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10 11:01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浅谈高中复习的事儿
2021-06-06 沪-眉豆妈0706女八 从回家的地铁上,就听她讲各种脑洞、想写的素材、看过的动画片梗概……大概从7点半一直讲到现在……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就像我的随身听一样……心累。小时候那种“妈妈继续讲故事,妈妈不要停,妈妈你别睡着……”噩梦重现……只不过讲故事的人变成了她自己……我中间试图翻白眼装死都把我摇活回来,信誓旦旦保证讲完这句就结束,结果又是千儿八百句。 不变的是:“妈妈你听我说,妈妈你接着听,妈妈你怎么又睡着了……”后来都同意我拿着手机边玩无脑游戏边听了……最后终于以“9点半多了!老孟同志马上就要来抓你去睡觉了”,重获自由…… 抱怨完,恭喜我发现了申爸没有发现的敏感期……女娃的第二话痨期。
哈哈,眉豆的这个好,赞!
申爸刚才想起来,今天又高考了。大申明年的今天高考,咱们赶紧说高三复习的事儿吧。除了物理,大申其他的课程,都已经全面进入一轮复习的阶段了。一轮复习是把高中所学的内容,按照顺序,从头到尾,再过一遍。一轮的复习,可能到明年寒假那个时候。两年学习的课程,用一个半学期的时间,完整地再来一遍;一轮复习的着眼点在课内的具体知识。
事实上,孩子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从高考考核水准看回来,基本上是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掉一个的状态。他所会的,仅仅是他当前学的,还有上一个学的,再前一个,就已经忘掉了。甭管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皆如此。他们的课开得快么,旋风般地就扫过去了。注意,这里,我们第一次遇到了快和慢之间的矛盾。刚一开始,申爸就在说,总体上感觉来讲,高中三年的时间,就学那么几本课本,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可是呢,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孩子又是完全相反的感觉,他们感觉到快!快得不得了,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儿来。
大申他们是四年学制,他等于九年级一整年,除了参加初中的会考,需要抽点时间准备一下之外,一直都在学习高中的课程。即便是这样,大申还是反复地跟申爸磨叨他们老师对教学进度快的抱怨。主要是70年和疫情,把正常的教学节奏彻底冲乱了。闲的时候太闲,无所事事,这才会感到赶进度的时候快。但毕竟他们是四年。他们都喊快,压力受不了,别的正常的三年学校的孩子,就更加的压力大了。人家也有70年,疫情的感染,一样的么....
甭管过程中怎么紧张,你回头,从总体上来看,感觉高中的课业,真的没多少。为什么过程中那么紧张呢?这是个问题,先提出来放在这儿。
就大申而言,他倒是不感觉快。申爸只听他抱怨过语文和数学进度快,别的科目似乎无甚所谓....他反复引述老师抱怨快的话,无非是想证明自己对数学和语文快的观点是正确的。其他的七门课,史地生理化政英,他倒是也没啥特别的感触和牢骚,反正就是上课听课,下课作业,能赖掉的,他也偷懒不写。人家整个高中,晚上学习,就没有超过十点的时候。顶多到九点多,就收了。剩下的时间,就到网上瞎逛,看网络小说,或者玩游戏。但不管怎样,语文数学大申是申爸肉眼可见地压力大....申爸要他陈述作业题,常常是皱着眉头:昨天的两页还没整明白,今天就又有两页新的作业要写。到底哪里不会,学到哪儿了,自己都蒙了,整不清楚。可问题是,其他的七科,不这样。
总得来讲,大申还是好整以暇地面对其他七科,从容不迫。其他七门课从容不迫节省下来的时间,都花在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上,还连滚带爬。在大申这里,他面对史地生理化政英七门课铺天盖地的压力,还能从容不迫,阵脚没乱,原因还真不在高中这里;这原因,要根溯到小学那个时候,他的伴听、他看的可怕的科学、看的少年科学画报。尤其是那个少年科学画报,十几年的画报,他读了无数遍。事实上初中高中所学习的几乎所有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知识,他都无数遍地建构过了。尽管无法在课程考核的层面上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他潜意识中对其获得了宏观上的整体感。
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学糊”了啊?很简单。你问他今天上了什么课,每节课讲了啥。从高中开始,对于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和生物这六门课,“今天课上讲了什么”,大申张口就来。这是基础;接下来,你还要问一下,你觉得“下节课会讲什么”?他也知道....其实是顺口瞎蒙,没啥根据。但有根据也好,没根据也罢,他只要能回复,就表明他的思维中,有某种体系:“下节课讲什么”,这是预测么。所有的预测,都需要基于已有的规律性认识,才谈得上。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大申卸掉了高一高二的大部分压力。这是小学时伴听阅读的必然结果。任何知识,他都不是一次性地建构成功的。在时间轴上,必须经过反复再反复的过程,有弛豫时间的建构,才能够建构成。
你们小孩子哈,妈妈不要整天光盯着那几分儿。那个东西,除了安慰你们妈妈,不重要。要抓紧利用时间,借助孩子的敏感期,伴听。天然红利,要抓住!白捡啊,捡到自己筐里,就是自己的了。你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了初中高中,要短时间内,让孩子掌握那么多科的知识,每天都搞到晚上十二点去,还不定能行。
你们高中课本,录音完了没有?给孩子听。他听什么都是听,听什么,在刚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完全不懂”,伴听完了,就把“懂”建构起来了。孩子将来的水准,只要取决于伴听敏感期所聆听资料的质量。所谓质量的定义很简单:有没有后续。后续越多,质量越高。人的思维是靠不断反复的接触而建构起来的。
对于中国的孩子而言,课本里的内容,绝对是“后续最丰沛”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不用管他们别的任何资料,直接听课本就行了:反正“听什么都一样听”。但是,面对政治、语文和数学这三门课的时候,大申就凌乱了。政治别提,你要是提,大申就急眼:说什么P话,根本听不懂!好吧...这是政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现在这个年龄,真的不懂.....其实,到了多大年龄,懂的人也不多。只不过,辩证唯物论,是包含在政治这门课程中讲的,大申泼脏水,把辩证唯物论也给泼了......很可惜,回头看怎么补救一下。
政治不着急,等以后再说吧。在短暂的重视讲解之后,政治首先被放掉了。政治不是这个年龄的重点。然后,重点就来了。语文和数学。你要是问大申,今天语文讲了什么,他就在那儿沉吟。“刚讲完还没三个小时呢,你就想不起来了?你的脑子真的是不行....”申爸黑大申,大申吃瘪,想半天,才说讲了现代文。叫什么,也叫不出来,只能说出是讲语言的,具体内容,又说不出来了。数学也差不多.....你别问明天会讲什么,预个习什么的。你要是说,大申的应对永远是:“老师不按课本讲,我怎么知道明天他讲什么?他一高兴,想讲啥讲啥,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注意哈,妈妈们:智力是什么?申爸很明显地,注意到大申的口头评价中,会出现“根本听不懂”这个句子。典型的情形就是对政治课内容的评价。他这么说,意思不是说政治老师的课讲的不好。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讲得不好,思路不清,他们是这么评价的:讲什么呢,脑子里全是S。或者:根本就不会说中国话。尽管,评价别人的时候,他自己的中国话,也说得不利索。但说法确实是不一样的。他是针对内容而言的。也确实,凭着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完全无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底是什么意思,每个字都认识,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去找解释,老师解读?找到的解释,听到的解读本身,仍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不过这一堆词,换了更大的一堆另外的词罢了。
这样的评价,还来自于另外的场合。去听奥赛培训班,听了一次,不干了,不去。“根本听不懂,谁知道他讲什么呢?”大申如是评价。那还怎么去啊,那个。听不懂就听不懂吧,“听不懂”很正常,谁都有听不懂的东西。听不懂的课,干嘛还非得听?不听就算了;不选就算了。申爸在意的,不是这个。既然他“听不懂”的,就坚决不干,那反过来,兴致勃勃的课,岂不就是非常懂?兴致勃勃的化学课,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地理课,英语课,岂不是一边听一边懂?“懂”这个感觉,很难说得清....尤其是针对每一门课,“懂”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对吧?但是,“不懂”却是同样的。
鸿蒙未开的时候,混沌一体,没区别;鸿蒙一开,不同的地方,景色就完全不一样,对不对?这是令申爸最满意的地方.....这个东西,就是“智力”。这个玩意儿,有了,就是有了,没有,你永远无法让他再有。这时候呢,情形就很清晰了:政治放弃....辩证唯物论不能放,回头等到了高三再说....把数学和语文,弄到化学生物历史那种感觉,就行了。高考政治也需要百分之九十才能考上北大吗。具体的做法,咱们小作坊里面慢慢说不急,现在,重点说“新时期大脑的工作原则”。
政治其实非常简单。就一层纸。捅破了,不要说九十分,考一百都不难。政治是所有科目中,内容最少,最便利拿分的一门课。只不过,它起步很难。我们的大脑,申爸的感觉哈,它是用“相似原则”来工作的。这个的意思是说,如果大申对生物这一门课,产生“懂了”的感觉,那么,他就有了“目标”......这种“目标”是带引号的。因为目标指的就是意识领域中的发生的事情,而这个“目标”,是潜意识中发生的事儿......大脑会自动地让其他没懂的科目,往“目标”上去靠。这种“靠”是随时随地,无意识地发生的。一窍通了,你别着急,只要到了时候,百窍都会通。
这种“类似感觉”原则,在人的一切高级神经活动中,普遍存在。相关体验如果是愉悦的,潜意识就会时刻发生作用,让人不知不觉地往那个方向去;如果相关体验是痛苦的,大脑就会在潜意识中,指挥人远离那个方向.....这个特点,对大脑来讲,是天赋属性。是天性。靠“意志力”,可以在自己有意识的时候,“逆天”行事;可是,一旦“意志力”休息,天性就立刻抬头,缓慢地,点滴地,锲而不舍地调整人的行为,调头沿着天性方向往回走。这个模型清晰地展示给我们说,你那个“意志力”,干嘛非得“逆天”行事?你顺天意不行么?两个力干嘛非得不同方向使劲儿?你让它们合流,方向一样,朝同一个方向猛拉,不就行了么?
决定“意志”跟“天性”,是否“对着干”的关键在哪里?在那个“感觉”,那个初始感觉,它是让人愉悦的,还是让人痛苦的。联系现实,其实就是你的日常行为,是围绕着某个主题,这个主题之下,是否能够在心理上给孩子带来正向的“第一次体验”。怎么叫“第一次体验”?这是一种比较怪异的很少被我们的意识所捕捉的感觉哈,不靠例子,说不清楚的。
咱们读课件,对吧?打4月27号就第一次读,陆陆续续的,应该是从5月18号开始,每天就不间断了。每天都有,要求妈妈们回馈。反正呢,就是“号召读,号召回馈”。妈妈读了就读了,回馈了就回馈了....一直就这么走着。直到前几天,眉豆妈说这个回馈很重要,要根据它来决定邀请谁进小作坊....麻麻们这才紧张起来,很多妈妈抓紧回馈。回馈一下子就多起来了。申爸要说的,不是这个。申爸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昨天呢,申爸发课件的时间,比较晚。好像过中午了,才发。有多少妈妈过来看,看“发了没有”?一看没发,就失望的走了;过会儿又没发,又失望.....肯定有么,对吧?还有,昨天看完那篇太平洋,那篇南极之后,很有几位妈妈,思潮汹涌,浮想联翩,无法自已的,对吧?那想到的实在是太多了。无数的念头,在脑海中飞逝,眼花缭乱,可就是捉不住。
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是说,哎呀,我娃........我娃怎么了呢?妈妈们的意思是不是这个:作为一个成年人,能看懂那些课件了。你参与了一段时间,思潮汹涌浮想联翩脑海中无数的念头驰过,对吧?那你娃十六周岁了,他的思维也跨过成年人的那个阈值的,他也能看得懂了....那他是不是从4月17号,陆续地给,要求回馈,不回也无所谓,5月8号,每天不间断地给,到了6月5号,是不是也跟妈妈一样?哇塞,天哪!芝麻开门!门好像开了。先说到这儿哈,回头申爸发今天的课件。
今天的课件哈:
第一篇:滑铁卢的一分钟
滑铁卢的一分钟.pdf (1.26 MB, 下载次数: 0)
第二篇: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pdf (10.07 MB, 下载次数: 0)
第三篇:一夜之间的天才
一夜之间的天才.pdf (1.27 MB, 下载次数: 0)
连载课件第四部分:怎样造句
怎样造句.pdf (492.12 KB, 下载次数: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