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中家长群:目标变更为建构起决定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019-10-23 嗯……我理解。我体谅妈妈们焦急的心情,这是自然的亲情的流露。这是一个方面,从我的角度来说;另一个方面呢,从妈妈们的角度来看呢,妈妈们要意识到,教会孩子考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孩子的成绩提升到可能的最佳状态……甚至是孩子身边的其他人想象不到的高度……这个事情,昨天咱们就已经开始做了。今天是第二天。两年后的今天,孩子已经在心仪的大学中,学习快两个月了,对吧?那个时候,妈妈泡上一杯香茶,静静地坐下来,望着茶杯上袅袅升起的热气,在清冷早晨的阳光中氤氲旋转飘散,妈妈们反思这两年来的路,马上就能够发现,两年走过来,关键不在孩子,而是在妈妈。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叫“着急”。着急的事情,其实已经不能做了:即便现在已经高三的妈妈,你要是静静想一想的话,你前面还有十个月的时间呢。时间大把,着什么急呢?没有事情是着急“着”出来的;所有的成功都是淡定中,一点一滴完成的。高三都不急,高二急什么呢?
关键是在哪里呢?如果有幸,两年后还能有妈妈终于走完全程,妈妈回过头来看的话,会很惊奇: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么容易的事儿,怎么就没有人做出结果来呢?站在巅峰,回望来路,漫山遍野,都是中途开了小差儿的妈妈们,还在无助地沮丧着。关键在于,妈妈要有信心,慢慢走,领着孩子,走完他人生中你妈妈还能够影响到他的也是最重要的最后一程。进了大学,孩子就彻底地“飞了”。
成功的原则很简单,但很少得到遵守。也许吧,两年后,能够有妈妈从容淡定地走到终点;毋宁说,我希望有更多的妈妈能够走到终点:多好啊,那个状态。多一个妈妈能够终点,再多一个,再再多一个……多多益善。这个事儿呢,最后做成功,不在孩子,而在妈妈!
具体要做的事情本身,看起来非常简单,很容易,没什么可说的。能够说的,是要鼓励更多的妈妈们“能走到终点”。相信它会起作用,并且走起来后,一个月,就能体会到它在孩子那里所产生的效果。妈妈们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一个月都走不到头的。嗯……信心,就是自信。
我接着说哈。自信这个事情,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可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信心满满地面对自己的生活?那么多超一流大学的学生,却那么害怕毕业害怕去工作,走不出象牙塔,最后被硬撵出去,掉到社会的某一个角落里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反正让干嘛干嘛。荏苒几十年过去,到了一样的年纪,三流学生已经志得意满,高调宣布自己退休了,一流学生还暗暗对于十年后自己的退休金之少而犯愁?
关于一个人一生的自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东西肯定是在一个人十八岁,进大学之前形成的。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为其十四周岁到十七周岁这四年里,他做到了为身边社会所认可的事情,所决定。他想做成的事情,他做成了。他明确意识到自个儿想做成一件事,也明确意识到自己要努力,并且自己确实努力了,结果是当初他想的,变成了现实。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决定一生的自信,就产生了。你妈妈只要在那四年里,设法让孩子产生一件这样的案例,自信就有了。
自信的产生,不是存量的概念,而是跟增量有关。用函数的语言来讲,它在特定时间段内,和所做成的事情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成正比。如果f(t)=c,常数,取导数,就变成零了;如果f(t)=at+c,函数的导数是a。自信取决于在14<t<18时的导数a。跟存量没关系,跟存量的变化有关系。
自信跟一个人的主观意愿有关。当一个孩子,他长大,大到能够产生自己的主观意愿的年龄,大脑也发育到能够产生主观能动性,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向自个儿意愿去努力,最后如愿以偿,孩子就会产生自信。
好多小学孩子的妈妈,兴高采烈地宣布:“孩子自信满满,想学习好,觉着自己一定能学习好。天天努力!”妈妈先别高兴,你那个不叫“自信”,你那个叫“自负”。自负很脆啊!稍微遇到挫折,就折了。咱们这里,大多数都是北大的家长,对吧?你别看你自己。自己是最看不清自己的了,一看就错。你看你身边的别的人,同学,校友:多少人啊,离开北大,进入社会之后,最开始那十来年,心理被碰得“节节碎断”。经受了多大的苦痛,才让他们“跟社会融合起来”。那些年,天天心里都在流血啊!你不怪站在校门口,心中惴惴,就是不敢迈步,进入社会了。你妈妈再看那八流大学的毕业生。我就接待过一个啊,我高中同学的儿子。
“叔,我已经跟我们零六的一个校友说了,毕了业,我到他那里卖保险。他是平安的北京大区经理,人特仗义,肯定会帮我的。” 那孩子跟我说。对于他来讲,北京市户口,那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知道追也求不到,根本就不想。
“我想跟着他干两年,完了去青岛。毕竟北京繁华,接触的面儿广。我锻炼两年,去青岛。我女朋友家在青岛,” 那孩子继续跟我说。你看,他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得多清楚。人还没迈出校门呢!
“叔,我七月份就能入职。到时候,您能不能帮帮我?” 孩子开始请求。那当然我要帮他开张了,责无旁贷。我跟他爸爸,当年那是同桌的友情啊。
这个……妈妈们看那个孩子哈,他对自己的近期,中期,想得多清楚!想清楚了,就抓住一切机会,着手为自己的规划努力了。这个情形,背后站着的,就是“自信”:我想做,我能做,我开始做。还没毕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张罗了。那次谈话之后,我常常想:要是这孩子肩膀上扛一块北大毕业的牌子,会怎么样呢?北大给他的,是入门的机会。如果扛着北大的牌子,他思考的,肯定不是“卖保险”了,北大在学识和社会地位上,会让他在更高的层次上起步,去规划……它这样的素质,真的北大了,他考虑的恐怕不是“卖保险”,会不会是“去开个平安保险”呢?谁知道……
对于人的一生来讲,基本的素质比哪所大学,要重要得多得多。而呢,在高中这三年,却是培养对一个人一生起决定性的最基本素质的关键年龄。完整连贯的世界观统一体,一致化的人生观,EQ,自信心,规划能力,精英意识……全部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在这三年形成或萌芽。总的来讲呢,高中这三年,从人生的大图景看过来,重点并非“考上北大”,而是要建构起决定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那些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注意哈:我们的目标的更变!但是,甭管是啥高级的能力和素质,你妈妈必须有手段才能够去建构。你光想,没手段,无法着手,你也是空想,对不对?
手段是什么?你妈妈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上来,让孩子进入一个他心仪的大学;或者,进北大好了。在这里,我们就把事情统一起来了。考好大学,建构基础性的素质,两者并不矛盾。只不过,“大学”从原来的目标,地位骤降,变成实现更高目标的手段罢了。
这个……目标很重要。目标那里微小的变动,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这里边,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但却极其重要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孩子的目标,他在哪里?
妈妈要能洞悉孩子的目标,并把孩子自己的目标,摆在中心位置,时刻不敢或忘。这是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想洞悉孩子的目标,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孩子在高中这个阶段,他的成长主题是什么。
嗯……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再接着说。
我得想想,怎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