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40|回复: 0

[申爸指导] 【花果山高中群:智力构建的目的就是思考】---2019.08.0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7 2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果山高中群:智力构建的目的就是思考

2019-08-07
嗯...说昨天发生的事情哈。

开始上课,申爸让大申把书翻到68页,看那个边注。“边注里边说,不论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还是笛卡尔,他们都还没有‘力’的概念。你看‘理想实验的魅力’那一自然段。如果说,伽利略没有‘力’的概念,那么,在伽利略当时写的书里,他怎么说这个意思呢?”申爸问大申。这是一种要求“更加高”的换位思考,大申抿着嘴唇,一边盯着书,一边认真地想。看样子,大申可以把脚很轻松地穿进伽利略的鞋子里边去,只是一时想不出,要是不用“力”来说明,伽利略应该怎么说。申爸就说:“他没有力的概念,他只能这么说‘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而在日常物体的运动中,摩擦又是难以避免的’,对吧?”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把“力”字去掉,就行了。这么简单,就把问题解决了,大申连忙表示同意。伽利略只能这么个说法。“摩擦是一种相互作用,它对导致小球的速度变慢。在伽利略那里,小球遇到的是滚动摩擦。还有滑动摩擦,还有静摩擦,空气中运动的物体,还受到空气带给它的摩擦,对不对?在伽利略看来,所有的这些摩擦,都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作用,各种摩擦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你拉一下滚动着的小球,小球也会停下来。对伽利略来讲,拉是一种独立的作用,推也是。”

申爸接着跟大申扩展来说。你看下一页书,读一遍笛卡尔是怎么说的那一段。大申就读:“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还认为,这应该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笛卡尔跟伽利略一样,没有力的概念,对吧?那笛卡尔在他的书里边,他会怎么表达他上面说的这些意思?”申爸问大申。这个就难了:怎么不借助力的概念来说明白“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个意思呢?大申想了一会儿,小声说:“不能有摩擦...”这个靠谱,申爸马上接上:“还不能有什么?”大申:“不能有摩擦,不能推,不能拉...”申爸:“笛卡尔只能这么说,除非有滚动摩擦,或者有滑动摩擦,或者有空气摩擦,或者有静摩擦,或者被推,或者被拉,或者有重量...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对吧?”大申使劲点头。

申爸:“他没有力的概念,他还能怎么表达?他只有把他那个时候人们所知道的所有的相互作用,都罗列出来:除非有这个,有那个,有另一个,有第四个,有第五个...有重量,也没有将来发现的任何一个...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吧?他没有力的概念,所有的这些相互作用,都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他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只能罗列喽!”大申懂怎么回事了吗?申爸得问个问题测试一下:“那咱们回到昨天那个问题上去,笛卡尔怎么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具体补充了什么?”大申:“伽利略只知道滚动摩擦这一种情况,笛卡尔说还有很多种,滑动摩擦,静摩擦,空气摩擦,推,拉,重量....重量,重量....”申爸第一次提起“重量”这个词的时候,大申就开始有点儿“心不在焉”。显然在想自己的什么问题,这时候,大申感觉到点什么,就说:“那笛卡尔为什么不说除非有重量和....和....”大申皱着眉,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想法抓住,说出来,但却抓不住,就在那里“和”。申爸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把“重量”想起来了,可能就是随口说的。但是,把“重量”这个词跟“滑动/滚动/静摩擦、推拉”这些词放到一块儿,显然,“重量”不涉及到接触!申爸明白了大申要概括什么了,就提示说:“为什么不说除非有重量或者跟别的物体接触,对么?”大申憋了老半天,想要概括出的意思,一下子得到了答案,激动得脸都有点涨红,从沙发上跳下来,说:“我要上趟厕所。”

至此,申爸所关注的所有的点:大申能否熟练地进行换位思考,想象出“当时稚拙的状态”,能否暂时抛弃“更先进的观念”,在抽象层面上,依据“当时稚拙的状态”进行思考;在比较复杂的叙事情境中,牢牢地把握主题;彻底潜入想象中的环境,在当时的环境中,进行仔细审视...都得到了“Yes”的答案。不仅能,还做得很好。这种纯粹的虚拟逻辑层面的思维能力,已经完全不输于一般的成年人了。让申爸意外的是,大申在虚拟的思维空间,竟然开始自己进行自己的抽象概括活动。从现实的情况看,应该说,大脑自发地在铺展的具体情境中,去审视罗列在一起的“事物”,感知其共性,进行概括,这是大脑的一个自然属性。能否将自己心里的感受,明确地抓到,提取成言语,表达出来,是一项“技能”。大申蘑菇了好久才回来。轻快的步子,像踩着弹簧。两只眼睛湛亮,灵动地滚动,满意而又愉悦,情绪极佳。很显然,刚才,大申在卫生间磨蹭,应该是在思考。至于他思考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申爸也不问。问了,可能也形不成言语表达出来。

我们的大脑,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会处于激发状态:丰富的感觉潮水般地涌现出来,具有无穷多地层次,但一时体味不清到底有多少层;各种复杂的念头,在脑海中翻滚,有的强烈,倔强地持续着,有的微弱,漆黑的夜色中的一点烛光,刚一显现,就熄灭了...我们想让闪烁的微弱念头重现,想把强烈的念头抓牢....很多麻麻追看申爸的文字,十多年了。申爸文字浑浊又有些沉闷,逻辑线路若有如无,时隐时现地存在,不强但也不中断。吸引麻麻们追看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浑浊略显沉闷的叙写中,不时涌起的高潮:它让麻麻们的思维一下子迸发,处于激发状态。这就是思考。思考什么,不重要;一时间能不能思考出结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让大脑处于激发状态。强烈的高潮退潮之后,疲惫中会带给人同样强烈的满足和快感。其实呢,申爸绝大部分的文字,目的并不是想表达什么,说明什么...申爸没那么多需要表达和说明的意思,十几年来一直表达。每天说什么,申爸前一天,根本不想的。就是每天早上起床之后,一边洗脸,一边感觉一下。感觉到什么,洗完脸坐下来,打开电脑就开始说什么...

思考本身就是目的,不在于结论。刚开始的时候,妈妈们特别地渴望,每次都想让申爸“把结论说一下”。其实没结论。申爸当时写的时候,大脑处于激发状态....比妈妈们更激发的激发状态....当时确实有强烈的感受,如果能抓到,写出来,就是结论喽。可惜,当时没抓....有的时候抓了,太复杂,一时写不出来,就没写,回头忘了。你想在头脑中复现跟当时同样的激发状态,那不可能。搞得到处都是坑。坑,不填。不是不填,而是填不上,填不了。思考本身就是目的,不在于结论。具体某个激发状态下的结论,是每个妈妈自己的...如果有,并被自个抓住的话...

大申一边跳上沙发,一边轻快地跟申爸说:“继续!”既然这条线索亮了,申爸就扔掉原来的剧本,依着大申的兴趣往前捋:“笛卡尔很可能在他的书里,就像你说的那么写的。他只要想到‘跟别的物体接触’,就可以不再一一罗列那些他已经知道的具体的相互作用。罗里吧嗦一大堆,给几个字就替代了。从那一大堆的具体相互作用里,抽取出共性,简化,就是抽象概括。你已经帮笛卡尔做了抽象概括,产生了巨大的简化。那么,接下来,还能进一步抽象概括,简化到底吗?这又是谁做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往下看,读一遍牛顿第一定律。”

大申朗读:“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申爸:“这段话,就不是前边那样,是编者为了叙述简便,借用‘力’的概念来说的了。它就是从牛顿的书里,翻译过来的原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里,牛顿开天辟地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力’这个概念。现在老爸问你,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大申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本书的名字,申爸就说:“你把书往前翻,翻到有牛顿带着波浪假发的那个图片那里。”大申翻到了,申爸问:“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大申:“《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申爸:“对!这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本’,它是哪年发表的?”大申:“1687年。”申爸按照自己的智力水平画蛇添足地给大申解释:“1687年是哪一年?再过13年,就是1700年了,所以,1687年是十七世纪末,对吧?”大申不屑地笑了:“当然啦,那还用你说?”大申的态度让申爸稍一狐疑,马上就明白了。

申爸对于历史年代的初始建构,不好。所以呢,申爸遇到任何的年代,比如说,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申爸必须现在头脑里把1500-1600划分成1500-1533、1533-1567、1568-1600三段,然后看1564落在中间那段,才能说出来说“莎士比亚生于十六世纪中叶”。如果是遇到1687年,申爸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先凑整成1700,然后17就是年代里的“十七世纪”,再总括出来这个年份所在的年代,“十七世纪末”。

大申不是这样的。大申在他的智力建构的关键期,是听着《世界五千年》长大的。对于大申而言,年份和其所处的年代,是一次性建构成功的。年份就等于年代,年代自然地对应着它所包涵的那些年份值:不要额外任何转换,自然如此。听着申爸啰里啰嗦的同义转换,大申自然要笑出声:这是干嘛?没意义么。这跟申爸让大申说说“Hi,I'm Gaowei”是什么意思,大申张口就“Hi,I'm Gaowei”,搞得申爸莫名其妙是一样的道理。申爸想让大申说一句英语句子“是什么意思”,其实缺省的意思是想让大申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用汉语来说,但是,对于大申来说,“Hi,I'm Gaowei”和“你好,我叫高伟”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既然申爸让大申说“意思”,那当然大申拿过哪句,就答哪句了。申爸的英语是硬教的,英汉之间,有个叫做“翻译”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大申的英语是建构成的,让他说“意思”,根本跟“翻译”没关系。

智力是什么?智力是在一个人的童年,在大脑里建构起来,沉入到人的潜意识中去“硬连线”。它在关键期依靠词汇建构,一旦建构完毕,就管一辈子,中间不可重构,无法增加。智力的“高低”只取决于当初用来建构智力的聆听资料的质量。嗯....当然,可能不止是聆听,稍后孩子进入阅读敏感期所阅读到的资料,也会被“智力化”。咱们花果山的小宝宝们呢,最最重要要做的事情,就是伴听,阅读。妈妈要关注给到宝宝们的资料的质量,一定要高质量的伴听阅读资料给到宝宝们去建构智力。

对于小柴鸡们而言,这高质量的资料,包括初高中的课本。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和政治。小柴鸡妈妈把这些课本,就着孩子的敏感期带来的超高的兴趣,给它硬连线,智力化,将来等孩子学到这些课程了....其实就知识而言,他早已经全“会了”,他要做的,就是基于这些知识之上的思考。语数英史地生理化政,初等教育九门课,对于花果山孩子而言,只搞语文和数学两门。其他的课程,花果山孩子是“已经全都掌握”,不用去操心的。这些智力化的硬连线,是孩子将来接受和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快的保证。你跟他谈话,他亦步亦趋如影随形,怎么的,都无法把他甩掉。这就是高智力的表现。其实呢,申爸跟大申交谈,智力方面的表现,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常态。只不过,申爸如果没有及时抓到,记录下来,回头准想不起任何一个例子了。

有点儿散漫...这个小话题说完了,申爸失了兴致,不想说了。今天先到这儿吧。其实是刚才申爸大脑兴奋过度,这会儿状态回落,有些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26 09:05 , Processed in 0.0733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