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10-16 16:27 编辑
花果山高中群:针对实践反馈记录的具体分析
2019-10-06 12-京林妈-0206G
你好!申爸,我有几个问题可以向你提问吗?孩子放假回来每天都要求她去做,她读书上的内容,口述后边的习题,有时要拿笔做,我没让,她不高兴,有点抵触,不知这样操作对不对?我问她分不分A版B版,她说不分,但后面习题分A组B组,是先陈述B组的题是吗?还有昨天不愿意读数学,她说除了数学别的学科都行,她觉得自己数学不算差的,每次做作业也都是先读透题,脑子里想好解题步骤才写的。我说朗读数学,是利用它建构你好的思维能力,进而带动你别的学科。也许每天说多了,孩子有些反感,昨天僵持半天,最后还是去做了,但她心里还是没通,这种情况该怎样做?是同意换科吗? 回答林妈的问题哈。咱们呢,现在做的所有这些事情,是隐含着一个前提的:孩子朗读课本已经流畅。比大申大的孩子,这一点一般没有练习过。林妈是第一个比大申大,又来询问的妈妈。因为没有,跟着做的都是比大申小的孩子,所以申爸也就没提这件事情。如果孩子以前没有特意练习过朗读课本,妈妈们让孩子陈述课本的第一步,要着重于这件事情:让孩子朗读课文。只要读就行,正式大声清晰地朗读。这需要不间断地持续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孩子才能够习惯于朗读。朗读习惯了之后,再解决陈述练习题的问题。这里边,有个次第关系的问题在的。
陈述练习题,要锻炼的能力,跟笔头做题,是不一样的。孩子要求动笔,妈妈不允许,必须口述。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妈妈不要让孩子去陈述难题,局限于练习题前面的简单小题儿就行。开始的时候,只要求孩子陈述A组题,B组题只读题,不陈述即可。B组题要复杂一些。
事实上,孩子只要用简单的习题,学会了陈述的技巧,再遇到复杂的题目,只要自己心里彻底明白怎么解题了,他就能沉稳地把复杂题目陈述出来。对于习题,要求孩子朗读题目,能陈述出解答的,就陈述,陈述不出,就不要求。孩子很有意思。小学的时候,你不让他陈述解题过程,他非要陈述;大了,高中了,你不要求他能陈述的就陈述,他一般也不会给你陈述解题过程。糊弄完拉倒。
咱们陈述课本上的练习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做完任何一道习题之后,能够给不懂的人讲明白。只要能讲明白,就表示孩子彻底学会一道题了。这一点,未来做。目前先按部就班,一步步来。数学题目陈述清楚了,还可以要求孩子陈述物理和化学题。原理都是一样的额,一窍通百窍通。
其实呢,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讨论,把别人不会的,教会别人。以教代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目前孩子们普遍没有这种环境...大申就没有....咱们只好用现在这套方式,来模拟这种环境:孩子做完任何一道题,过一两天,能够讲明白给妈妈即可。这件事情,慢慢来,将来做。
数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一门学科。在目前这个阶段,孩子们要把数学的解题过程在头脑中清晰化,以便陈述;这个做熟练了之后,接下来,就要把一个个标准的过程,进行“封装”,变成组件,利用组件,去陈述更复杂问题的解题过程。
孩子最一开始,自己“明白”这道题怎么解,但无法有逻辑地一步步一句句地说明白;这是从“整体感觉”,到具体步骤的过程;这个过程,孩子练熟,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之后,就进行封装,把标准常见过程“模块化”,这是上面过程的逆过程,从部分到整体。逆过程最终的结果是题型化:孩子见到一道题,就知道是归于哪种类型的题目,母题是什么,怎么变形变过来的。
申爸的北大同学提示说,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解题,而是自己拟题目。自己出题。这没错。但是,能够自己拟题目,是需要经过上述这一整个过程之后,才水到渠成的。咱们一步步慢慢做。需要时间。其实呢,也需要不了那么多时间。只要一个学期,妈妈带着孩子一天天,每天都做一点点,到了学期末,孩子自己就能够“自己去拟题”了。
上面说的这个总体过程,在数学上实施练习过之后,孩子自己就能够把它当做一个模式来对待了....孩子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了“封装”....这个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对付物理和化学学科。一窍通百窍通。
换学科不可以。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学科。物理化学则否。数学它高度抽象,就没有具体的细节过来干扰,影响不同层次的“模式感”涌现出到孩子的头脑中。纯净,比较容易达到“模式化思维”的目标。这个词不好,换一个:不是“模式化思维”,而是“用模式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理科”之所谓“理”,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指能“用模式的方式来进行思维”。借助物理化学地理生物那些理科,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理”,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很难找到“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理’”的可执行的操作方式。数学可以。
咱们这里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水平也参差不齐。申爸把整个的操作过程写出来,妈妈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怎么做哈:
1、最基本的,看到数学课本上的文字,符号,能够清晰准确流畅地朗读出来。练习把符号变成语音。妈妈们注意哈,大脑是一个everready的自处理系统。大脑只要把看进来的符号流畅地变成语音从嘴巴说出来,其实就是处理了符号中所蕴含的意义。大脑只有能做到“意在口先”,才能够清晰准确流畅。妈妈们自己朗读一下语文课文,自己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了。朗读,看上去是很简单的活动,但它的处理过程远远复杂于“把符号一个一个地变成声音”这种理解。它必须把符号变成意义,然后再由意义转换成连续的意思,变成语音,才能做到流畅。学会朗读数学课文,对于初学者来讲,是要花很多时间的。
2、能够陈述每节课文后边所附的A类练习题的解题步骤。A类练习题,是紧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定理来编纂的题目。只要孩子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A类题自会。当然,能够有逻辑地把解题步骤陈述出来,这需要练习。
3、陈述例题。这个做法,挺复杂的。前几天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这里不再重复了。
4、陈述B类练习题,每章后面所附的习题。练习例题,这种操作可以让孩子把头脑中模糊的“会”的总体感觉,清晰化逻辑化步骤化。用这些题目来练习这种操作。
有一点是这样的:如果前面几个步骤做的时间足够,做到位,这一步所针对的题目,孩子是“自会”的。如果孩子基础知识掌握得到位,基本技能牢靠,课本上除了习题中的B类以外,没有难度,孩子自会。如果孩子陈述这些习题的时候,还感觉到“难”“不会”,妈妈不要着急,把前面的事情做好。
5、让孩子给妈妈以最简练的方式,讲会他在学校所做的数学题。这是一个交互过程。妈妈不必要自己先预习那些题,就是跟孩子同时开始,让孩子讲。甭管用什么方法...说,比划,写,课本辅助都行。任何方法...让妈妈明白怎么解一道题,就达到目标,下一道。
6、孩子在给妈妈讲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他所感知到的“理”的感觉。这个事儿,空口说是说不明白的,只要妈妈去做,马上就能够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着这个具体的“理”,让孩子拟一些“同类型”的更难的题出来。孩子会很乐意去干这个事情。这个步骤中所做的,叫做“反思”。到了“反思”这一步,作为“学”,就到了极限了。
妈妈们得努力地学会,用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要试着处理好各种辩证关系。
先说“快”和“慢”这对关系。对于开贴记录的40位妈妈而言,你每天去做,一点点做,即便是零基础起步的孩子,到了这个学期的学期末,你的孩子...初二以上...也会走到最后一个步骤。从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来看,妈妈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彻底解决了孩子的数学问题,这是非常非常快的!但是,具体到日常的操作,就很慢很慢了。明年1月20日期末考试。如果站在考试的那个时点上回望,妈妈会发现,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都花费到了朗读课文这个简单的操作上了。
孩子把课文朗读流畅了,接下来的步骤,就进展得非常快!原因在于,接下来的步骤,孩子是就着大脑运行的自然的“势”,顺势而下的。另外,只要课文朗读流畅,孩子课堂上听讲,马上就感觉“能听懂了”。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如果妈妈着急忙慌,上面六个步骤,一天做一步,一周就做完了。那么,一个学期,18周,你重复18次,到头来,一无所有。
第二个,“先进”和“后进”的对立关系。群里有40个孩子在记录。别的孩子都做到第五步了,你还在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第一步,让孩子朗读。那么,你是落后了么?不一定。如果你的孩子是零基础起步,你的孩子的进展,可能比做到第五步的孩子,进展要快得多得多。尤其是那些前边步骤的事情没有做牢靠的孩子。
一个步骤,怎么算是做到位了?孩子乐意去做这件事,就表示到位了!你妈妈要求孩子朗读课文,孩子肯定不乐意,各种借口;但是,只要是天天朗读,过上两三个星期,你会发现,孩子有时会很enjoy朗读课本的!很奇怪的现象,很美妙的感受来的。只要孩子出现了这个现象,就表示这个步骤,可以了。
做第一步朗读课本,就是朗读课本。课本上的字,见字就读...当然包括习题...但不强制要求孩子做第二步。“你会的就陈述解题步骤,不会就过,朗读下一个题。”
思维是一个大坡。你妈妈只要把孩子送到坡上的合适位置,他自己就顺势而下了。找到这个“势”,让孩子在合适的点上滚动起来,你的孩子就是最“先进”的。先进后进,不在于做到那六步的哪一步,而是尽快让孩子enjoy其中的一个步骤。
还有,学会从思维的角度,动态地看。对于一个零基础的孩子而言,他要花大力气朗读。在朗读的这几个月内,孩子可能一道题都没有陈述。学期的课程,却在一刻不停地往前讲,对吧?假设说,11月15日,妈妈发现孩子喜欢朗读了,那就进入第二步了,对吧?这个时候,课本已经学过一厚摞了。妈妈进行第二步,妈妈让孩子回过头,从课本的第一节开始陈述练习A的话,妈妈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一口气,只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把学过的练习A一个不错地陈述完了!就这么快。因为对孩子来讲,朗读熟练基础上的练习A,基本上就是“直接读答案”。并且,现在正在学的内容,只要孩子朗读完课文,他读没学过的练习A,也是直接陈述,毫无滞涩。孩子在看不见的“思维”上,已经走到前边去了。如果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妈妈一上来,就把精力放到陈述流畅练习A上面去的话,到了11月15日,孩子陈述新的练习A,还是磕磕绊绊。“题”是看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把注意力放到“看得到”的东西上,去做进度的标杆。但这是不对的。看不到的“思维”,才是标杆。
“优势”和“劣势”的辩证关系。花果山的孩子,朗读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些孩子就有“优势”了吗?零基础的孩子就是“劣势”吗?不一定。“能够熟练地朗读”跟“能够熟练地借助朗读进行数学处理”,是两回事。零基础的孩子,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能够熟练地借助朗读进行数学处理”上,会比只“能够熟练地朗读”的孩子,进步要快得多。都是朗读,怎么区分出“朗读技巧熟练”和“对数学内容熟练”呢?你妈妈亲自去做,感知一下,就知道了。
咱们40个妈妈里边,六步里边最慢的一个妈妈,她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后发优势。她可以借鉴所有跑在前边的孩子的失误,到了该做某一个步骤的时候,一上来,就用正确的方式去做。这要求妈妈去阅读别的妈妈的回馈,就着具体的疑问,去请教交流。当然了,这比较难做到,但每一次,总会有几个妈妈能够做到。很强的。
最后呢,申爸要再次强调,那个回馈的重要性。那个是管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彻底解决掉孩子一科的学习”,都是非常难的事情。没有管理,简单的事情都很难完成,遑论困难的事情。
妈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客观情况,制定你自己孩子的进度;在执行过程中,从别的孩子的实践那里,学习下几个步骤的做法,在头脑中酝酿成熟,孩子一旦这个步骤做好了,马上就能用最恰当的方式启动下一个步骤。做顺了,很快的。
8-豫骆妈0605B
实践反馈
20191005-2(训练脑中画图第二天)(10月3日第一天,10月4日没做。)
10月5日
从数学八上第十一章三角形开始陈述。妈妈读,骆根据妈妈的描述在脑中画图陈述解题过程。
上午九点开始,从第1页陈述到第9页。我读得比较慢,遇到需要画图形时,会不时停顿,问他“画好没有”。简单的地方有点不耐烦,稍稍复杂点的,画图用时很多,陈述用时更久。一开始我读完后闭上眼睛,自己尝试画图,慢慢跟不上他,就索性看着书了。书上的图形我尽量用语音描述,让他想象画面,实在有困难给他瞄一眼。整个过程他躺床上,眼睛看天花板,这已经是进步,我没有制止。到第9页拓广探索第1题,他坐起来在柜子上画图,然后对着柜子报过程。报完,躺下来,我说你再陈述一遍,他陈述完,眼睛看着天花板,我问,还是看着天花板上的题?他嗯了一声,然后又回答“没有”,说这次没有在天花板上画,脑子里模糊有个图形。9页,用时83分钟。
晚上继续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前面部分比较简单,我说你闭着眼睛画,他多数时间闭着眼睛,但手指经常在动。只有自己画的图和书上图不一样时,我给他瞄一眼图,字母还是自己标,有时候为了描述方便,让他把字母统一和书上字母标注位置一致。一开始没有问,到快结束时,问他脑中有没有图,说有,不很清晰。问他有没有感觉从前天的“没有”到现在有点模糊图像的,说感觉到了,挺累的。中间去了三次厕所,自己说是喝水多了,我感觉喝水多也不至于此,可能是起来活动下能清醒一些自己感觉不到。106分钟,从第10页陈述到第17页第7题。题都没有难度,看一下就知道怎么解。就是消耗在“在脑中画图”和“看着图陈述”上面。
后面忘了观察他有没有盯着天花板和动手指了。从他说有模糊图像时有点放松了“警惕”。明天继续。 关于解决“把所有的思考都搬进脑子里”这件事情,骆妈的记录非常准确传神。这个过程,在大申那里,没有持续很久...很快的,一两个星期也许是几天的时间,孩子就能自如地在头脑内画图了。快到申爸当时都没有留意到这件事情“很重要”。现在回想起来,基本上就是“一过性”的感觉。但是,就目前的情形看,这个“一过性”的简短过程,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这件事情,让孩子们的思维,踏进更高的层次...我们就妈妈们实践的结果,看看我们是不是找到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踏进更高思维层次”的具体办法。
“把所有的思考都搬进脑子里”,能在头脑中熟练地进行逻辑上的处理,今天早上,申爸讲的前半部分,就是对妈妈们这种能力呼叫。这种能力非常重要!进入这种状态,获得这种能力,几何是一个好工具。之所以好,就在于它可以给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以一个可视化的基础,让双方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但这不是唯一的路径。成年人中,具有这种能力的,很多不是从这个路径走过来的。因为无法进行具体的指导,能不能“走过来”,那就只能凭借天意,看缘了。我们要找到一种不用“随缘”,不理“天意”的办法,想让孩子“走过来”就能“走过来”的办法。“我的命运我做主。”哦,不是,孩儿的命运妈做主。应该这么说。
8-013苏昊妈0607B
晚上边补看早课,边试着让昊在脑中画这道题的图,并试着解答,他口述,我看图听他分析,他确实能在脑中看图,他说的速度还挺快,我总要叫他停下来等我,我来不及对应上。这道题他开始是不会做的,我和他一起分析,只是我看图,他看脑中的图,我提醒了一点,他明白后,后面就口述过程给我听,但列好方程解方程时,他说项目太多,有点记不住,我让他试着慢慢来,最后成功计算出结果了。
昊这学期开始,数学学得不扎实,老师让复习的错题,他统统没理会,这回国庆,他终于明白,听懂了,不代表真的会了,希望后面能踏踏实实学习。 除非孩子对于某个科目被老师激励出了兴趣,否则,及时改错,都是发挥他主观能动性的最好领域。只不过,在效果上,是反着来的。孩子都不喜欢做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想让孩子“真会了”,让孩子给妈妈讲题。孩子能给妈妈“讲会了”,那他一定是“彻底明白了”。
咱们呢,这几天,又有睿妈、卓妈、骆妈、怡妈和馨妈等5位妈妈加入记录的行列。现在,咱们有45位妈妈开始记录,给孩子建构陈述课本的知行统一体啦!这样哈:申爸呢,期望这45位妈妈,能够保持天天都记录,一直记录到这学期的期末。考勤义工组织一下哈:每天报一下考勤情况。妈妈们要把回馈这件事情,变成一件每天“自动完成”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可以确保把事情“做成”。
妈妈们来看赫妈的记录:
陈述课本反馈:2019.10.05
9-冀赫妈0503男
今天赫忙着复习,只陈述了一道题。他躺在床上,我读了一道题,让赫在头脑中画图,没想到他不但把图画出来,而且证明过程需要证明相似图形,然后计算,赫一下子就报出答案,让她陈述过程,思路也很清晰。明天继续训练,加大难度,选择有更复杂图形的题。
陈述课本反馈:2019.10.03
9-冀赫妈0503男
上午,用时80分钟陈述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间赫要求动笔算,说脑子和浆糊似的了,我说最好用大脑来算,赫偶尔也动动笔,说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赫说我列出式子就可以了,我说尽量说出解题的步骤。有一道题赫停下来思考了很长时间,他说感觉自己做对了就是算不出来,明天继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咱们呢,测试一下孩子能否把几何图形搬进脑子画,就是“测试”一下。如果孩子能够,恭喜妈妈!继续课本的陈述就好了。在头脑中虚拟地进行处理,不止是“脑袋里画几何图形”,数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需要这种能力,也都锻炼这种能力。让赫继续用解一元二次方程来锻炼这种能力吧。那些不能在头脑中画图的孩子,妈妈才要多花些时间,用几何题来让孩子入门。
咱们来看靖妈的回馈:
陈述课本反馈20191005-3 22-7冀靖妈0709G 陈述课本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通过录音,加减法这节里,例题都没读,直接做了后面的习题,解题过程中丟解跳步、陈述不完整的情况,这个明天要回滚。 靖这种情况,靖妈先不要着急练后边练习题的陈述,先让靖把课文朗读熟练。当前学习的朗读熟练了,朗读这学期以来学的数学课文。朗读的方式是:见字就读!例题、习题、边框文字都要读。如果想陈述答案,或者陈述过程,也可以陈述,但不强制要求。先把数学课本朗读熟练,慢慢增加简单练习题的陈述。
咱们来看运妈的回馈:
20191005晚上妈妈继续读题,运回答,内容是有理数第二节的数轴,习题4中,记五个城市的平均气温时,用手指在比划,眼睛斜盯一点,手指比划两个数后,放弃比划,嘴巴在嘟囔着记数,斜着眼记了4个城市,又问了一遍最后一个城市的气温,快速按照从高到底顺序排列完,怕记忆稍等即失似的。做完后很开心摆姿势说“太过瘾啦”。第5题也快速给出答案,因心情好,把解题思路也复述了一遍。实验前朗读口述了第一节的有理数,朗读流畅,仍有漏字现象。 孩子朗读流畅了,要进一步要求孩子缓慢匀速正式地朗读。要求朗读质量。一定要读得缓慢清晰,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课文里讲了什么”。读完一段,自己知道“讲了什么”的,就可以接着往下读。如果不知道,自己再缓慢清晰地朗读,直到自己知道“讲了什么”为止。这个要求,要在孩子习惯了朗读,妈妈再要求。
对于零基础的孩子,妈妈不要一上来就要求这样高。不用管孩子怎么读,什么态度读,只要朗读,就可以。天天不间断地做,过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就习惯朗读了。
从运妈的回馈中,可以看到:“做完后很开心摆姿势说‘太过瘾啦’”。对孩子来讲,完成任何一件对大脑有压力的任务,孩子都特别开心!大申陈述课本习题的时候,遇到特别复杂的代数式的运算。他要拿纸笔,申爸不让:“你慢慢地想,不用着急。只要能想着把式子算出来就行。”大申就坐在那儿干想。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申爸要求他再来一遍,一边想,一边说。大申慢慢地一边想,一边说。终于说完了,大申说:“这也能默出来,我真牛!”以后,再遇到复杂的代数运算,他就不惧了。反正就慢慢想呗,总能想出来。
妈妈们来看卓妈的回馈:
8-冀卓妈0607G口述记录 201901004-3完成大部分作业。因为和哥哥约好下午看电影,只陈述了2道题。陈述时提醒她不要背,要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说,大部分能说对,有时说出来词不达意,看得出她自己明白,但说不明白。 “陈述时提醒她不要背,要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说,大部分能说对,有时说出来词不达意,看得出她自己明白,但说不明白。”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妈妈按部就班地让孩子朗读课本,陈述练习题,慢慢地,孩子就学会遇到什么情况,要怎么想,怎么说了....孩子才能够把自己感觉明白的情况,陈述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