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87|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山语文小作坊:申爸就乐妈捋实词“尽”讲思维过程】---2023.05.0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4 14: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果山语文小作坊:申爸就乐妈捋实词“尽”讲思维过程

2023-05-02
B-赣乐妈0904女八
8、尽
古文指手持炊帚在刷洗食器,本意是空了,没有了。没有了一点不剩,也就是全部,整个的意思;由全部引申为动词,力量全部用上,达到极限,尽了全力的意思。因为尽了全力,全部的力气用上,再也没有了,表示达到了极致的意思。由空间上引申为事物的尽头,也就是结束的时候,生命的尽头,死的意思。
乐妈写得很好啊。捋实词,要捋到什么程度呢?不是1234,每个意思是什么,想一想之间的关系,就完了。捋实词就要像乐妈这样,在自个儿的头脑里,把1234的意思,想成一个整体。乐妈把自个想成的整体,原封不动地说出来,形成了“反馈”。这样的反馈就是最好的反馈。妈妈们呢,今天也都试着“想圆”它,然后,怎么想的,就怎么反馈出来。当然了,你如果孤立地去看别人这段反馈,你会觉着挺牵强的,漏洞到处都是。思维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你想得再圆的东西,说出来,都会让别人觉着“漏洞百出”。

在现实的生活,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说出来的思想,别人看了,觉着“挺滑溜”呢?有两个技巧:一个是扯虎皮拉大旗,扯一些高大上没人真懂的理论来做依据,给人产生“我的想法符合理论”的感觉;另一个是东拉西扯,让自己的思绪给无关而又对读者而言,非常熟悉的微小事务包裹起来。读者对于微小事务的熟悉,取代了对核心逻辑的注意。无论怎么样,这都是“表达的技巧”,但是,就思绪的核心部分来讲,都会让人觉着牵强。如果不牵强,那就不是创新了;不管牵不牵强,同样的逻辑见得多了,大脑就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牵强,觉得“符合逻辑”了。所谓的“逻辑”,其实就是能在脑袋里“想得圆”。

给人的感觉,好像逻辑是没有标准的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样,各不相同的样子。也不尽然,有些逻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管是谁,哪怕是第一次接触,他只要一接触,就都毫不犹豫地认同“这是圆的”。从人类的思维抽取出来的这种逻辑,叫做“形式逻辑”。违反形式逻辑的思维,肯定是“想不圆”的,越想越不圆。不违反形式逻辑的思维,圆不圆,最终看的是推演的结果,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作为提出者而言,他只要费劲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了,对他自己,都是圆的;但是,对于一个接受者而言,面对别人提出的“圆”,浩如烟海,多了去了。怎么“择其善者而从之”呢?唯一可衡量的,就是看谁的逻辑推演,最终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那么,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它形成的规律是什么呢?换句话说,那些提出自以为“圆”的思想的人,他们的想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让我们就拿这个“尽”来说说。从“尽”的古字形可以看出来,它是“指手持炊帚在刷洗食器,本意是空了,没有了。”注意,这里隐含了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看起来,“尽”的这个本意,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这是一个“上帝视角”。“没有了一点不剩,也就是全部,整个的意思”。如果你妈妈把自己想象成食器里的食物,“倒尽了”就是你自己被全部倒出去了。如果你站在食器的立场上看,“倒尽了”就是你自己这里,一点儿也不剩了的意思。

上帝视角观察到的本意,是由一个动作带来的结果。把食器中的食物倒掉,食器刷洗干净,对吧?这个过程的结果,可以用“尽”这个词来指代,这个过程的动作本身,自然也可以用“尽”这个词来指代。这又是一个“视角”的变化。客观上,就是那么一个动作,在词汇里,这个动作的结果的状态、动作的过程、动作本身、动作的操作对象、动作的特点、动作起始、动作的结束、动作所发生的特定环境、动作所带来的主观感受、动作所造成的影响……所有一切,只要跟这个动作相关,都可以作为一个“视角”,观察出这个“词”的具体意思。并不是所有的视角都会带来一个确定的词义;但是,所有的孳乳出来的词义,都是视角变化所带来的。从“尽”这个词衍生孳乳的各种词义,妈妈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所谓思维,就是头脑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观察客观事物所得到的结果。

政治评论家写出的社论,乐评家写出的乐评,小说家写出的小说,政治家说出的演讲,科学家做出的发现,理论家写出的理论……所有的一切,他只要是“思想”,本质上都是站在各种不同的“视角”,观察到的客观现象。社论乐评小说演讲发现理论,这些思维的成果,本质上,他们都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描述”出来的。无论是在教育实践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人,把基本事实搞错了,以为“社论乐评小说演讲发现理论”是“思考”的结果,然后,他们也真的去“思考”了。结果,搞出来的东西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没法看。

所谓的“思维”过程,正确的方式就一个:在头脑中把客观的事实梳理清楚,形成“事实体”。然后,努力让自己站在各种不同的视角上,“观察”自己头脑中的这个“物体”,“看到”的景象,把它描述出来,就是“思维”。一个人,他只要头脑中的“事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错,全都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事实”,那么,他在头脑中不同视角所观察到“景象”,把它描述出来所形成的“思维”,只要不违反形式逻辑,肯定就不会错。唯一的问题是,找不找得到一种可操作的办法,让“想法”落地。或者,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想法,找不找得到一种可操作的办法,到现实的世界中去验证。如果能够得到验证,在科学领域,就是发明和发现。人们所说的“思维”,它就是这么形成的。

从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妈妈们可以看出思维形成的规律:先要有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客观事实,这些客观的事实,在头脑中,被虚拟地组织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事实体”。思考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己头脑中的这个虚拟的事实体,就会形成思维。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很重要,一个是脑袋里的“客观事实”,一定要“客观”,要是真的,不能是假的,想像出来的;一个是思维要符合形式逻辑,不符合形式逻辑的思维,一定是错误的。“事实体”里面的组件,数量的多少,人人不同;“观察”的角度,无穷无尽,毫不奇怪,最后所形成的符合逻辑的“思维”,自然就是恒河沙数了。符合逻辑的“思维”,并不稀罕,稀罕的是挑出来的,可验证可实现的那些。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思维这件事情。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你妈妈怎么才能够让一个不会思维的小孩子,变成一个善于思维的陈年人呢?嗯……你们看懂了的妈妈,自己先说一说。

回头,申爸再说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2 12:20 , Processed in 0.0644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