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2-9 22:17 编辑
语文小作坊:借助“作业”建构孩子知识的“体系感”
2021-12-09
@B-沪眉豆妈0706女九@C-266浙卡妈0810女七@C-268浙俐池妈0905七@B-湘宸妈0809女八@C-109辽悦妈0811男七@B-粤帆妈0803男八@B-鄂想想妈0807女八1507男一@B-苏米妈0801女八1305女三@C-267浙宽淼妈0906男女七@B-赣轩儿妈0708男九@A-鲁菡妈0506女高二立家0806男八@C-050沪可妈0810男七@B-鲁康萌妈0712男八1512女大@B-闽同妈0709男八。嗯……昨天咱们有14位妈妈,回馈了孩子作业的具体情况。赞!
有孩子住校,记不了作业的情况,其他的AB班和C班七年级妈妈,今天要继续记录孩子的作业哈!这个任务,我们把它叫什么呢?“检查作业”?“核查作业”?“检视作业”?“清查作业”?都不准确。准确地讲,咱们叫它“记录孩子的作业情况”。妈妈们只记录,别的什么都不干;当然了,记录几天之后,可以捋了,妈妈要跟孩子当面把作业捋一捋。具体怎么做呢?咱们一件一件说。先说记录。要记录如下信息:如果是老师发的篇子(或者卷子),灵活的单页作业,要把篇子的标题,准确地记录下来。假设说,老师发了这样一套卷子当作业:
妈妈要在自己记录里,记上“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而不要记通俗的说法“2018-海淀一模试题”。这是两个名字,对吧?妈妈到孩子那里感受一下,这个试卷,在你孩子的口中,是怎么称呼的:他会说,“今天的语文卷子”,“那张语文卷子”。这是常见的称呼;说得准确一些,孩子也不过是说“海淀一模卷儿”。但是,海淀一模卷儿的全称是“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认真读读这个全称,想想它的意思,妈妈不觉着,“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吗?
妈妈们仔细体会一下,全称带给你的额外的信息,是不是全都是有关“索引”的信息?很奇怪,孩子天生是拒绝索引信息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除非特意练习,否则,你说索引信息,他觉着啰嗦;让他说,他会不言而喻的烦躁:总之,大脑好像天然地拒斥这些最有价值的信息。
这个事情呢,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起来,不过就是孩子大脑中处理跟索引有关的信息的神经回路,还没有发育完善,面对处理的需要,烦躁是大脑无力处理的表现。妈妈要捋的,是这些含有索引信息的全称:借助作业,引导孩子建构起有关他的题的索引。否则,在孩子的头脑中,题永远是一团散沙的题。
两个星期之后,记录作业情况,捋作业,这些任务步入正轨之后,妈妈们跟孩子捋几天作业,孩子自己就隐约感觉到自己头脑中涌现出来的体系。那种体系感,会让孩子感觉十分舒服:对于一般的初中孩子而言,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知到有“体系感”这么一种感觉存在的。如果是篇子,就记录全称;如果是练习册,要记录练习册的全称、作业所在的章节,以及作业具体位置信息。作业是一些题,有跟住址一样的附加信息,可以定位到这些题上面。孩子一般是用页码。妈妈们记录的时候,不用页码,用“地址”来定位。申爸这么一说,妈妈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同的练习册,“地址”的信息结构是不一样的。妈妈要根据自己孩子每本练习册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记录的详细地址信息。这个呢,今天妈妈们钻研明白了的,就着自己孩子具体的练习册,仔细说说,要记录哪些信息。不明白怎么回事的妈妈,看别的妈妈的介绍哈。我们不管对错哈,但是记录正确和错误的个数。这是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管理学中的数字化管理。
要记录三个数字:每一项作业,一共有多少道题;正确的有多少道,错的有多少道。那么,妈妈们记录孩子的作业,以什么为标准呢?以老师判的为标准。只要老师拿红笔判的,就记录;不判的,比如说课堂逐个过关的作业,不记录。妈妈说,那不是容忍孩子偷油喝?也不全是:妈妈先把判的作业,捋清楚。先拣重要的,容易的做;软性的作业,等主要矛盾解决完了,如果妈妈还想解决,再花精力解决……其实,到时候妈妈就知道了,主要矛盾只要解决了,次要矛盾跟着也就消失了。这个到时候再说。妈妈现在只是记录典型的作业记录。
不用管老师留了多少作业,挑战孩子是不是全都做完了——这会引发对抗。并且,你不能每天都以间谍方式去获得老师留的作业。换一种方式:反正物理作业都做在同一个本子上。妈妈只要记录清楚每次作业的索引信息,滚动起来之后,孩子就隐瞒不住作业不做的情形了。第一节的作业有记录,第三节的也有,第二节没留作业?这个事儿,他只要隐瞒,你跟他捋的时候,不用你指出,他自己就看明白,自己捂不住:你故意不点出来,这是种威慑。在记录的时候,要求孩子把题号说一下,妈妈作为附注,简单记录一下。
妈妈不管错题,改了没有。记录个数,哪道题没对,就行了:妈妈最好不要看孩子的作业本!我根本不接触你的作业本,你自己说,我记录就行。然后呢,及时清错是这样解决的:“上周一,你的作业是《语文分类汇编册》《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里的《3年北京模拟》题组A的第二、三、四题,看到二三四了吗?”看到了。其中,第三题错了,其余的正确,对吧?这套话,要说一个星期,才滚动出去。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之前,还会回来再提:反正一个错误会反复提起。孩子没办法得过且过了,他还不如去搞会,因为老师也是这样要求的。妈妈不用要求他去改错,一要求,就变成“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嗯……今天晚上,妈妈们一边琢磨,一边试着去做。有什么问题或者想到什么,随时反馈哈!这是这个,有关今晚的任务。
接下来,申爸要好好儿谈谈“作业”这件事儿。其实,每当我们提起作业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同样的一些事情。事实上,针对小学(还有某种意义上,初一的孩子)、初中高中,还有初三高三复习备考的孩子,作业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小学的孩子,作业就是简单的机械操作,一遍又一遍,做对,做好。孩子在机械的操作中,“理解”做的内容。小学就很简单,及时完成,要做对。初中高中的作业,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初高中的作业,作为一种教学机制,目的是要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掌握所要学习的对象。“思考”这件事呢,它的特点就是说,想错了的,想乱了的,会比想对了的多得多。所以呢,初高中的作业,错误是常态。所谓“改错”,无非是说,要孩子针对想错了的,再想一遍。再想一遍,还不对。不对就不对吧,容以后再说。
我们需要对人类的认知,稍微深入一点,看一下有些什么东西。简单地区分的话,人类需要识记的能力,还需要思维的探索的能力。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我们对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的低层次阶段,学习活动是把“识记”放在首位去要求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是如此。
申爸说个数字: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率是81%。随便找五个人,至少有四个目不识丁。现在人们普遍识字了,很难想象得到,如果一个人,一个字不识,生活会是如何困难:他敢上高速吗?路牌完全看不懂,一个路口搞错了,几十公里就出去了。你说,导航呗,不行吗?一个字都不识,你让他怎么使用智能手机?想像不出不识字人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讲,智能手机,是个人一看就会的东西,那些老人,怎么就学不会?他不识字啊!对于文盲,识字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对于识字而言,就是识记。你没什么可“思考”的,思考到天上去,一千个字,你还得一个一个记住。所以呢,在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里,识字就等于“学习”受教育。学习的方式,也就只有一个,识记。
在历史上,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时间长,识记就变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渗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面去了。AB班妈妈们本能地对待孩子作业的态度,其实就是这种识记文化的具体表现。但是,这是不行的。要与时俱进。当文盲率从81%下降到4.1%的时候,“识记”已经变成每个参加高考竞赛的考生的基础性技能了。高考不考这个东西。假设考,那每个人的分数都是100,区分率就完蛋了,技能普及了么。现在,所谓的新高考,已经完全地摒弃识记了。就连英语,北京高考都不考孩子们拼写单词了:学英语,根本不要你背。还背单词,那是哪年的老黄历了。
“哪年的老黄历”了……想说什么来着?想不起来了。先说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