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沪-眉豆妈0706女八 第一篇没有直观感受,七拉八扯的倒是有: 1、果然大道相通,浦先生说做学问要先攻难点,再顺流而下。申爸的实操路线也都是先攀高峰,再“一览众山小”。 2、由小如学弟想起来一个笑话。当年有人报考叶嘉莹先生的博士,给叶先生发邮件申请,叶先生回信时按古俗称之为:某某弟(弟子的意思),然后这位同学给理解错了,再次去信时,称呼是“嘉莹姐”……叶老其年八十有余。 3、通篇看下来,对浦先生的印象比对朱先生的,稍微鲜明了一点。等着看他写俞平伯先生的。吴小如先生作为俞先生的入世弟子,对恩师的感念应该会更深刻吧? 侯宝林先生的《我的青少年时代》连载完啦,真好看,虽然侯先生笔下的生活是那么穷、那么苦、那么难,但他一直奋发向上,用不断学习来应对苦难,让我深深的敬佩。而且我肯定买过《我的青少年时代》……记得应该是跟郭沫若、陈云传同一时期买的…… 《赋税》这篇以前肯定看过,是从哪本里节选的一时想不起来了,我慢慢看,也许能回忆起来。对了,是《中国通史》,吕思勉写的那个。
赣-粮妈1402男一 这篇回忆了作者对浦先生的相知相遇相惜之情,作者通过浦先生对文学的研究,阐明了仰攻、顺流对文学的意义,感觉和申爸正本清源,还有降维打击雷同,站在更高次元里看低次元的东西。使作者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特别是作者描写的浦先生在课堂上高歌一曲,读者看了都有种生动、深入浅出的感觉。全篇都过细节描写了作者对浦先生的极度敬仰之情。
京-文妈0411女十 看完了浦江清,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现在人怕艰苦,不爱读先秦古书,喜欢从小说戏曲入手,可小说戏曲毕竟是流不是源”。可目前我们整个义务教育不都是从“流”开始的吗?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这个问题,畏难情绪,不爱读文言文。客观上确实学校教育就是如此。 所以,我的感觉是,父母要从很小开始,从古文开始给孩子看,最好上小学前已经喜欢读古文,这样就会抵消学校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像被称为小神童的王恒屹不过就是从小熏陶。和申爸的方法一样。
粤-涵妈0807女七 《回忆浦江清先生》写了作者与浦先生共事时的经历,从蒲先生身上学到顺流而下(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知行合一的治学教学经验。百度了一下浦先生生平,精通英、日、俄、法、德、拉丁等多门外语,想到这些民国大师们都有精通多门外语的共性,这种学贯中西的能力是怎么来的?
鄂-漆仔妈1005B五1610B中 《回忆浦江清先生》通俗易懂,挺喜欢看类似的小故事,总觉得那个时候的“大家”有一种风范。浦江清和吴小如都没听说过,看完后去百度查了一下,了解了一下大致经历。 《赋税》大致浏览了一遍,没法细细看,因为太多细节不懂了。但我很喜欢看这种“从头到尾捋一遍”的文章,能够让你对某个领域有大致的了解。后续在其他地方看到这方面的描述时,可以联系起来看。 《侯宝林第6部分》看了一半的时候,很好奇,他是怎么记得这些事情,描述得那么清晰具体,还有对话。我自己有时候也写一点东西,觉得挺难的。后来正好解释了自己怎么学习文化的,靠自学,太厉害了。
赣-粮妈1402男一 这篇整个讲述了整个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耕税赋的演变。从上古时代的农业制度及农业器具的使用发明。使我想到了各个朝代的农业发展,从短命王朝到太平盛世都体现了君主领导下的农业发展状况,但凡太平盛世都是轻徭役薄税赋,深耕易耨,休养生息。贾谊的治国策就体现了乱世之后,要发展农业,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突然很崇拜贾谊。想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想到了王莽新朝的田制改革,从公田到私田,从毛泽东时期的大集体农耕到分田到户,想到了抗美援朝,想到了毛主席对支援朝鲜战争时,陈云劝主席最好不要插入朝鲜战争,八年抗战国民需要休养,不是战争,而毛主席却是有更远见的看法,害怕美国打下了朝鲜,中国有种唇亡齿寒的感觉。也没有谁对谁错,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粤-帆妈0803男七 《回忆浦江清先生》里的“仰攻”、顺流而下、知识要结合实践之说,都很有启发。知道我们往往不只需要理论,更需要的是去做出来。如何做出来?如果只是自己的情况,已经意识到了的观念当然是努力去践行;结合孩子的教育来说,孩子还没意识到、也没能懂得这些道理,那么就是考验家长对教育的规划和安排。而像申爸这样抓住孩子的成长主题,顺势而为的、很有颠覆性的教育方案,终极目标指向的却是“凌绝顶”的高度,实在令人惊叹,也很感恩在花果山里接受熏陶。 《赋税》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也耐着性子看完了,对这种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理得很清楚的文字还是很佩服的,思路的清晰、知识的丰富以及对这个领域的熟谙都是需要的。把这样的主题扩展成一本书,就是专门史了。比如,有点像新知文库那样。就写法来说,新知文库更吸引人。但孩子也需要能读会读《赋税》这样的文字,这是不是又涉及到前期伴听的词汇呢?我再仔细看了一遍,从林汉达到历史小丛书再到小通史,我们的词汇可能聚焦在论语、礼记、孟子、井田制、管子、晋书、王安石、免疫法、盐、茶、蔡京、张居正、太平军……等方面,感觉《赋税》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据主题去整合之前所接触的所有有关的资料之后呈现出来的。那么就涉及到对这个主题的兴趣、资料的收集、取舍和整理、最后的呈现方式等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 侯宝林先生的文字看完了,回想读这六次连载的感受,以前的生活才真是苦,可像侯先生这样生命力坚韧地活下来,还发出了自己光亮的人,其实也不多。他们是怎么形成的?跟侯先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一起学戏的其他人,他们都在哪里?看到“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不由想起《俗世奇人》里个个身怀绝技的人;侯先生虽然只上过几个月学,不识字,但他如饥似渴地学说相声、认字、学看书的经历很激励人,后面的转益多师很有启发。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从第一篇就觉得很不可思议的童年,到这里,想象不到疾苦。这时特别想知道这个作者是谁。他后面的职业是作家还是唱戏的?还有作者总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总是认为理所当然……看到后面相声,想起是侯宝林,百度了一下真是侯宝林。说到接头卖艺,在小的时候就有一些戏班子来我们那里做杂耍卖艺的,奶奶说她们很苦,没有饭吃还要卖艺,记得奶奶还送吃的给她们。看到一个比我小的女孩子用钢丝捆绑肚子和脖子,感觉很恐怖。这也是小时候一个很深的影子。 看完连载1-3及部分课件,一直好奇他们怎样可以记得这么清楚,特别是侯宝林的,连门牌姓名等一些细节都可以记得这么清楚。今天一口气看完侯宝林的青少年时代,阅读完,内心很沉重,完全不在文字及文章特点及写法,而是进入文章的角色里。看的时候大脑里会经常出现很多电视里的穷苦孩子求生的眼神,或者记录篇里面非洲小孩那个求生的眼神(每次看抗日战争片里面穷苦孩子及被压迫的人,很多时候都不愿意去相信)。 特别里面说到,没父母教导及优质的环境下能有高尚道德理念,如就是再饿也情愿饿着,不赊账、不骗、也不做卖戏法等违反道德的事……只读三个月免费学堂,不断挑战生活的疾苦及困难,活出阳光灿烂的人生,努力自我学习,特别提出“要在学习上害羞,那样,我就不能进步拉!”什么让他有这个驱动力,是生活?是阅历?是不服输的精神?(文中提及到很多生存不下去自杀,包括他的养父……)
浙-果冻妈1304女二 读后感,第一篇看到大家的学习顺序都是先“看先秦古文,然后顺源而流,越学越轻松”。但反观目前学习都是“仰攻”,是真心学的累。所以一开始就应从论语老子史记等先秦古文开始。第二篇看到了以前的国人真是苦啊,就为了活下去,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故事有个细节,主人公自己摸索学相声那段,别人说主人公聪明,一看就会。其实很说明了聪明、优秀的人,苦都是下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什么会有向优秀的人取经,你取不到经验?那要不人家不说,因为你就做不到;要不因为人家自己的追求,不觉得这是事。但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这么优秀的。
京-闰闰妈1410男大1707女小 看到了一个瘦弱慈蔼、受人尊敬的老先生。“仰攻”与“知行合一”的观念让作者一生受益,也体现了蒲先生善于沟通,知无不言,一语中的的功力。从给作者题款的大费周章上,看出来蒲先生对事的认真和对人的尊重至极。 另外“仰攻”的观点也让我联想到花果山对孩子资料的安排和选择的用意,刚上山的时候很是不能理解古文到底有啥意义,看到蒲先生的观点,又一次清晰啦,顺流而下,水到渠成。
皖-豆妈0812男六1605男中 我们读书不能仰攻,仰攻就是居于低洼之地向高处进攻,肯定很难,因为爬上坡路是很吃力的。按先秦古书,宋元以后,顺流而下,容易得多。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8:11 , Processed in 0.0692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