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29 06:56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申爸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原创力”
2021-06-24 鲁-立家妈0806男七
王安石的课件一直在赶进度地看,不跟趟的感觉,前面偶尔引用的文章还会跳过,看申爸今天的早课说要一字一字地读,不知是不是心理暗示作用,今天是逐字逐句地读的,没有漏过一个字,一路读来觉得王安石虽有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能践行自己的追求,是个真正的变法派,是个实干家。 嗯……说几句哈。妈妈们试着“……今天是逐字逐句地读的,没有漏过一个字……”这样来读课件,如果行,自己体会阅读中的感受哈;我们更注重的,是这种感受,而非课件本身的内容;能够恬淡地一字一句地阅读,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阅读的内容,有差别吗?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进入状态”?在什么情况下,想进入状态,就很难。阅读的内容,跟能否进入状态,有很大关系吗?如果你阅读的内容,无法聚集精神,那么,是否阅读“难度低一级”的内容,让自己进入状态之后,再阅读这项内容,更容易进入状态?
还有呢,就是好多妈妈找不到感觉。怎么也搞不出说,你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到底是啥感觉?我也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把整篇都读完,但也没啥特别的感觉。你们在说啥?有这样感受的麻麻哈,小作坊欢迎你!小作坊的目的,就是让人怎么能够进入状态,体验到恬静安详的兴奋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呢,那些从来没有找到过感觉的麻麻,是参加小作坊的一流候选者。你要麻麻想来,小作坊就欢迎哈;而那些第一次阅读课件,就能够产生感受,还能明确回馈回来的,就不是好的候选者,不入流。小作坊开了,让她们琢磨怎么才能引导孩子也进入这种状态好了。
这个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她们容易进入状态的妈妈,她们早已经百姓日用而不觉,没办法在全新感受冲击下,有意识地发现未被人留意的规律。她们借助你们发现的规律,想办法引导孩子进入状态好了。这是这个。
申爸转发了一条消息,吐槽那些科技大V们,不科普中国自己的科技成就。当然了,这个吐槽,看起来不是一般的“吐槽”。看着,总是有点“不怀好意”的感觉……这感觉的来源,在哪里呢?
这个事情,有一个背景,两方三件事。一个背景是说,日本人花钱,在网上引导舆论,为他们往海里排放核废水洗地。有些中文的科技大V,收了人家钱,为人家办事,引发了全网愤怒,被封了。在这里呢,有两方面的人:一方面,是转的这条微博的作者们;另一方面,是被他批评的“科技大V”们。这两方面,参与了三件事:一件是这篇批评微博;一件事是这个“数码科技”大V写的别的科技文章,这里看不到;还有一件事是被批的科技大V写的别的科技文章。看起来挺复杂的,是吧?
确实挺复杂的。申爸提这个,目的是想说明白,咱们要培养的孩子,想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这事儿本身就挺复杂的,并不简单哈。申爸呢,先来指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在他们两方的三件事中,其实,只有大家看到的这一篇文章,算是“原创”。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不都是“科技大V”么?那另外两件事,就是他们的科技作品,哪儿来的?都是找英文,翻译过来的。准确点讲,大家并非“科技”大V,而是“翻译”大V。看谁翻得快,国外的风跟得紧,谁的流量就高。大V们也是很敬业的,基本上,Quora的帖子发出来一两个小时,中文的,也就跟着贴出来了。很多麻麻所喜欢的果皮壳什么的,上面的文章,大都是这么来的。作者们呢,并非“科学家”也非“科普家”,是“搬运家”。
好了,知道了这些,现在回过头来,看转来的这篇博文。这篇博文的作者,在指责别的大V,不写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周边:中国的火星车登陆火星了,本应该有铺天盖地的火星车知识科普的,可是,除了官媒的一点点,科技大V、科普大V那里,一点消息都没有。当然没了。Quora上就没有。火星车是中国的科技新闻,中国热,美国,没关系。源头就没有,你让大V们咋抄?
申爸要指出的关键,并不在这里哈。这些都是铺垫。其实呢,抄并不是问题。自己不行,当然要从抄开始了。咱们的阿西,不就是抄人家的么?阿西抄美国的,伊林抄苏联的。只要人家好,我们到处抄。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说,妈妈们看这篇文章,它的作者,只看到别人身上黑……
刚才说,他们两方三件事,其中,只有这一篇文章是原创;另外两件事,双方都在翻译Quora……这不是问题,申爸刚才说了……从这篇原创文章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他们真心是把翻译当原创了!最要命的,是在这里。翻译跟原创,那根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过程。同时呢,翻译大V的教育培养过程,跟原创的,也不一样。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不同。这种不同,是追寻“我想要什么”和想搞明白“他们在想什么”的不同,搞明白“他们在想什么”就是我想要的,一旦落到这口井里,那就完蛋了。美国那些原创科普的作者们,妈妈们认为,他们会在意中国人在想什么吗?换你,你会在意吗?因为如果你感觉到,“那些人”一直在想搞清楚我在想什么的话,你就不会在意。浪费时间么,对吧?
确实,我们起步很低。就因为如此,我们呢,在过去很多年里,只要有人“把欧美先进经验”介绍给我们,我们就很崇敬。大V们,其实呢,就是吃这碗饭的。甭管是我理解的,还是不理解的,只要是你不知道的,你就会崇敬我;这种心理,催生的一个现实,就是说,去搬运,而非创造。然后呢,又崇尚这个,把孩子往这个方向培养。不要小看了这件事哦……麻麻们:这带来我们整个社会,对于人的基础教育的一般观念,还有与之相应的教育体系。补课刷题课外班,小升初,中考,分儿……等等一整套的体系被磨合了出来。这套体系呢,鼓励模仿……但是,这套体系,撞到今天的创新,就不行了。
土共是非常厉害的,行动力超群绝伦。一旦认清形势,意识到桎梏之所在,立刻就行动。这种行动力,超群绝伦。先把所有的课外补习,杀掉再说。补习这件事哈,会不会回潮,这不好说。大概率是会的。如果不能很快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你创造性的人才没培养出来,以前善于模仿的人才,也培养不出了。这不邯郸学步了么。注意哈,麻麻们,善于模仿,不是坏事。特定阶段,就需要特定的人才。不是特定人才错了,而是时代变了。这里划分界线一条。
接下来,申爸来说我们自己。我们呢,培养孩子的目标,毫不动摇的:培养的是美国的那些原创科普作者,而不是中国的那些科技翻译大V们……当然,妈妈说,我想培养中国一流的公共传播人才,那另当别论……这俩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
就目前而言,申爸拿具体例子来说哈。好比说,妈妈们看课件,反馈的时候,好多妈妈就说,“原来是这样啊,那孩子就可以学会更多的知识”了。其实呢,“学会更多的知识”,没啥用,除非你是想把孩子培养成大V那样的“知识搬运家”。麻麻们深入思考一下,那些“模仿型人才”,是怎么培养成功的呢?给他们建立起一个概念,叫做“人类的知识”,然后,不知疲倦地一辈子把“人类的知识”往自己脑袋里搬……如果真的往脑子里搬了一辈子“人类的知识”,那就是废材了;有人很聪明,工作以后,就去搬一个特定的群体,比如Quora上的原创作者群,他们的知识到自己的微博上来。这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们说正确的方式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是让孩子也产生“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然后,他知道他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学会更多的知识:想学什么,都能学会。这就行了。那孩子真正要花时间做的,是什么呢?
“妈妈们留意到涵妈对于自己感觉的把握和精准的记录了吧?‘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某个疑问、我产生了某种渴望,想知道,想进一步探索……这就是‘好奇心’。因为受到所阅读内容的刺激,‘我’想到什么事实,引发了进一步的什么疑问,产生了想去探索的愿望;然后呢,在探索的过程中,又遇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疑问,产生更多的联想,引发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都不是能有立刻的答案的,但都是曾经产生过渴望的断点。这些断点,会在头脑中堆积,越来越多,多到一定的程度,你再阅读什么,它的内容就是你记得起来或记不起来的以前的某个问题的答案。强烈就是强烈,曾经强烈地想知道的答案,当答案摆在面前的时候,人还是兴致勃勃……这就是以‘好奇心’为中心的认知过程,是自主的认知过程。”
今儿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