发愤努力,专注学习
好吧,志于学就好,方向总是好的,那么,孔圣人什么时候开窍的呢?哦,15岁 所以,作为家长,别急于小朋友怎么不自觉的学习呢?看看圣人,15岁才开窍,立志学习。诸位家长可以喘口气了吧
如果觉得小朋友的同学都是7,8岁就立志学习,都是圣人的苗子
自己的小朋友要输在起跑线上,我也建议你就算了 圣人太多就不值钱了,咱们就别争先恐后的比着当圣人了
耐心等待第一,每朵花都会开,迟早不要紧,多方尝试第二,看看最适合的路在哪里?温馨鼓励第三,即使没开,仍然是你可爱的宝贝  有这样的心态,一定会有花开的一天 还有生了孩子才开窍的,所谓诸位不用急。。。呵呵
三十而立,又是名言 这句,今天的解读,基本上是说到三十岁,已经自立于社会了 怎么算立住了呢?基本上就是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弄口饭吃 好坏先不说,反正已经能生存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个理解,未必不可,个人解读,推荐大家参考 个人的解读,用板桥先生的一首诗来给大家参照一下 也是板桥先生的一首名作,大家耳熟能详,不过以前基本上没跟三十而立挂上钩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看,我认为,这样的状态,才可以说是立!人到了三十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毫不动摇的决心 这样的人,即使: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样也能顽强发展成长起来。诸位以为如何?
三十而立,如果认为是能解决温饱,未必不是一种目标 鄙人的解读,诸位自取吧。
四十而不惑,名言 首先看看为何会惑?看不清面临的问题就会惑!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就会惑!天啊,什么状况?艾玛,怎么办啊?所以,四十不惑 乃是不迷于外物,能破痴疑,是为不惑 人生四十,不疑不迷,内心清醒,目标清晰,做事从容
诸位对照孔老师的经验,看看自己。。。立的住没?惑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大问题来了 何谓天命,有没有?谁安排的?等等,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纠缠 寿夭穷通,好像人生充满偶然,确定是有人力不可主宰的部分
大家要注意哦,人有好多窍,不同的方法,能开不同的窍,看你要什么 王思聪也开窍,人家是钱砸开窍的,肯定不是困难磨的,你我就得磨了
好,看来大家都停留在15岁的阶段,都没开窍呢,今天讨论一下怎么开窍的问题,后面的明天继续,呵呵
关于开窍的问题,有一点建议给大家参考
原话记不准,好像是: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3: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四)
2016-2-25

诸位好都开饭了吗?这几天情况多,没来得及跟诸位交流。今天继续。
都有点乱了,我跟大家分享论语,是按照主题分类讲的,有一些语句都忘记是否讲过了。上次是把从心所欲不逾矩讲完了。孔子的心路历程,夫子自道。
关于学的问题,还有一些对话,我们继续看看。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这是一段故事,也看出老师和弟子之间的一些分歧。
子路让子羔去费做地方官。孔老师说:你这是害了人家小孩。
为什么呢?
子路说:有老百姓,有祭祀的社稷在,何必要读书,然后才算是学了。
孔子说,所以我讨厌油嘴滑舌的人。
孔子一贯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不以书本知识学习为重点。这里子路让子羔去管理费这个地方,正是先干起来再说的意思。
子路用孔子的观点来回应孔老师的指责,孔老师知道这个子羔没准备好,干不好,所以讨厌弟子这样油嘴滑舌了。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这样的也比较有名,是孔子对诗的评论,后来出头的孔子诗评,也非常宝贵,好像竹简在上博。
很可能是孔子教弟子学诗的教材,对很多诗经的篇章都有点评。
学诗的作用和意义,孔子四个字概括完了,兴,观,群,怨。
兴,启发想象。
观,观察事物,也可以说是可以看到内心世界的那个观。
群,汇集同道。
怨,抒发情感。
近的可以用于服侍长辈,远的可以用于服务君主。认识更多的草木鸟兽之名。
后面这两句不太好解,学了诗,怎么就可以服务长辈,甚至服务君主?
这个要看当时诗的用处所在。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各种表达都是通过诗的唱和。主人说一句诗,使者或者客人要能明白含义,并准确的对出来,或者明白含义以后知道该怎么做。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我们看一下就明白。
大家都知道,楚国的伍子胥,父亲哥哥都被费无极陷害,被杀了。
他逃亡,离开楚国的时候,跟朋友申包胥说,我一定会回来灭了楚国报仇。
申包胥也很坚决,说,你能颠覆楚国,我就能救楚国。
那个时候的人真是对自己绝对自信,有这么大的气魄。
伍子胥在吴国,也算是为了报仇,做了几次小人,终于得到吴王信任。真的成功的带领吴军攻破楚国都城,把杀害父亲的楚王挖出来,鞭尸,这么刻毒的人,下场也是可以想象的。
吴军就在楚国作威作福,楚国就基本灭了。
申包胥出场了。
他跑到秦国,去求救兵,秦楚关系非常不好,楚国跟中原各国关系都很差,秦哀公不理他。
这个申包胥,在朝廷外面日夜痛哭,七天七夜。。。不吃不喝。
秦哀公被感动了,他吟了一首诗:《无衣》。
申包胥一听,立刻端坐起来,磕了九个头,他知道秦哀公答应他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大家看,能明白吧,秦哀公说: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传里面,诸侯之间的盟誓,朝会,这种用诗的唱和,特别多。
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在各国混饭吃,多次宴会,对诗对不上,肚子里货不够。
所以,孔子点评诗经,好像不是很符合现代人的观念。
兴,观,群,怨,似乎少了很多,比如基本就没有从文学角度来点评。就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诗,在上层主流社会,其用法不一样的。
基层人民,唱情歌,山歌,这样的,是老百姓的事情。
诗在当时主要是作为社交的工具。
我们继续看: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难得看见孔子的幽默。
达巷的老乡们说他虽然博学,却不是靠其中的某个专长成名。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是干嘛的呢?赶车?射手?还是当赶车的吧。
大家注意,那个时期执御,就是今天的司机,可是难度比开车高多了,是控制好几匹马协调前进,是个技术工种。
射箭呢,就是今天的神枪手。
所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是干嘛的呢?神枪手?赛车手?
我还是当赛车手吧。
孔老师其实是运动达人,极限运动爱好者。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堂对大夫说,子贡比孔子还贤能,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以宫墙打比方,我的宫墙刚好到肩膀的位置,人人都能看见里面宫室的华美。夫子的门墙太高,如果找不到门进不去,看不到宗庙的堂皇,里面百官的丰富。
能够进到夫子的门墙里面的人太少了啊。这样形容夫子才是恰当的。
第一,后世说某某是谁的弟子,往往说:列入某某之门墙。
不认这个徒弟就是逐出师门,逐出门墙。
第二,古时各地的文庙,孔庙或者学宫,门口一个大照壁,上书:万仞宫墙。
含义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就是形容孔子的学问,如果不由其门而入,就不知道他的宏富,在外面的人是无法窥见的。
湖北暖暖0501
好像是一个界限的意思,门第,精神,阶层,…等等,主张,信仰什么的。
是的,没错。表示咱们是一伙的。完蛋,我的形容好庸俗,呵呵。
以后大家看到万仞宫墙,可以跟小朋友讲讲,不然小朋友会奇怪,明明不高吗,怎么写那么高。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你不要这样做,孔子不是可以毁谤的。

@湖北暖暖0501 我把你们圈进篱笆,你们不能跟别人聊天惹事,降低了社会的犯罪率,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别的贤人,就像丘陵,还能超越过去。孔子,如日月,无法超越的。
一个人如果要自找绝路,对日月有什么伤害呢。只能表现这个人的不自量力罢了
大家看,子贡对孔子的评价是如日月经天,无法超越。
真是推崇到无以复加了。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孔子怎么可能比你还贤能呢?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子贡回答说:君子一说话就显现出是聪明还是愚笨,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的不可及,就像天没办法登阶而上一样。
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夫子如果管理一个国家,就是所谓的:立民就能立。
引导就能执行,安抚就能归附,行动就能和谐。
他的生也光荣,死为人哀悼。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赶得上!
子贡在孔子死后,在辅政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很多人对子贡的赞美,认为超过老师了。
孔子死后,学生们为孔子守丧三年,子贡守丧六年,学生的真诚态度。。。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师傅谦逊,弟子恭敬。
孔子说,如果是圣,仁的境界,我不敢奢望了。只是努力做而不放弃,教诲学生不厌倦,也就是这样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做不到的。
师生之间,一个谦虚,一个恭敬。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大家能明白为何他这样做吗?
仁者述,圣者作。孔子认为,能给后人立规则的,所谓作,只有圣人才可以。自己这样的人,能把圣人的文章道德,圣人立的规矩,传下去,就不错了。
所以,他说自己:述而不作。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看了一下。论语里面,还剩下一些师生问答。师生问答的部分,可以两天讲完。这些讲完以后,基本上论语就说的差不多了。
@粤-翔儿妈0512B 有一句内容,要讲给你听,呵呵。好像是你前两天说讨厌儒家的老好人什么的,对吧。好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的那种感觉。
把论语孔子的一句话,给大家看一下。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贡,问老师,如果乡人都喜欢(自己或者某个人),如何?孔子说,不行。那乡人都讨厌呢?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行,不如,乡人里面的善人喜欢你,乡人里面的恶人讨厌你。
大家可以看出来,孔子是反对做老好人的,善恶分明。
还有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实际上,以直报怨发展下去,就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呵呵。
孔子在处世上的原则,是很讲究对错是非的。
1.png @豫_小汐妈1206g 你说的这个问题有点大,也比较复杂。各个时期的发展,都是各种因素交错,互相影响的,没那么单纯的,礼,法,道,这样。
2.png @粤-翔儿妈0512B 你这个问题更大,呵呵。
这里面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人世所谓的道德标准,和。。。所谓的天道,或者是道,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其实,善恶,或者美丑,是各个时代的不同,各个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不同的时期的标准。
所以,所谓善恶美丑,是有时代性的,地域性的。
如果大家认识到这个问题,就能明白,所谓的区别心是怎么来的。
什么样的善恶美丑标准,或者视角,是超出时代和地域的?
大家应该大概有数了吧?
3.png @豫_小汐妈1206g 为什么你相信圣人在远古?你没看到,没接触过,为何相信?
我告诉你圣人在身边,你没看到而已,你信不?呵呵。
这正是孔子教诲我们的:求仁得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豫_小汐妈1206g 你的问题,正是孔子以及告诉你了,圣人,就是你自己,求仁的仁啊!求仁得仁。
佛祖跟孔老师天天教诲我们,不用外求,不用向外看。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渡尽众生,方证菩提。
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大道出,有诈伪。。。
怎么理解?
正是我们没超越时代和地域,还在纠结善恶美丑。。。所以,有善有恶,有美有丑,如果我们还在这个阶段的认识,我们就还没超越。。。
佛祖教我们灭了分别心。。。就是不要再看善恶美丑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
佛祖悟了。超出了善恶美丑。那样才真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5 21:51 , Processed in 0.1164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