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96|回复: 0

[申爸指导] 【语文小作坊:申爸指出教育误区以及花果山抱团方式】---2021.07.19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9 21: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7-21 15:13 编辑

语文小作坊:申爸指出教育误区以及花果山抱团方式

2021-07-19
C-009川悠悠妈1404女二
还可以这样啊?你太厉害了,我就卡在这个繁体字这里,已经畏难得想逃课不想做了,还想等娃大了再一起做呢。我今天的反馈也有写的了。
你们小娃妈呢,当然孩子还小,轮不到教孩子捋什么东西。

可是,还是有可借鉴的地方在:关于那个繁体,申爸发现妈妈们的问题之所在了。大家很少用字的部件来记忆字。大多数妈妈,用笔画来记,少数,直接用图像来记忆。事实上,从妈妈们的回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我们整个国家,小学实在教育的失败所在。整个小学,六年,就学那么两千个汉字,还学得不对……不对的原因,在于说,因为太想把考试考好了,导致小孩子打一开始,就杠上了硬功夫,用最原始的办法,加上无数的时间,去掌握那两千个字儿的字形。

事实上,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不断在发展的。你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宝宝,你妈妈只能用笔画来教孩子掌握字形……当然,这是有必要的:识字总要从独体字识起。独体字,本身就是构成别的汉字的部件,他们只能一笔一划地记忆。但是,到了三年级,四年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该让孩子学会部件记忆的方法了。“讓”怎么“让”?“言”“襄”么。理论上来讲,你只要提起注意,任何人都知道“讓”应该是“言”“襄”;但是,你去看小学孩子,任何一个孩子,你给他记“讓”,他都是按照笔画来记。那个当然了,“讓”的笔画这么多,当然难记。我们看哈....谁都知道,“讓”比“让”难记,这是个常识,对不对?我们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呢,这个常识很自然。小孩子学字,都是一笔一划开始的。“讓”是24笔;“让”是5笔。24笔一笔一划地去记,当然比5笔要难得多。可是呢,当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了“言”“襄”“讠”“上”作为字的部件之后,这两个字,难度就完全一样了:都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汉字。哪个比哪个难?都是两个字母,个数一样,都不难。

我们呢,都说“识字”,小学生六年都在识字。可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观察,“识字”跟“识字”,那里边的差别,可大了去了。从妈妈的回馈看,当年,大部分的妈妈,都是照着笔画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来“识字”的。这多费劲啊,考虑到汉字那么复杂的话……有个别,掌握了先进的思维方式,用部件组字的策略来识字。这跟笔画比起来,就先进到不知道多少里地了。你们呢,C班妈妈,现在做的,是孩子未来要发生的事情。那么,穿越回来,在当下,对你们宝宝的教育,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设法引导宝宝从笔画思维,前进到部件思维。

那个系列课件哈。要用,要用好。那么……三十年之后,就是一代人之后,你们的现在的宝宝们,已经变成那时候的爸爸妈妈。他们以爸爸妈妈的身份,再来小作坊的话,在他们当中,不应该再有用笔画来处理繁体的情形了。应该所有的人,都用部件来处理繁体……其实,一个人的字形思维只要进化到部件程度,简繁体,根本就是件无所谓的事情。

汉字的部件思维有多难,申爸跟你们讲: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只要孩子的老师,没有刻意把部件思维训练当成适龄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在学校,没有形成部件思维……你要让孩子掌握这种思维方式,那需要极多的时间。大申从去年的九月份开始,转部件的思维,到今天,还没转利索。它根本不是三天五天,“弄一弄”就行了的事情。从小学一年级到今天,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笔画思维,要想改变,哪里那么容易:只要字形上遇到点儿难点,大申的手指头就不自觉地往膝盖上去写……这是一件事情哈……C班妈妈,努力让小孩子就具备部件思维,从小就以“拼”(拼写)的态度对待汉字字形。

初中呢?好多麻麻很得意。得意什么呢?妈妈拿《孟子》,拿《岳阳楼记》去给孩子一陈述。孩子能很流畅地把词义陈述夹到原文中,陈述出来。也流畅。这说明什么呢?你孩子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么要求的。她要求把词义夹到原文里,随文释义,并且训练孩子去做,练熟了。本质上,就是笔画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笔画”比起零散地背重点词,要先进很多。妈妈们要非常非常清楚:除非你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长期训练,否则让一个高二以下的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获取随意“捋”的能力,这是不可能的!甚至说,我们有意识地去刻意训练,能否达到这个境界,也很难说。

这刚开始。流畅陈述的孩子,比借口推脱的孩子,要困难得多。前者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笔画思维在头脑里,后者是一张白纸。改错的永远比从头新建要困难。我们要看哈,刚开始借口推脱的孩子里,哪个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孟子》《岳阳楼记》之一,在语义上捋顺溜……这样的孩子,“捋”的思维就入门了么?也还没有。但总是向前迈了一大步。即便是这一大步迈完,你怎么知道,迈到了跟老师要求的同样的地位去了,还是朝着另外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这两者,在实操上,区别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呢,是要你们妈妈们在实践中,去摸索解决的:大申本来就是学渣,申爸一顿乱拳,就打过来了。学渣都是一张白纸,学渣都好办;可是,原来的学霸们呢?路怎么走?学霸妈妈要多花心思。这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哈,你们跟大申一样的学渣们,你们的好时机来了!别着急。别着急就行了。每天前进一点点,但不要中断。建构神经回路这件事儿,要的是日拱一卒,不要的是狂飙突进。“狂飙突进”“突飞猛进”,这是些只能发生在思维领域里的臆想。现实生活中,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然了,如果你哪位妈妈,在未来一年里,能够让孩子建构起“捋”的这种思维,那样的话,在未来十年之后,你就会说:当初,孩子的发展,真是神速啊!日行千里,狂飙突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一年”都蜕化成一个点的时候,才有“突飞猛进”这一说;回到现实,回到当下,不要说一年,就是一天,也是现实的很长的时间,孩子在一天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点点进步,也没看到……这才是现实。成功道路上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混乱的,冗闷的,困难重重的。这是这个……

接下来呢,就是妈妈抱团儿的问题了。早前,咱们花果山,是不收费的。我们提倡俱乐部式的妈妈们的抱团。搞了七八年。没啥进展。低水平重复。那个鬼制度,鼓励那些夸夸其谈,每天泡群,孩子那里啥都不做的妈妈。在没有考核,没有指向性压力的情形下,妈妈自己的需要,代替了教育孩子的需要。妈妈以教育孩子之名,沉溺在自己的欢乐中,无以自拔。孩子那里教育得一塌糊涂,申爸每天就是要求鼓励引导,买买买买得正乐呵的妈妈,去搞自己的娃……祥林嫂一样的,每天唠叨,搞得申爸的唠叨,也变成妈妈的娱乐的佐料了。后来,那些收费打卡健身的群,给了我们启迪:不付出代价,妈妈是不会干正经事儿的。想可以,以正经事儿为名,不正经可以,但真的去教育娃,那真的是没劲……每天在群里高谈阔论,多带劲啊!于是,我们改制。收费了,妈妈就重视了。

到了现在呢,申爸再也不唠叨“要教育好自己的娃”了。因为你们几乎每个妈妈,都给套上了KPI,每天核查:“娃教育了没?”没有?打PP。原来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是呢,另一方面,就又翘起来了:原来的俱乐部,也有俱乐部的好处。

怎么把两者统一起来呢?申爸在说,你们妈妈,要抱团儿。这是统一起来的努力之一。妈妈们怎么抱团儿啊?要物色那些“好的”,往一块儿黏乎呗。咱们这样的“作坊”,将会是未来花果山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了。现在呢,咱们是以妈妈个体为单位,组建作坊的;在未来,我们要慢慢发展到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作坊:同样年龄,兴趣相似的小组,参加小作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各种活动;反馈呢?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反。咱们现在是先个体,再抱团儿;未来咱们是先抱团,再组建小作坊。个体成员,小作坊不收。这是这个哈……

它这个事儿吧:申爸一直以来,就深深地陷入一个困惑之中。按道理来讲,教育孩子,它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个正当年的孩儿爸,孩儿妈,都重视这件事。我们要考虑到,无论谁,是贫是富是贵是尊,他总有父母,总有小时候,总有受教育的时候;总也会有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概莫能外。这个意思,换个说法,无非就是:世界上每个人,都经历过教育;每一个人,也都教育过自己的孩子。这自然包括世界上最聪明、最智慧的那些人了。

既然如此,为何教育还这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你买个99块钱的小熊加湿器,还有个揉得皱巴巴的使用指南的小纸片在包装里。可是,这么重要的人,人的教育,你就找不到一个类似的教育指南。好像是说,每个人只要做了父母,就自然地会教育孩子,不需要教,更不需要有指南。几十亿人,发展了五千多年,这个最基本的东西,竟然没有!

什么原因?直到最近,申爸才渐渐意识到,这个原因的隐秘。在根子上,这是由于人的差异性造成的。是由于教育人的人的差异性造成的。我们人类有一个心理特点,叫做“共情”。共情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人人皆有。它能让我们以自己的神经回路所形成的思维,去揣测、应对其他的人。也就是说,人的“普适性”:我有这样的想法,那别人也会有。

这个事情,有的时候对,有的时候错。在别的方面,它都对,但唯独在一个重要方面,它错了。这个方面就是“教育”。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父母以自己的成年人的神经回路所涌现出来的思维,去套自己年幼的孩子。这导致在孩子幼年,尤其是童年和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误判。父母弃孩子的天赋能力于不顾,非要按照已经丧失了天赋的成年人的脑神经系统的特点,硬要求孩子去做。这个错误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往复的。在孩子幼童少年,父母用错误的假设去做错误的事情,十几年下来,父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决定改;而十几年下来,孩子也从幼童少年,变成成年人了——准成年人。如果遇着犟头的父母,我就不改:幼年的时候,这样要求;童年的时候,也这样要求;少年的时候,还这样要求;准成人的时候,依然这样要求!这也好。至少,最后一个阶段,父母是做对了:总有对的时候;最糟糕的事情是:前三个阶段,父母按照成年人去对待;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孩子成年了,父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按照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了。

这个……整个儿就搞反了。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所有的爸爸妈妈们抱团儿结伙,发明了“青春期逆反”的理论,把脏水往不懂得辩解的孩子那边泼:反正我没错。这个哈:你爸爸妈妈决定更改以前的路线,后果是什么?你想改正确的,你就不知道改成什么样儿了,对吧?你想改错的容易,因为你自己就是成年人,你就照直就行了;现在,你不能照直做了,你该咋做?答案是:不知道该咋做了。面对自己的大孩子,爸爸妈妈束手无策。那你说,如果有人写教育指南,他按客观上对的写,还是主观上对的写?不管照哪个写,都很困难。这是错位的情况。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制定者自己,也是被局限在一隅。你拿一隅得出的结论,到很多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那里,你不碰壁,才怪呢。这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这个捋繁体这件事哈。其实吧,以前,申爸从来没有产生过要捋古文繁体这么个想法。都是那天申爸说着说着,忽然想给麻麻们演示一下,学会了这个“捋”,有啥好处……其实,是让那几个已经能脑子里很麻利捋的聪明麻麻,演示一下给大家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0:45 , Processed in 0.0785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