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13|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训练大脑清晰化和体系化的工具】---2022.08.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3 1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8-17 17:34 编辑

语文小作坊:训练大脑清晰化和体系化的工具
2022-08-13
浙宽淼妈0906男女八
宽:今天白天对《朱元思》拆字有研究了一番,晚上主要背诵《得道》,百分之八十的熟练度,还需要继续理解记忆。

孩子们捋古文,有一件事,妈妈要着手,引导孩子去做。把教学参考书找来,从里边把古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取出来。不要随便在网上找来翻译就用,一定要用高质量的现代汉语翻译。人教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都是高质量的。然后,让孩子逐句阅读翻译,就翻译里的每一个意思,回头去原文寻找, 是哪个字翻译出来的。这是反向的操作,熟练了之后,再就原文,精确说出每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来回一遍之后,孩子就能做到“字字落实”了。

学习古代汉语,最要紧的,其实就是这个“字字落实”。在翻译中,要做到字字有来历;在原文中,要做到字字能落实。在这个“落实每个字”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会受到高强度的训练。这也就是说,在刚开始,孩子做这件事,非常困难。刚开始,不需要“背”着说出来,眼睛一边看着原文,一边看着译文,能够流畅陈述,就可以了。要做到字字落实,要求头脑非常清晰,不能糊涂一锅粥。事实上,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妈妈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

做“字字落实”,基本的原则就一个:要明晰准确,不能有一点含糊。说不出来没关系,可以说不出来。但孩子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说不出来。知道了具体哪里说不出来,将来遇到高水平的资料,他自己就会非常警觉,一眼就看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模糊之处,要在未来的日子里,逐个落实。人类未经雕琢的大脑,天然的属性是模糊的、总括的、糊涂向、混沌向的。古代汉语是让大脑明锐起来的利器。

所谓“经过教育”的大脑,其实就是让大脑获得了两种能力,一种是清晰化,不再糊涂;另一种是体系化,存储过的内容能够找回来。而清晰化是体系化的前提。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里的翻译是逐字逐句,经过几代专家精雕细琢的。其他任何资料,都不具备这种属性。总得来讲,初中阶段是让大脑清晰化的关键期;高中侧重于体系化。我们用来训练大脑清晰化的工具是捋古文;用来训练大脑体系化的工具是捋实词,捋解题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妈妈要注意“清晰”和“正确”的区别。事实上,“正确”在内容上不等于“清晰”;但“正确”在形式上要以“清晰”为前提。“清晰”指什么?举个例子。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这里的“鹜”指什么?你去看人教版的课本注释,它会告诉你说,“鹜”是一种水鸟。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这么注释是不对的。“鹜”就是指野鸭子。“水鸟”是涉禽的统称,是“类”的概念;野鸭是种的概念。“野鸭”要比“水鸟”清晰得多。

现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水体中,也普遍出现野鸭子了。孩子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里的“鹜”是野鸭子之后,在公园里,看到野鸭子起飞的情景,他马上就联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话来了,瞬间就能体会到这名句所蕴含的境界。可是,孩子只知道“鹜”是水鸟,他在公园里看到野鸭子起飞,铁定想不起王勃的这句名句。书上教的,落不了地。但是呢,人教版为什么那么注释呢?这是因为,古代的专有名词,因为当时没有辞书记载,现在的“鹜”究竟指什么,有不同的说法。尽管“鹜”指野鸭子,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说,“鹜”是“鸬鹚”的名称。这样呢,人教版的编辑们,为了“正确”,就采取“虚化”的办法,把“鹜”训为“一种水鸟”。甭管“鸭鸭”还是“鸬鹚”,说它们是“一种水鸟”,总是对的。可是,这种“正确”,于教育的角度,没有丝毫价值。我们要的是有用的“清晰”,而不是无用的“正确”。

很多考试成癖的人,会把这当成地垫,反复地在这里墨迹:那要是考试考“鹜”,你让孩子答“一种水鸟”还是“野鸭子”?其实呢,这种扫地机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高考绝对不会考孩子去解释“鹜”,因为没有办法给“标准答案”。你迟疑的,全部都是考试不会考的。考试考的是客厅中间大片面积是不是扫干净了,它不会去抠桌子腿的角落里是不是有灰,因为桌子腿的角落里,扫地机本来就扫不到。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犀”、“兕”、“麋鹿”、“鱼”、“鳖”、“鼋”、“鼍”、“雉”、“兔”、“鲋鱼”、“粱肉”、“糠糟”都是指什么?闭上眼睛,能否想出这些动物物品的样子?一堆动物、物品,除了“鱼”,孩子可能什么都想不到。孩子只是模糊地知道“一些鱼类”“一些爬行动物”,什么用处都没有。这就是模糊混沌的情形。事实上,这些动物,早已经有公认的训诂研究成果了。把每一种动物的图片给孩子看一眼,他就精确地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东西了:这是人类大脑的特性使然。人的大脑,天生偏爱别人给出精确明晰生动日常化的信息,不喜欢别人含糊其辞;可是,轮到自己给出信息,就天然地偏向给出模棱两可的混沌信息。只有经过训练的大脑,才具备给出清晰化信息的能力。而这种清晰化,是初等教育的入门功夫。

现在的语文教材,很多基础性的教育研究,也没有做到位。仅仅为了“正确”,就故意把给出的信息模糊化,然后,以“思维水平还达不到”,“不需要小孩子掌握这么细碎的知识”为由,反对孩子把知识搞具体。这违反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的做法,是不对的。那个教科书,可不是网上随便找来拷贝一下就行了的事情,里边的学问,大着呢。语文的核心在古文,古文的价值就在于可以锻炼孩子“精确”的思维习惯。“精确”不等于“正确”,错误的内容也可以“精确”,正确的“属概念”于“精确性”就毫无帮助。

妈妈们泛泛地给孩子编几次辫子,其实对于思维水平的提升,帮助不大。要字字落实。语文的核心在古文,古文的价值就在于可以锻炼孩子“精确”的思维习惯。“精确”不等于“正确”,错误的内容也可以“精确”:每次都答错,错的一模一样;正确的“属概念”于“精确性”就毫无帮助。当然了,训练孩子的头脑精确,这与孩子头脑的天然倾向性相悖,破冰比较困难。你要求精确,孩子就用“背”的方式来应对。他还没有建构起精确处理信息的能力么,他只能“背”。这个时候,从原文到译文,从译文到原文,字字去对照落实,是一个破冰的良方。反复比对,陈述,孩子靠自然的理解力,就掌握了每个次的精确涵义,避免掉进“背”的窠臼里边去。

就说这些吧,妈妈们可以试着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0:15 , Processed in 0.1152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