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75|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山高中群:在14-16岁把创造性活动日常化的整套方案】---2019.08.0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8 10: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9-8-8 10:12 编辑

花果山高中群:在14-16岁把创造性活动日常化的整套方案

2019-08-05
昨天申爸讲了好玩儿的事情,妈妈们兴奋起来,纷纷说自己的经历。有一点,妈妈们要特别留意哈:孩子的年龄。这个孩子,在关键特征上,差一年,差好多。生活中找不到类似案例的妈妈,你别着急。孩子还小,你要做的事情是,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做什么”,别忘了到时候做。

由于大脑天然的涌现性质,有些大孩子那里出现的特点,小孩子偶尔也会出现,但肯定不是定例。小孩妈,不要去执着:能做出来,能重现,妈妈就寻找机会,尽量多地做。做不出来,也别着急,等着,记着,到时候做。

说说昨天在大申那里实践的情形吧。成功了!大申可以毫无阻碍地换位到“课本作者”的角色,“如果我来写”,我的思路是什么。

在孩子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全新的主题上,如果符合逻辑的新举措,设计出来,到孩子那里一试就行,那么可以断定:这里是富矿。专心下来到这里,耐心地挖,专心地挖就好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就这儿了:概括,抽象,思路,逻辑。围绕着这四个范畴做文章。在过程中,应该还会涉及到理性、总结、辨别、辨析这些范畴...应该还有,一时想不到,等到时候再说。

申爸还是不太能够确定,十四岁,孩子的思维和心理,到底发生什么巨变。目前来讲,申爸暂时用这句话来概括:十四岁的孩子,他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申爸设想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说明孩子在十四周岁所发生的变化:如果你让孩子阐述一个道理,他可以构思一个大纲,然后,在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地组织素材,形成逻辑性的言语,有条不紊地进行陈述。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构思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组织素材”这些事情,都是在抽象的层面展开的。在此之前,孩子也能够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道理,但心理机制是不同的。孩子所依据的大纲,是一个整体从外界拿来,或者对拿来的整体进行小范围修补的大纲。他的大纲本质上是“硬连线”的。孩子只能在具体内容的层面上,复述已有的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仅能就某些细节进行增减,替换或修改。当孩子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之后,他就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他有可能从零起步,针对特定的论点,构思论证的大纲...就是思路...围绕着大纲,组织素材,形成逻辑,进而陈述出具体内容。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为这样的过程所产生的成果,是以前从来没有的。

原则上来讲,大申应该能进入“自己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创造,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获得社会性的肯定之后,自己为自己自豪”这么一种状态了。就申爸自己而言,第一次意识到这种状态,可以精确地定位,应该是在十六岁半的时候。大申会在什么时候,走着瞧....

上面依然是非常抽象的一些陈述...可惜,申爸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了。

这个...爬花果山历史资料的妈妈,可以看到当年申爸针对小孩子的一些论述。当时,有很多低龄的小宝宝,妈妈从小给宝宝童话类的故事,公主王子城堡巫师之类。因为持续数年的高强度浸润,孩子到了小学年龄了,可以很从容地“编造”很多童话故事,妈妈很兴奋,认为是孩子创造性的萌芽。申爸当时指出,那不是“创造”,那是“胡思乱想”。

但申爸说不清楚,为什么那不是“创造”。现在,可以说明白了:没有抽象思维参与,不能说是“创造”。严格来讲,如果上边申爸那句论述是正确的...十四岁的孩子,他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那么,一个推论就是: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孩子的神经生理系统,还没有发育到“能创造”的年龄。

接下来的推论呢,就是说,14-16岁这三年,是孩子另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这个时段中的教育,将会决定孩子一生中,“能不能”把创造性的活动,“日常化”。随时随地,他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个...你让申爸想想哈....

感觉到了些很重要的东西...有价值,但一时申爸抓不住...先不想了,跟大申往前混,肯定就混清楚了。

昨天发生的事情,申爸不准备详细叙述了:太费劲。申爸跟大申40分钟里的交流,写400分钟都写不完。说些亮点吧。放在这里,以作备忘:
“思路”像什么?
大申想了半天说:“‘思路’像流水线。”
申爸觉得,大申比喻有点像了。流水线,生产饼干的那种,开动起来,做好饼干源源不断地在传送带上快速“流动”过来,掉进容器里,进行分包。
申爸也在想,想了半天说:“‘思路’像多米诺骨牌。”
大申听了,兴奋地从沙发上跳下来,眼睛都亮了:“对对对!思路像多米诺骨牌!”
申爸:“你觉得,像流水线,像多米诺骨牌,哪个好?”
大申:“当然是多米诺骨牌好。”
申爸:“为什么?”
大申:“你推倒第一块,一连串,就倒到最后一块了。”
申爸补充:“如果哪一块没把下一块推倒,那思路就断了,不符合逻辑,对吗?”
大申:“对对对!”

我们无法直陈“思路是什么”给别人明白,因为它抽象又抽象,高度抽象。申爸笨拙地试图给大申说明白什么是思路,已经努力好几个月了。每一次说完,自己都感觉不满意:这怎么能说明白呢?从对“思路”的比拟的态度上看,很显然,大申已经对“思路”有了直接的体验了。大申体验到了“思路”。幸甚至哉,这是最难的一步!这一步,能迈过去,接下来,就可以建立起一些术语,借助这些术语,双方可以无歧义地进行言语沟通了。在顽固的、内聚的抽象世界里,打进去了一个坚实桩子。

...现在谈论的这些主题,抽象啊,概括啊,思路啊...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在围绕什么主题在做工作?围绕的是“分儿”。

逻辑是这样的:
·高考所有的题目,必须围绕着课本的内容命题;
·考题中,按照难度区分,题目按照15%比85%组题;
·15%是需要额外付出努力的;
·85%的题目,只要孩子彻底理解了课程内容,掌握了课程的内容,就会“一分不丢”全拿到;
·北大的同学,任何一个人,他在学习上的默会知识,显性化了之后,肯定是他们找到了某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那85%;
·就申爸而言,不关心那15%。那15%高度复杂,每年都变,学校老师会去搞掂的;
·申爸所关心的就是那85%;
·要找到一条“普适性”的路径,搞掂那85%;
·学生每科的课本,是高度逻辑化系统化的,在编写过程中,有着严整的逻辑思路;
·从教材中,把思路提取出来,摆多米诺骨牌;
·一旦多米诺摆好了,孩子只要推倒第一块,整个骨牌链,就会顺序倒下;
·课程的内容,不需要记忆,只要理解,就可以顺着思路,把所有的具体内容在头脑中“梳理一遍”,这个“梳理一遍”,对应着就是推倒一遍骨牌;
·现实中,蛇一样骨牌倒下的过程,会带给观者美好的体验;类似的,在头脑中有逻辑地“梳理”一遍课本的知识,也会带给梳理者以极大的愉悦;
·这种愉悦感,是为我们很多人所体验过的:肯定会有这么回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里的“习”,就又回到了朱子的解释去了:复习。推倒一遍骨牌,就是复习一遍,确实能带给人“悦”;
·在这个意义上,朱熹对孔子的解释是正确的;
·做到了这些,等于说是以“理解”,逻辑性地梳理,代替了“背”,记忆。这个变化,带来学习效率上的数量级上的跃升;
·孩子以愉悦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无数次的“梳理”,结果就是无论巨细的对课本内容的全掌握;
·85%完美解决。完毕。

...现在呢,整套方案的思路,就有了。这套方案的关键在于:对于教材的理解,抽象出作者的思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个是如何理解教材,一个是抽象出思路。目前,对于前者,可以识别的要点是:要逐句地抓出“课文”“讲了几个意思”。这一点,大申已经没问题,很熟练;接着,要进行概括。目前,大申的难点在这里。在概括精准到位前提下,大申只要动用“换位思考”,思路自己就跑出来了。

...目前,申爸自己的一个默会知识,在显性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申爸见到一句话,就能概括,这是怎么做到的?申爸自己也想不明白...想了好些日子了,毫无线索。申爸准备继续看孩子,继续探索这个事情。

...“现在,你进行换位思考。假设说,你是编写教材的作者,你打算以什么样的思路,把什么是‘物理学’给读者讲清楚?”昨天,申爸明确地跟大申这样要求。申爸留几分钟给大申,看着课本想。“你把书扣上,陈述一下你自己的思路,”申爸要求到。大申把课本扣到沙发上,开始说:“如果让我写,我一上来,就直接指出‘物理学’的属性,然后说物理学开始的时间,到今天,发展了多长时间....”大申对“换位思考”,已经彻底掌握了。他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脚,穿到别人的鞋子里去感受了....这个事儿搞掂。

先就这么打算...两节课结束以后,申爸去帮着开班妈妈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好长时间刻意地不去关心开班妈妈们那里的事情了....

就这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3 00:51 , Processed in 0.0782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