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0-11 09:38 编辑
B-闽同妈0709男八 20211009反馈 B-闽同妈0709男八 晚上让同拿来数学课本,给他指南,问他老师今天教了啥,同打开课本,马上又合上,说老师今天没讲新课,是讲评上一单元轴对称图形的练习。我让他找出指南上对应内容,同不出我所料立刻说这怎么找,都是综合的题,涉及很多内容,我说你就把这单元涉及的内容找出来就行。同先是打开指南目录,没怎么看就往下翻,快速翻了几秒说没有,我说肯定有,这是初中必学的内容。同不再看目录,随便翻,翻到他觉得可能有的章节,草草看一下,又说没有。我说你先告诉我这单元学了哪些知识点,同说轴对称、等腰三角形和最短距离。 我翻开数学课本,说这章一共4小节,每小节标题或知识点你记得吗?同第一小节说对了,第二小节就说错了,他让我提示一下,我说这节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内容,同立刻说“画轴对称图形”,答对了,他自己也笑了,我说那看来确实是一节有趣的内容嘛,同说考试不会考,我问那老师不讲吗?他说讲了。我理解这节应该是更进一步帮助孩子们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第三节和第四节同都说对了。 然后我让他在指南上把这几节内容逐一找出来。同不看目录又继续翻书,我问他看目录不是更方便吗?同说你看这目录,都是一样的条目,哪里有用?他是指指南里每一章的第一、二、三、四部分的条目都是一样的。接着他找到三角形一章,觉得有可能会在这里,随手翻到某一例题中提到轴对称,就说是这里了。我说这跟课本章节也没有一一对应啊。同说肯定不可能对应啊,这指南是以前的书,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这样写了,还说学校题目都是综合性的,不可能在指南里找到对应内容,总之就是不想找了。于是我拿过指南,往前翻了几页,立刻看到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同没想到居然被我找到了,无话可说。 然后我让他把指南上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在课本上找出来,同还是不愿多花时间,随便翻了几下,说只有定义和第二条性质有,其他课本上没有。我看性质中有一条“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问他课本上没有吗?同说没有,我翻开课本,发现有一道课后思考题,正是问“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我说这不就是指南上总结的性质吗?同继续找借口说,这只是思考题,没有答案,我问他思考题老师不讲吗?他说讲的,我想老师一定带着孩子们思考并得出结论了,只是同没有关注,已经忘了。 今天指南就进行到这里了。只想着做数学的mapping,忘了其他科目,看到其他妈妈的反馈,才想起。明天把剩下几门也mapping一下。 做完指南mapping,接着陈述了古文,因时间不早了,只按原文+释义陈述了《答谢中书书》,按原文+释义+整句翻译陈述了《记承天寺夜游》。基本都正确,有几个语言点忘记了,没踩准,另外就是关于地名、人名这些释义,老师说不用记,同就不愿意陈述。
嗯……很赞的哈:这才两天,妈妈们就已经切入正题,着手解决真正的问题。一个孩子,在最一开始,如果他的头脑中,用于mapping的神经回路,还处于完全的空白状态,孩子面对mapping的任务,他的心理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来看同的反应:“然后我让他把指南上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在课本上找出来,同还是不愿多花时间,随便翻了几下,说只有定义和第二条性质有,其他课本上没有。我看性质中有一条‘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问他课本上没有吗?同说没有,我翻开课本,发现有一道课后思考题,正是问‘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我说这不就是指南上总结的性质吗?同继续找借口说,这只是思考题,没有答案,我问他思考题老师不讲吗?他说讲的,我想老师一定带着孩子们思考并得出结论了,只是同没有关注,已经忘了。” 第一,“不愿意多花时间”。这其实是说,孩子想尽快结束,脱离尴尬的局面;第二,“随便翻几下”。头脑知道,要完成任务,需要依靠书本。但是,头脑中完全没有更加细节的知识,能够指挥双手去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活动。这时候,孩子的外在反应,就是“随便翻几下”。其实呢,“随便翻几下”并不是孩子刻意的行为,目的是表示自己对这项任务的不满。这种行为完全是孩子自然的行为,孩子并不想拿它表达任何的主观感受。是妈妈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打交道的经验,把孩子这种不加掩饰的自发的行为,解读为类似“不认真”“敷衍”“反抗”“不满意”这样的态度问题。心底一旦本能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压不住的火腾楞就起来了。 孩子内在没有建构起相应的神经回路,行为上完全地无法胜任,才表现为“随便翻几下”。这就跟一个成年人去搬一个很沉很沉的重物,龇牙咧嘴也搬不起来时的龇牙咧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有人把这个人的自然表现,解读为他故意的装象,然后过来指责,冷嘲热讽的话,那个人肯定立马就火儿了。同样的误解发生在孩子那里,孩子就“逆反”了。 孩子是认真的,他才肯来做妈妈这项任务;孩子头脑里没有神经回路,做不来,孩子才表现得“不愿意”“随便翻”。我们的目的,本就是建构起这些神经回路的。孩子那里刚开始没有,这就对了。等着妈妈们去建构呢。面对陌生的新的要求,年龄不同的孩子,表现是不同的。在孩子还没有自觉的意图能力的时候,要求无所谓新旧,他就是按着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去行动。做对了,就对了,错了就错了,也无所谓。 当孩子自觉的意图能力发展达到阈值,开始起作用了,孩子会评估新任务的可行性……当然是下意识的……对于无法胜任的任务,会直接予以拒绝。如果拒绝不了,孩子即便决定相应要求,他的行为,其最佳状态,也无非就是“不愿意”“随便翻”罢了。当然了,孩子还需要一种能力,就是即便自己不胜任,也要表现出态度上的热情,行为上的热心。别冷了对方的心,反正他也是一过性的,这次敷衍过去,也就算了。这是“人格”问题,传统上是EQ关心的事情。适当的这样的能力,是需要的。但现在我们不讨论,因为这个话题不切题。 当我们把孩子的外在的心理上的表现,还原为客观上某种事物的有无的时候,“态度”这个摸不着看不到无法下手极其讨厌的东西,就从妈妈和孩子中间,消失了。注意哈,我们花果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用“态度”这个术语的。我们不需要这个假设,就能把孩子教育好。没有这个假设,孩子会教育得更好,因为甩开了这个玩意儿,妈妈就可以从情绪的泥坑里逃出来了:不就是个物件没有么,让它有就行了么。 好了。现在呢,孩子的头脑中,有一个很有价值的神经回路,他没有。妈妈们的任务是什么呢?妈妈们的任务就是去孩子那里看,当这个神经回路没有的时候,孩子面对任务,他的直接的心理表现是怎样的。把自己孩子的心理表现,写在这里。这就是我们这一整个星期的任务。很简单吧?不难哈。孩子负责面对任务做表现,妈妈负责观察表现反馈。可是……这有什么意思吗?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你孤立地看你自己,当然没啥意思。可是,别忘了,咱们群里有206个孩子呢……AB班的也很多,申爸不知道多少个。反正不少……你要看别的孩子的表现。“那个东西”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一年两年也是建不成的。它是整个初高中阶段要面对的任务……它是一点点建成的。群里的孩子,年龄是不一样的,头脑中建构的进度,就不一样。看看别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在通往成功的每一个阶梯上,都有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反馈,你妈妈就知道你未来的每一步,会是什么样子了。这是一个方面要做的。 另一个方面呢,妈妈们要开始考虑了,孩子头脑中的那个神经回路,该怎么把它建起来,尽快建成。面对这样的任务,妈妈们手里有什么可以凭借的手段呢?从哪儿入手,才能又快又好地往起建呢?对了:模仿!借助孩子的模仿的天性来建构这个神经回路。我们要做两个mapping,第一个从课堂到教案,第二个从教案到课本。第二个mapping,妈妈们可以自己做的,对吧?这个不难,课本教案都在妈妈手上,只要精确知道孩子数学(我们都以数学为例来做这件事哈。学科一样,便于沟通)的教学进度就可以了。妈妈得在这一个星期,观察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的教学进度摸清。第一个mapping比较困难,你不能用最新的,你只能用孩子已经陈述过给你的来做例子。妈妈得挖掘出背景,好做例子。那怎么mapping给孩子去模仿呢?妈妈得备课,把自己的mapping作为回馈写下来,便于大家交流,取长补短。这是这个。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跟妈妈们说。大家看同妈的回馈:“……因时间不早了……”。基本上,妈妈们都是用垃圾时间来做这些事情的。要考虑把做这些事儿的时间,调整到孩子的黄金时段里边去——其实呢,就是晚饭后一开始学习,就先做这个。理由是这样的:孩子接下来是写作业。写作业的关键不在于花的时间多不多,而在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高不高。兴奋程度高,他写作业的效率就高,用的时间就短。你妈妈逐渐可以每天卡出他一个小时的时间,让他坐在你身边,捋各种东西。这些“捋”——捋古文也好,捋引申义也好,本质上就是孩子的神经系统的热身运动。不管前边怎么样,经过热身,让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系统去处理作业。效率极高,效果极好。当孩子自己感受到这一点之后,他会主动找你来“热身”的。希望花果山的每一个孩子,都尽快走到这个境界去哈。 这几件事儿呢,要妈妈们考虑,慢慢地调整执行到位哈。就说到这儿吧。 C-132鲁萱煊妈1304女三1606男大 C-萱煊妈1304女三1606男中 20211009反馈: 《项脊轩志》一段前五句能熟练复述,就是可置者,者助词,可置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忘记了。认真读了第六七句然后立马陈述一下可以记住明天再来试一试。旧时栏楯,直的叫做栏一直疑惑直的就是横的吗?百度了一下说是纵的,原来如此。
妈妈们注意哈:咱们捋古文这件事,拐到岔道上去了。大家都比较留意,孩子是不是完整准确地把一篇古文捋下来。然后呢,就在一个词两个词,一个地方两个地方的不精确,打转转。这是不对的。捋古文的精髓在于变换车道。每条车道,孩子在准确性方面,捋得差不多,就行了。精准,是最终目标!什么意思呢?精准是要靠孩子“会捋”来保证的。但是,孩子“捋”的水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点滴增长的。妈妈们就这样带着孩子捋,一两年后,孩子“捋”的水平升高了,能够保证他自己,靠着捋,自己把要捋的内容,搞得非常精准。 咱们做个比方来说这件事。假设说,孩子到了高中毕业,能把40篇古文,精准地捋出来。那么,孩子达到这个最终目标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说,捋第一篇的时候,就捋得精准完整,精准完整了,再捋下一篇;就整个过程来讲,孩子第一年捋了10篇古文,到了第一年年末的时候,每一篇捋得都不够精准;可是,第二年年初,孩子捋的水平升高了,妈妈再让孩子把前一年的10篇复习一下,孩子就能捋得基本准确了。比第一年当时,要准确多了。到了第三年,孩子捋这个东西,已经变成娱乐活动了。他自己就回去第一篇,再捋一遍。反复捋着玩儿……到了这个状态,就表明孩子的大脑对自身的操控,已经游刃有余了;顺便,把古文也都捋得精准异常。 妈妈们体会这个过程哈……不要陷进某个具体的指标,盯死了搞。目前,换车道是最要紧的事情。一篇古文孩子捋得差不多,就往前走,不要陷在一篇里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