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5-24 15:03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抓牢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关键期
2021-05-21
沪-眉豆妈0706女八
妈妈们还都是抱着去碰碰运气,摇一下试试的想法,去够重点初中。 优先上重点初中,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家长的一般期望,这没什么稀奇的。关键是要看,像从前那样,拼了命的进重点初中的情形,是不是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当我们把“教育”和“培训”区割开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本质:就入学考试的“分儿”而言,想要拿分儿容易,但要拿高分,在教育水平一样的两个学生之间,比的是“训练”水平的高矮,针对考试得分儿的训练水平。跟任何一项技能一样,考试得分的技术,作为一项技术,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说,在不合适的年龄,刻意地去拔高训练,会导致儿童大脑功能的迁移。孩子的大脑强大的适应性天性启动,依靠强大的陈述性记忆能力,来应对不合时宜的高强度的“题”的练习。
七一-深-薪妈-0804男1407孖女
@京-大申爸0406B高2 那现在,申爸问妈妈们一个问题:为什么给一年级的语文试卷,不考阅读理解呢?早课有提到阅读题,现在一年级考试已经有阅读题了,2道短文,每道差不多3~4个问题。昨天娃的语文考试,都在阅读题失分。跟孩子分析试卷,孩子回答我不理解意思。还有一道,说“重”这个字我不认识,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最近都忙着识字、口述组词口述造句。也会在读完绘本后,告诉孩子绘本要告诉我们的意思。 你比如说,昨天薪妈的回馈中提到,现在小学一年级已经开始搞阅读理解的训练了。这个就胡扯得厉害了:不要说小学一年级,不理解“阅读理解”是怎么回事,就是初中,也是不理解的。人类的个体,只有到了14周岁,青春期开始的时候,按照“设计”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中的所谓“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题,不要说弄去小学一年级不合理,即便是弄去小学,也都不合理……当然了,话要看具体的情形来说:不管你把多高水平的内容弄去小学,你只要不把它上升为训练的强度,都没坏处……正相反,都有好处!准确的话是这么说的:教育的主体是从陈述开始的,但是,如果采取训练的方式,拘泥于陈述,就错了。
不管什么主题下的教育,你想“开始”,就可以开始。让小孩子听、读,对于专业词汇产生熟悉的感受。敏感期小孩子的这些活动所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会下沉到潜意识中去,终生起作用。赶到孩子到了年龄,高中了,大学了,开始学当年儿时听过的那些课程……那简直就不用学,他天生就会的感觉。当初,六七岁的时候,他听,对吧?也就仅仅是“听”而已,不要求复述,不要求听懂,不要求……什么都不要求,只要把这些内容,在孩子耳朵边播放几遍,就行了。我们把这些,叫做“教育”。哦,对了,妈妈们录制初中高中物理历史化学生物政治地理课本的项目,进行得怎么样了啊?生理卫生的老课本,录音了没?孩子们在听吗?谁知道情况,回头说说呗。
你不管怎么样,高考还是要靠分儿,来分配高级教育资源的。很久以来,申爸一直在怀疑一件事情:在高考之前那个阶段,在孩子思维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某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合格的”的孩子,他自己会去解决自己所需要的分儿的问题。而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第一次自主完成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如果完成得好,孩子会获得一种叫做“自信”的心理素质;如果被剥夺了掌舵权,即便孩子考进清北,那也“跟他无关”。他觉得他是在为别人学习。考入清北的充分条件是孩子在这个关键阶段,是否建构起自主把控自己的学习的神经回路。一旦建构起来,孩子的表现就用那句话来概括:他自己知道学。他自己想学。考进清北的充分条件,肯定不是打小学一年级就一直双百,第一名。
……这个哈,大申现在已经到了“那个年龄”了,申爸已经清晰地感觉到,以前一路来的推测是正确的。现在呢,花果山的孩子们需要的,大申也急需的,是要开发出一种技术,能确保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高考所需要的分儿的问题……或者,更本质一点来说,其实是他要担负起他自己一生的责任,自己对自己负责。总得来讲,十七八岁的孩子,思维正处于其一生中最活跃的年纪。在这样的素质加持之下,高考的考题,其实并不难。现实生活中,要取得高分,比较难。得一个普通的分数,是不困难的。
一直以来,令申爸迷惑不解的事情是这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超级高中?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一共有304所高级中学。但是,有考生能够进清北的,只有28所。清北录取的排名,十五以外,基本上每个学校就一个孩子。这是个现实。按道理来讲,就“在关键期涌现出自己对自己负责”这项素质而言,北京每年十五六万高考生中,涌现的比例应该是一致的。它不会因为你是人大附的学生,比例就高于三十一中的学生。可为什么三十一中的孩子,一个都考不取呢?三十一中里涌现出来的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孩子,比起人大附,差在什么地方了?……如果忽略涌现之前的考试成绩上的差异的话。
上周吧?周末,申爸去大申学校,参加家长会。
“高三,我们来了!”学校详细介绍了高三为了高考所作的详细的教学安排,听完学校总体的,又听了各科老师的消息介绍。申爸这一听,才明白。任何事物,它总是有规律的。高考自然也不例外。学校是围绕着高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确到天的、详细的、保姆式的周到服务。这个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是极其需要功力的。排前边的那十五所超级学校,他们在机制上形成了全面的保姆机制;接下来的,毕业班把关老师,可以从个人的角度,为一些最好的学生保驾护航。剩下的270所学校,都没这样的条件。
它高中的那个竞争有多激烈?历史上也曾经赫赫有名的北京一中,它的情形,现在是这样的:
升学的情况,从他校门口的大海报中,可见一斑。
好吧,咱们要干什么。申爸不认为在高考中,学校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你想进好大学,必须是那几所超级高中。我们肯定有办法,让“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里也能有人考进清北……就在他现有的教学条件、现有的师资条件之下,做到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在“教育”的角度必须得“好”。这毫无疑问。
关键是,一个宝宝打幼儿园大班,妈妈就在花果山,赶到孩子上高中,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好”的。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将来考不进人大附、只能上“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的这个孩子能进清北……即便是孩子在高三的关键期,涌现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神经回路,依然如此……这孩子缺一个必要条件……这条件肯定跟我们所说的“具有整体观”相关……申爸还不大能够把事情抓得牢靠,但基本上能够确认,就是这东西。大申的成长,现在还不能够告诉申爸更多:可能,大申的年龄还不够,毕竟他还有将近380天才高考。在这380天里可以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的。
申爸现下,确实无法说得更多。因为大申确实有些事情,他还没有告诉申爸。这么说哈:孩子只要具备了责任意识,担负起责任,这一生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申爸找到那个必要条件,并且设计出解决的方案之后,孩子走“学校学习”这条路,也能走得好。就典型性而言,我们关注的是学校这条路,所谓“董道正行”。可是,除了这条路,人生可不是无路可走了。现实是,有无数条路可以去走,可以生存,可以发展。只不过,我们不去说除了“董道正行”之外的任何一条路罢了。
申爸找到那个必要条件,并且设计出解决的方案之后,孩子走“学校学习”这条路,也能走得好,跟他在人大附还是“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读高中,没关系。事实上,事情肯定会反过来。当我们确实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肯定会有家长宁可去“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也不去人大附的。在大学以下,当鸡头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当凤尾。这个……内个吧,这是极遥远的未来肯定会发生的事情了。所有的“极遥远的未来肯定会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其实没意义。说说,痛快痛快嘴儿罢了。
这个情形的另外一个角度的表述,对于你们每个麻麻,却非常地有意义:如果你的孩子在中考中失利,只能进你家门口的菜中。你们将是第一批麻麻,要开发出从鸡窝里飞凤凰的先例!这个事儿吧,申爸是做不来的哈:大申已经在那十五所超级中学里边了。你让申爸怎么做?没法儿做。申爸手上没孩子。
申爸要在大申这里,把那个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问题解决掉,然后,咱们花果山就应该有菜中的孩子了。先说到这儿哈。接下来,继续看课件:
1_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pdf
(754.55 KB, 下载次数: 11)
1_“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pdf
(484.8 KB, 下载次数: 13)
沪-苏妈1208男三0108女大二
我读到这儿笑死了。
说叶公超太懒,说要和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合译《莎士比亚全集》,结果他一本也没翻译,却让梁实秋一个人译完了。这篇《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好看好看,感叹那个时代的大学真的是精英荟萃之地,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个个真才实学、才华横溢,个性张扬却又不失可爱。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有这样级别的人才了啊?还有这些人真是超人的记忆力啊,咋都记这么清楚?还有一句话没看懂,“但有色玻璃的翻译会得罪‘译’,无色玻璃的翻译又会得罪‘译’了”。我怀疑前一个“译”是不是“诗”?不然后面一句应该是“也会”才对?有这种人的,我周围就有,过目不忘,他们是拍照式记忆,看了就是拍张照,只需要对着脑子里的那张照片读就行。第二篇也看了,发现申爸的课件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被回忆的对象,其实都是一类人,但是现在的中国很少再听说有这样的人,是不是申爸觉得是目前中国教育的土壤出了问题,想从根子上解决。先让我们看看真正的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冀-腾妈1209男二0210女大一
课件第一篇,开头描写初次见杨振宁时,杨的穿戴让我忍不住笑,明明是衣服紧和不合脚的大皮鞋,他偏写成,是杨的智慧太多,要从衣服里冲出来,大皮鞋,他写成预示着前程似锦~真够幽默的。
深-薪妈0804男七1407孖女一
连续看了几天的教案,都是伟人的真实的另一面,及他们的学业或者教学手法,作者的文笔手法,经典而不拖泥带水。猜,指导表达作文思路?
粤-帆妈0803男七
课件看得很过瘾,大师们的学识才情个性样样都令人佩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跳出课件来看,大学之好,在有大师;大师之为大师,不仅仅是学识过人,更是人格、风骨和真性情。面对同样的大师(因为申爸给的课件人物为主),不同的人着墨点不同;面对同一个课件,不同的读者感受也很不同。这是真实的现状,也应该是健康的多元性。这里分别涉及写作和阅读的问题,是现在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核心内容。读和写是核心能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文字为载体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问题在于,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客观、精确,一是一二是二;语文主观而模糊。阅读理解里,理解到哪些内容肯定有主观因素,写作更是这样,好的文章本身就有作者的风格。如果这些课件都是阅读理解题,恐怕每个人都不能得满分,因为有个“标准答案”在那里。想起周国平做阅读理解,材料就是他自己写的文章,做的结果好像也是不及格。理解到了和能否得分之间的偏差怎么破?期待申爸的解答。
京-豆妈0806男七1212男二
《叶 钱 杨》,在都是大家的年代,最早一批留学归来的学者,真正做学问的人,他们的经历,看过后,我想这才叫学者吧。《叶公超散文集》220页还引用了艾略特的话说:“一个人写诗,一定要表现文化的素质,如果只是表现个人大气、结果一定很有限。这句我留下深刻印象。《傅斯年》,胡适先生称赞傅先生一句话:其中最难得的是一位最聪明、最有办事能力、最有雄才大略的人,却又最天真,印象深刻。这样的品质又都是如何形成的?“不要看他天真,好像幼稚,但办起事来,却极果断,有办法。在我较熟识的北大教授中,傅斯年最是杀法果断”这种果断从哪里来?中正,或是心中坚信的一个东西。
魁北克-JoJo妈1407男
文中描写的场景物件衣着,凭小时候的记忆,马上能跟随文字在脑海中勾画出人物和场景。对于像JoJo这种继承语环境下长大,他会如何在脑海里勾画这样的画面呢?很好奇他的中文继承语学习能带给他怎样的体验。JoJo 经验完全是空白。第二篇,没有生活场景的经验了,于第一篇不同,凭借学习过的小学语文和红楼梦的阅读,(电视剧的反复看,寒假每次重播必看,元春省亲之前的简直百看不厌,后面因为败落,就不愿看了。)也能理解文中的妙处,比如饭店名字,妙玉的段子,都是莞尔。可见语言通过文化贯穿时间的神奇。
豫-顺顺妈1507男
文字质朴,像闲聊家常一样,徐徐道来,不突兀,不造作。
京-闰闰妈1410男大1707女小第二篇,没有刻意描述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性格,只是朴实的讲述了吴先生的几个日常,却让人很有兴趣往下看。事件中其他人对吴先生的态度、评价及所受影响的这些描述让人印象深刻,再结合第一段外表的描述,吴先生这个人就栩栩如生了。第一篇,很明显作者清楚赵先生的特点,并总结概括一一说明,再附上相应的事件描述。同时看这两篇,第一篇可以快速浏览,第二篇想去细品。
冀-心爸1512女小
总觉得文字写人让读者认识这个人才是好的。有时会琢磨文章是求真好还是求美好,大概是偏向求真的。黑塞的悉达多我自认是顶级的阅读体验,流畅唯美。阅后思潮澎湃,但悉达多是什么样的人却是模糊没有映像的,就像武侠或偶像剧总是帅哥美女英雄才女,似乎人物也没啥好刻画的、不现实且千篇一律,套路;而每想到背影里年岁大偏胖和买给孩子的橘子却是感动的,因为它真实的动容。上学记里人们大多爱看中国近现代名士大儒的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却是遇轰炸跑的极快且狼狈的吴晗、冯友兰的趣事,以及学生口中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人物应该是真实而立体的,或者说相对真实。靠近绝对真实应该是文字的最大夙愿。孩子表达的真实往往是一篇流水账,缺少人生经验和感受,后来就偏爱模仿别人润色自己了,孩子的感受和表达手段也许需要历练以及年龄这个必要条件,但尽早明白求真,不迷失于金玉满堂总是好的。
来源: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抓牢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关键期】---2021.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