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申爸点评妈妈们的回馈
川-都都妈1002B五
《社会习俗·姓名》,大概了解姓氏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通过姓氏区别贵族平民。之前看大秦时一直没没搞明白商鞅之前又称公孙鞅和卫鞅,今天中午解惑了,还有孔子父亲的姓名组成,以及一些老年人愿意给家里小孙孙取一些不好听小名的由来。真是长见识!
让我们来看,妈妈们,什么样的回馈,是好的回馈。每一个妈妈们,在阅读《社会习俗·姓名》之前,都了解公孙鞅,卫鞅和商鞅之前的演进关系吗?不一定。不是“不一定”,而是“一定不”。咱们可能只有极少数的麻麻,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了解这个事实。阅读完之后,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应该大部分的麻麻都知道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如果你要问,大家都会想。谁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的感觉,在回馈里写出来了呢?都都妈做到了。这就是好的回馈。同一篇文章,大家都在读,如果你第一个指出了一种感受,你一说,大家都同意,“哦,对对,就是这么回事!”这样的,就是好的回馈。
咱们回过来头来说,说那个《社会习俗·姓名》。
那篇文章,总该有个作者,是个谁,把它写出来的,对吧?写的那个人,他写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文章,解释商鞅称呼的改变这个地方会出彩儿。为什么呢?不过是因为,这个演进也是他自己当年困惑,后来,读了别人的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的。写这篇文章的“他”其实就是读这篇文章的“你”。
什么是大家?大家是第一个把商鞅称呼的演进,写成文字,收到文章里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今人都成了古人。封地制取消了;古人称呼中的地理意味,你也很难识别出来,姓氏看上去也怪怪的。发展让当初“大家都懂”的事情,变得混乱而模糊不清。公孙鞅、卫鞅、商鞅,搞不清楚哪个是哪个,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这么叫,那里那么叫的原因......这时候,第一个感受到有这种需要,区分清楚,写明白的人,就是大家。完了呢,大家的文章,给别人读,读到这个地方,觉着“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人,也把这些解释引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这样,解释就流传开了。为什么会流传开?因为都都妈么。你把感觉写出来,别人看了,也会说:啊,对!我也是这才知道的。这叫什么呢?这叫抽象概括能力,是抓事物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最稀缺的能力,是人最要紧的一种能力。
那文章的作者,把自己的意思写出来,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在都都妈提到的那几个地方出彩儿。该出彩儿的地方,都都妈确实也都提到,指出来了,这就是“洞察力”。那麻麻说,诶!“洞察力”这么简单啊 !当然了,就这么简单。让你印象深刻的,你把它收出来,就是“洞察”。只要你说出来的东西,别人看了,也附和,你说的,就是“观点”。文章就是说观点的;好文章就是说了观点,看的人,都附和。你怎么知道你写的文章,别人看了,会说“好”呢?你写完了,你要观察别人的反应么。很快的,你就摸到窍门儿,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了。这里边,有什么原则呢?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总结说:“能打动你的,一定能打动读者。”你觉着有意思的,觉着好玩的,觉着“学到了”的,产生了恍然大悟的、忍俊不禁的、欲罢不能的、啼笑皆非的、割舍不下的......你把它写出来,就是好的回馈。你的回馈,只要跟别人同亮,就是洞察。妈妈说,这个太容易了,我知道写什么了。好的,今天再试试看。
汕-登登妈1111女三
申爸说现在时间有限,所以选题谨慎,一方面选一个时代的大师、经典人物、最高阶资料展示出来。一方面是关乎切身事物,科举-高考。修辞,说修辞,也像说做人说话。申爸是觉得这个时候适合开始渗透?
申爸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妈妈们猜啊......妈妈们不要忘了哈,这里的课件,是一些精选,差不多每两篇课件背后,就是一本书。要把这个事实纳入考量哈。
沪-康妈0801B男七
《典章制度·科举考试》和《社会习俗·姓名》写这两篇文章的人是个高人,极好的文章,终于搞懂了姓氏的区别,打印出来给孩子看,孩子以前看过大秦帝国,是问过姓、氏、名、字的区别。
爱新觉罗是姓,表示其血统;到了清末,当初的爱新觉罗各支好坏混得天差地别:从皇上坐龙床到整天出入当铺,都有。姓用来区分血统的贵贱;氏用来区分到了今天,各支混得好坏。方向是同样的,表达不同;这是修辞的区别。你想好说啥了,再用有趣的说法把意思说出来。
鄂-开心妈1111G三
《事物的测定》看着很有意思,有种看大明星八卦的心态,看的津津有味,中间有段还看的笑出了声,没想到科学家们之间的故事这样有意思,看后有种想讲给孩子听的冲动,但是记忆不太好,回忆起来有些零散,需要多回味几遍才行。
开心妈说得对,《事物的测定》就是“八”。妈妈们看《事物的测定》,或者被诱惑了,进而看《万物简史》。妈妈们想到一个问题没有:那时候,那些“科学家”为什么那么执着,千辛万苦地要去测个数目字?妈妈们猜,这是为啥?
京-思思妈1303G二
刚才读《修辞的两种手法》入了迷,差点坐过站。修辞手法在在作文中用得很多吧?其实不然,我们平时的沟通交流也会经常使用。为什么有些人写出来的文章说的话干巴巴、不生动、不抓人,因为他很少使用积极修辞。从文章到沟通,如何简洁有力的表达,最重要要把个人感受感情倾注在文字上。才能产生跌宕起伏、让人荡气回肠。对于作文来说,两种修辞手法的总结非常有用,那对于日常学习,可以循向而行,时时提炼一些方法论,从一定高度上去总结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类型、要点,有意无意的培养这样的能力,学习自然一往无前。
你看思思妈的着眼点:“刚才读《修辞的两种方法》入了迷,差点坐过站。”如果真的差点坐过站,这叫记录;如果下一次,没坐车,也这么说,那叫修辞;事实非,只不过这么一说,表达某种特定的感觉。
如果妈妈们觉着好,下一次也拿来这么说的话,在花果山说,这叫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因为花果山习惯了;如果拿去别的地方说的,叫清新脱俗。修辞也是要看对象、场合的。
“积极修辞”、“消极修辞”的话,是站在情绪的立场上说的,如果文章感染到情绪,就说是“积极的”(不管引发的情绪本身是“积极”还是“消极”,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文章无关情绪,就是“消极的”。
冀-天天妈1107B四
今天看了好多篇,不知道是因为看的多了还是看的不深入,说起来大概都记得,但是细细品,好像又都忘了。
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好回馈。天天妈在说自己的主观感觉。写跟主题沾边,自己的、确实产生过的主观感觉,都是好的回馈。可是,天天妈妈的回馈,就这几个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来说,说得不是很准确。妈妈们认真的咂摸咂摸,看怎么说,能够把感觉说准了。天天妈也再体会体会,看怎么把自己确实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
苏-恒妈0810B六
《修辞的两种手法》,先看妈妈们的感想,知道了是很接地气跟我们平时讲话都有关系的内容,就想先看这篇,因为自己的修辞工作就做得挺糟糕,看能学学招不。文中说,说普通话时,要把土语里用的词改成普通话的词,别人才听得懂。看到这里想起当年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去说普通话,倒没啥障碍,但是回家乡再说土话时,却有点别扭,现在才反应过来,是有的土话的词,反而用普通话的词说(我们的土话跟普通话差别主要在音调上),这就不如完全用土话的词表达来得淋漓畅快。修辞要讲的就是“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有力,就要选择恰当的词、恰当的句子,运用各种恰当的表达方式,用来明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这个能力的前提得是有大量的阅读打底,花果山的孩子初中可以练起来。打算先给恒看看这篇,看他是否心动。《修辞的两种手法》,积极手法和消极手法,今天来写感想,用积极手法应该比较合适,可是却词穷。
哈哈哈哈哈,於我心有戚戚焉:“《修辞的两种手法》,积极手法和消极手法,今天来写感想,用积极手法应该比较合适,可是却词穷。”事实上,任何时候,不管是谁,当他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的时候,都是“词穷”的。大多数时候,勉强写完,自己也不满意,觉着“没有说清楚”。偶尔会灵光一闪,水平暴涨,写出了事后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东西。好的积极修辞,是比较不常见的事情。但是,生活又到处需要我们写东西,说话。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不用去触动情绪。消极修辞,随处可见,是一个人的必要基本功。
冀-天天妈1107B四
应该是每一篇别人提起来,自己感觉:啊,知道知道,就是说那个什么什么的,但是让自己想想,到底在详细的说什么,自己又说不上来。觉得提问倒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方式。不知道这次说清了吗?
这次清晰多了。但是,天天妈,你再回忆回忆,当时自己到底是要说什么?慢慢想,不着急回馈。嗯……先到这儿哈……明天,咱们接着说高三总复习。
回头申爸发今天的课件
课件一
课件二
连载的课件到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