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6|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申爸通过谈编辑工作说mapping】---2021.10.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9 14: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0-21 18:37 编辑

语文小作坊:申爸通过谈编辑工作说mapping

2021-10-19

谈几件事情吧。

第一呢,据申爸的观察,眉豆妈带着大家猜字本义,那是越来越上瘾,越来越热火。等大家这个事儿玩儿得差不多了,再开始下边的,申爸看起来,是没啥希望了。所以呢,现在要接着说下边的步骤了。

前些天,申爸谈到编辑、校对书稿的事情时说了这么个意思:一手原稿,一手校样,你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怎么还会做不好?其实呢,你们做过校对的妈妈都知道,校对这个事儿,它不是这么做的。在校对的时候,你外人看上去,是一手原稿一手校样一句一字地核对,其实呢,编辑本人的主观世界中,他根本就不是这么做的!编辑是把校样精细地阅读一遍,细致地应对看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文意上”,自己能够透彻理解这些字句。稍有疑惑,就要去原稿校核。他做的工作,并非机械的逐字在字形上的比对,其本质是编辑靠着自己的素养,把原稿精细地阅读一遍。对产生疑惑的字句,再去核对原稿。

这样做,妈妈可以想象得到,它会有两个后果:一个是好的编辑,他自身的水平,必须极高。其实呢,大社里边的编辑,很多时候,在专业方面,是比书稿的作者水平还要高的。他们一生中审过无数的稿件,大多寂寂无名;只有个别的高水平的稿件,才会被人提出来讲。很多写作的人,对于“编辑擅改自己的作品”非常恼火。其实呢,如果他换个角度,从编辑的角度回过头来看,他的那个自珍的作品,无非是把低水平把玩得光溜溜,包浆浓重罢了。

另一点推论呢,就是编辑是很专业的工作。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的编辑,在科学出版社;字典的编辑在商务;古文文言的编辑在中华、上海古籍等等。水平高不高,是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来说的。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可以编辑诺奖的物理学论文,但给他一个教案五,他未必弄得比妈妈们强。所以,你现在根本看不到科学出版社出版古籍类书。这个要到各“古籍出版社”去出版,因为那里有专业的编辑。

编辑这件事儿吧,它内里的运作,跟外行看上去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按外边的简单观察,就去硬做,会出问题的:读不懂古文的人,去按字形校对一本20万字的文言文书,最后肯定会弄得满是错别字。人的大脑,不是按照“能机械地把20万字的字形核对下来”来设计的。任何人的大脑,去机械地核对字形,核对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做得到;再多了,就没有任何一个大脑做得到了。要想把一部百万字的古籍校对准确,只能照科学的规律才办得到:把它彻底读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做事情。

A、B班的孩子,借着教案,在做“清对”的工作。把课堂老师讲授的内容,mapping到教案上来,把教案里的内容,mapping到课本上去。这个事儿看起来很简单……前提是要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住……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内容了,很容易就能在教案中,把相应的内容找出来。这确实不难。但是,接下来,就不容易了。指出授课内容的位置,不难;但是,指出“今天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就非常难了。这还没完,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尤其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

这些事儿,外人粗略的想起来,好像很容易,原理不难理解么,就是把头脑中记着的讲课内容,在教案里指出来,教案里的内容,课本里指出来……这跟核对字形来校对,一样好理解。但是,跟编辑一样,做这个事儿,它内部的机制,跟“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问题是:mapping的事情,内部的机制是什么样的?这个呢,就要麻麻们亲自去做一做了!当然,从课堂到教案,做不了。那先不做这一步。先把教案到教材的清对工作,借助孩子的进度,自己亲自做一下。做的时候,随时把感想写出来,来这里交流哈。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件事儿呢,A、B班的妈妈,不用再让孩子“放电影”了。那个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属于清对工作的低级版本。做得再好,对于思维的建构,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随着清对的成熟,慢慢的我们要让放电影退役。没什么太大意思,那个“电影”放起来。妈妈们专注地就着教案上孩子的最新进度,自己亲自体验从教案到教材的清对。获得第一手的经验,再拿这个经验,来引导孩子去做。

关于清对,申爸再多说几句。这个东西,极其厉害。很可惜,大申没能来得及做。等到大申高二都快结束了,申爸整个过程走下来,申爸才意识到,应该拿这个东西,来实现对课本熟悉。接下来,大申就高三了。新课不讲了,当然也就没法再做这个事儿了。

很早,申爸就意识到,孩子初高中的学习,一个非常重大的缺陷,是对课本不熟悉。现实情况简直是匪夷所思:课本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可是,孩子就是对它不熟!学习差的,也便罢了;学习好的孩子,对课本,也不熟!孩子们的学习,被高度扭曲化成两个字:做题。各种难度不同零散的题,充斥了整个六年的学习生活。高考一完,一盘散沙随风而逝,没多少东西剩下来。体系呢?整体呢?系统呢?这样的层面,完全地谈不上。

有一门课,叫做“生物”。这门课,申爸当年就对它非常上瘾……其实,很多人都很喜欢生物……现如今,当孩子们高二选科,80%的孩子,会毫不犹豫地选生物。这里面的原因,申爸直到最近,才想明白:这门课是所有课程中,唯一一门能够让学习者,很容易地就产生“系统”感的课。我学的不是一棵棵的树,而是一整片森林。它的学科内容,展示内容的那种安排,你很容易地从中获得“整体感”:先讲细胞,一群相同的细胞组成组织,各种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一组器官形成一个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六个系统组成了你的身体。从叶到枝到干再到主干,一棵树,就这样建构起来了。然后呢,全学完了,你倒过来,从自己的头顶,一路想到脚后跟,就逆着建构的过程,把整本《生理卫生》的内容,一点不落地梳理出来了。

申爸自己的“捋”,就是从这本《生理卫生》中涌现出来的。这门课的整体,也被申爸摸索着,捋了出来。现在看来,在申爸的思维发展的历程中,这是极其了不得的一件事,尽管当年自己根本没意识到……很久也没意识到这一点。这是申爸。赶到大申,《生理卫生》早不考了。因为它“太简单”,在当今激烈的高考较量中,简单到根本无法出题——你甭管出什么样的题,所有的考生全都全对100分,区分度就杯具了——没法出题,当然只能淘汰掉。可是,语、数、英、物、历、生、理、化、政,其中除了语文以外,其他八科,都是有体系的呀!

……语文惨到这种程度:事到如今,初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语文的教学,连个“体系”都拿不出来。要想学好,全靠“浸泡”。跟咱们对付幼稚园小朋友的招数一样。这根本不叫“教育”这个……语文体系的事情,不着急,等着咱们来解决。其他八科的体系,全都写在课本里边呢!

话说,这八科的教材,写的是真正的好。我国建国后的这七十多年,在初高中学科教材的建设方面,确实强,成绩大大的。可是,这是从申爸这个脑袋里已经建构起体系的人,看起来的景象。对于拿这套教材来建构体系的孩子,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是,这些年,申爸为了给大申建构“体系”感,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结果很遗憾,没有成功。等到大申高二结束,所有的课程学完,体系感,还一科没有,一点没有。这时候,申爸才发觉,自己走错了路。

事情本身很复杂,简单点儿说罢,事情错到了这个地方:人是无法自己看到自己的面容的,你要想搞清楚自己长什么样,必须搞一面镜子!那个学案,就是孩子们的教材的镜子。只有在学案里,孩子们才能把自己学的教材“看”清楚。就实操而言,那孩子们怎么去“看”呢?就是用清对的这种方式去“看”。就具体的过程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体系感是在镜子的帮助下,用清对这种建构方式,建构起来的。

内个……将来,会是什么情形?

站在高考门口的孩子,对于六本教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案尽管厚,但已经是天天摩挲,摩挲了三年的东西了。再小的努力,乘以365都很明显;再大的困难,除以365都变得微不足道。这不是365,而是365*3。

申爸当初的错误在于说,专注于大申的教材本身。重点放在课本上,有个严重的缺陷:课本不是一本,它是五六七八本。当学第二本的时候,第一本就再也不摸了;赶到捡起第三本学,第二本又扔了……到第八本,第一本的内容,完全忘了很久了。教案是一本。你甭管学到第几本教材,都是这本教案,没有说哪些内容给扔了不摸的情形发生……

为什么申爸当年是《生理卫生》?这本课本,初三就学,因为中考要考;高中又学一遍,因为高考要考……一直到高考复习,这本书还要在手边放着,因为高考要考。这是新中国高考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现象:一本书,放在手边,整整四年!四年的时间,老是要去摩挲它。体系感,就是这么被摩挲出来的。它是一点一滴,建构成的。你要说中考结束的时候,高一复学之后,高三再复习的时候,申爸对于《生理卫生》有什么体系感,那是胡扯。但是,因为时间的累积,包浆的丰厚,到了高考之前,这本小书的体系,就凸显出来了。因为时间,它脱离了具体的知识,在申爸的眼中,变换做一个系统了。嗯……对孩子们而言,取代《生理卫生》的,就是孩子们手边的那套教案。

妈妈们把语文先放一放,现在要专注到数理化上,自己先努力清对的工作,亲手做做,获得感性认识哈。就先说这两件事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6-7 07:19 , Processed in 0.0865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